资源简介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万安县枫林学校:肖慎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由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法则、动手操作、总结规律,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如何合理选择合作契机 已成为新课标下的重要话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结果彼此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学生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最后学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个人探索有困难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子,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 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帮小猴子找答案,学生马上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说:可以从13个桃子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还剩4个。其他的学生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张三反映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看到后,主动并耐心地对他讲解,不一会儿,张三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 三、学生意见不一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举“×”,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学生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自分别推选出代表辩论。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示众,以兹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最终,意见达成一致,反方胜出。由此可见,适时的合作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四、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 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的和为9。教师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也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合作小组,让各小组分别利用模型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各小组得到结论后,小组之间再讨论、交流,从而正确地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