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聚落)第四章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学版本 单元名称地理 七年级 第一学期 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 居民与聚落单元组织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第一课时 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 2 人口分布与人种 人口与人种第三课时 3 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四课时 4 聚落与环境保护 人类的聚居地-实践作业 5 实践作业 乡土地理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属于认识“地球表层”中的“人 文环境”之“居民与文化” ,课标要求具体如下:.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 布特点。. 通过阅读图像、观察视频或实地考查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 其变化。.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 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学业要求:能够观察、描述地球上人口、城乡、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的 基本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 教材分析1. 知识框架作业设计第 1页,共 25页2. 内在逻辑“地球的表层”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的重要组 成部分,该部分知识是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地球的表层主要分成“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表层为“海洋与陆地” “天气与气候”“居民”和“地域发展差异”,“居民”包括人口与人种、语 言和宗教、聚落三部分。“居民”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处于自然地理与人文 地理的衔接地位。在教材编排上按照先人口和人种再语言宗教,最后在此基 础上认识聚落。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看似独立,但却以“人”为主线,学习人口的增长、 世界的人种、语言、宗教和聚居地等,在内容上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 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旨在帮助学生由认识世界到认识家乡,增强热 爱家乡情感。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 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次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这方面的知识与生活联 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储备了一些关于人口的知识,但学生之间知识储 备差异较大。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相关 章节时,读图识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的能力。这 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对待问题积极主动、勇于发言的优点;同时此阶 段的学生存在知识薄弱、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作业设计上要贴近生活、 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兴趣。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依据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的原则,制定 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1. 区域认知能力:考查学生在世界地图中概括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特 征。以及不同民居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 人地协调观: 引导学生通过对人口问题的探讨,认知不同人口增长特征 面临的人口问题,理解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学习, 进一步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3. 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分组实地考察本市宗教建筑,通过小组合作实践 活动对宗教建筑的分布、形态、文化建立感性和理性认识。作业设计第 2页,共 25页4. 综合思维能力: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5. 通过单元作业,增强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构建单元内各课时的联系以及 该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联系。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选取的主题是“居民与聚落”,依据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内容,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为标准。本单元作业由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组成。 课前作业主要以思维导图的填空为主,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知识点,初步构建 本节知识架构。课中作业主要是借助智慧课堂 (如翻翻卡、学生讲等活动) 完成相关课堂教学任务。课后作业主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为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选做题主要以主观题为主, 结合已学地理知识,重在考查读图、填图、析图、用图能力。最后一个课时 作业是社会实践作业,以探访家乡的宗教建筑为主题,实践内容包括:在地 图中选择合适的线路、宗教建筑形态、服饰和习俗的认知、以及聚落发展对 宗教布局的影响。本单元作业类型有书面作业和社会实践作业。书面作业以选择和填空等 题型为主,基于双减的背景,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出发点,题量较少,重 在考查知识的整体关联,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社 会实践作业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 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 不畏困难。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课前 (5 分钟):作业设计第 3页,共 25页完成本课时内容的思维导图填空,提交至智学网。【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该项练 习可以督促学生预习课时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感知。同时,提交至 智学网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内容和授课重难点, 有助于精准教学。课中 (5 分钟):围绕世界人口与问题,开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主题辩论活动。 辩论主题: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分组:全班分成两组任务分配:正方观点:人口多好,反方观点:人口少好时间:5 分钟讨论注意事项:1.运用头脑风暴法,汇聚观点。2.做好记录。3.指定发言代 表。4.教师给与必要指导。【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该主题辩论会可以锻炼学 生合作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 利用发展、全面的眼光认识问题,也有利于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等地 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后 (10 分钟):(必做) 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面小题。1.图中哪一条曲线能表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 )A.① B.② C.③ D.④2.决定人口增长的因素是 ( )A.计划生育政策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作业设计第 4页,共 25页3.人口增长缓慢、停止增长、负增长等带来的影响是 (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 B.国防兵源充足C.劳动力资源过剩 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选做) 4. (晓世界人口,看世界发展)(1) 根据德国与印度两国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是 _____ (国家),根据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一般关系,可知_____ (国家) 经济水平更高。(2)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未来德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对此,德 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_______。【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该课时主要意图是 让学生对世界人口问题建立宏观的认识,通过课中讨论人口问题,让学生在 合作的基础上认识到当前世界面对的人口问题。课后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 部分内容,必做内容是本课时的基础知识点, 旨在检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情况,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选做内容为本课时内容的提升和延伸,阅 读图表,提取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旨在拓展学生思维。【作业评价标准】总评评价:作业基于本课时教学内容设计,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智学 网等网络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获取数据,从而实现精准教学。通过不同的 手段和方式,使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并通过设计的必做和选 做题,让作业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既能够巩固本课时所学内容,又能够 兼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前:能准确完成思维导图中的填空。(教师评价)课中:对世界人口问题有全面的认识,提升学生合作能力。课后:能够及时、认真完成必做题,熟练掌握并理解本课时目标。(教师评 价)作业设计第 5页,共 25页在原有基础上, 自愿完成选做题,提升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教 师评价)第二课时 人口分布与人种课前 (5 分钟):完成对本课时内容的思维导图填空,提交至智学网。【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该项练 习可以督促学生预习课时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感知。同时,提交至 智学网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内容和授课重难点, 有助于精准教学。课中 (5 分钟):围绕世界人口分布、不同的人种,完成“翻翻卡活动”。(畅言备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第 6页,共 25页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世界人口、人种分布 在第二章“七大洲”形状识别的基础上完成,既完成了对前面旧知识的复习 巩固又与新学知识建立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课后 (10 分钟):(必做) 世界四大人种中,某人种“肤色淡黄,头发黑而且直,眼珠黑,脸 形扁平”。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由材料,判断该人种是( )A.混血人种 B. 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黄色人种2.该人种主要分布地区是( )A.亚洲东部B.非洲中南部C.欧洲、北美洲、大洋洲D.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选做)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却有规律可循 图为世界人口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读图把人口分布稠密区域用笔圈出来。4.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区域人口分布情况如何?请完成下表。地区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稀疏) 的自然原因ABCD【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第7页,共 25页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人口分布与不同的人种,该课时主要意图是让学 生知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域,通过课中的“翻翻卡” 活动,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完成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课后练习分 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内容,必做内容是本课时的基础知识点, 旨在检测学生 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选做内容为本课时内容的 进一步识记,通过阅读地图,提取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旨在加深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业评价标准】总评评价:作业基于本课时教学内容设计,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智学 网等网络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获取数据,从而实现精准教学。通过不同的 手段和方式,使作业更加的丰富、多样化,并通过设计的必做和选做题,让 作业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既能够巩固本课时所学内容,又能够兼顾提升 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前:能准确完成思维导图中的填空。(教师评价)课中:对世界人口、人种分布有全面的认识,新旧知识联系,加深知识点的 掌握。课后:能够及时、认真完成必做题,熟练掌握并理解本课时课时目标。(教 师评价)在原有基础上, 自愿完成选做题,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评 价)第三课时 语言和宗教课前 (5 分钟):完成对本课时内容的思维导图填空,提交至智学网。作业设计第8页,共 25页【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该项练 习可以督促学生预习课时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感知。同时,提交至 智学网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内容和授课重难点, 有助于精准教学。课中 (15 分钟):1.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设计世界语言分布“学生讲活动”。让学生在讲的同时用“批注”画出空间范围。2.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设计世界三大宗教“分类活动”。利用分类让 学生了解宗教文化:例如建筑、服饰等。作业设计第9页,共 25页3.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设计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学生讲活动”。让学生在讲的同时用‘批注’画出空间范围。【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该练习在课堂上可及时获 取数据,可以根据课堂数据反馈,教师能调整授课计划和内容,有针对性的 讲解,解决学生课堂中面临的难点,让课堂效率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第 10页,共 25页课后:(8 分钟)(必做) 1.读世界主要的语言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A 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______,他们大多信奉______ (宗教)。(2)C 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______,该地居民大多信仰______教。(3)E 国家居民主要是______ (人种),该地区使用的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 的语言______。(选做) 2.世界居民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的人种主要是__________人种,使用的语言主要是__________;④ 地宗教信仰主要是__________。(2)①②两地比较,人口分布较稀疏的是__________,其主要自然原因是作业设计第 11页,共 25页。__________(3)③④两地比较,人口分布较稠密的是__________。(4)甲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至少列举 2 条)【设计意图】该课时主要内容是语言和宗教。重点是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以及不同宗教 相关的文化。课后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内容,必做内容是本课时的基 础知识点, 旨在检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选做内容为本课时内容的提升和延伸,具有一定的难度, 旨在拓展学生思维 能力,对于本课时内容掌握教好的同学可以完成。【作业评价标准】总评评价:作业从三个方面设计,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智学网等网络 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获取数据,从而实现精准教学。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 式,使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并通过设计的必做和选做题,让 作业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既能够巩固本课时所学内容,又能够兼顾提升 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前:能准确完成思维导图中的填空。(教师评价)课中:对世界语言分布、三大宗教分布快速、准确的完成。(生生互评)课后:能够及时、认真完成必做题,熟练掌握并理解本课时课时目标。(教 师评价)在原有基础上, 自愿完成选做题,提升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教师 评价)第四课时 聚落与环境保护课前 (5 分钟):完成对本课时内容的思维导图填空,提交至智学网。作业设计第 12页,共 25页【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的填空,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该项练 习可以督促学生预习课时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感知。同时,提交至 智学网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内容和授课重难点, 有助于精准教学。课中 (5 分钟):活动主题:“我记忆中的城市 (乡村) ”简笔画活动目标:通过绘画的方式了解城乡景观的差异,利用地理及所学知识,描 绘出城市或乡村的形态,进而了解城市、乡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活动过程:利用课堂五分钟时间,举行“我记忆中的城市 (乡村)”简笔画。活动评价:通过智慧课堂中的“投票”活动,选出最佳作品。课后 (10 分钟):(必做) 清代宫廷画师冯宁所绘的《金陵图》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城内商业繁华,街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蔚为大观。下图为《金陵图》局部图。读图,完成下面 1-2 小题。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乡村聚落 B.城市聚落 C.渔村聚落 D.牧村聚落2.图中景观可以反映当时南京 ( )①工业发达 ②人口众多 ③商业发达 ④人口较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必做)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墙壁用石头垒砌,墙体厚,窗口很小。读青海省碉房景观图 (右图) ,完成下面 3-4 小题。3.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A.阻挡沙暴 B.稳固墙体C.防风避寒 D.防止雨水4.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作业设计第 13页,共 25页(必做) 5.材料:沧源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在这里的佤族自治县内,坐落着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翁丁佤寨有着近 400 年的建寨历史,保留 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 原始群居村落。翁丁原始佤族部落 2006 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该地属于亚热带,平均海拔 2000 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1)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紧密关系。下列选项中,影响翁丁佤寨形成与 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 (多选)。①水源充足 ②地势较平坦 ③交通便利 ④矿产资源丰富(2)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 ,建筑以木为柱,以扎编后的竹子或 木板为墙,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 结合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佤族部落建筑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的关系。(3)2021年 2 月 14 日的一场大火中,让该村最终尘封为记忆。分析造成翁丁作业设计第 14页,共 25页佤寨此次大火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A.气候炎热干燥 B.过度商业化开发,防火措施不利C.村寨远离水源 D.发展经济,大火是正常自然现象 (选做) 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资料一:晋西北很多地方民间建筑以窑洞为主,特点是省工省料易于构 筑,冬暖夏凉,至今仍为广大农民所喜爱。资料二:晋中民居以四合院为主,较大的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院 落四面屋顶坡度较大,向院内倾斜。晋中四合院以太谷、祁县、平遥最为典 型。资料三:晋西北窑洞和晋中四合院景观图(1)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中晋西北窑洞窗朝南开的原因。(2) 阅读材料二,分析晋中民居四面屋顶向院内倾斜的原因。(3) 自然环境对民居影响较大,试举两例世界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并分析 其与气候的关系。【作业评价标准】总评评价:作业从三个方面设计,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智学网等网络 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获取数据,从而实现精准教学。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 式,使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并通过设计的必做和选做题,让 作业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既能够巩固本课时所学内容,又能够兼顾提升 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前:能准确完成思维导图中的填空。(教师评价)课中:可以描绘出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生生互评)课后:能够及时、认真完成必做题,熟练掌握并理解本课时课时目标。(教 师评价)在原有基础上, 自愿完成选做题,提升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教 师评价)第四课时 探访本地宗教建筑作业设计第 15页,共 25页【社会实践作业】第一部分:地理社会实践计划书【活动目的】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双减”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在学习第四章 的基础上,利用周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做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目 的是培育地理实践力,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 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乐学善学、不畏困难。【活动要求】1、运用地图规划前往各宗教场所的路线;2、提前收集各宗教的基本概况;3、现场感知各宗教场所的建筑形式、服饰特点和宗教习俗;4、走访宗教场所周边的老居民,了解聚落发展对宗教场所布局的影响。【活动内容】一.实习地点及线路安排1、实践地点安排:蚌埠市区各宗教场所代表。2、实践路线安排:从学校前往各个宗教场所。分组要求:基于学生的意愿及距离实践场所的远近,将班级学生划分为 4 组。附 4 组学生线路图。实践地 点 地址 地图路线蚌埠市 耶稣圣 心堂 位于桥东 大马路南 侧 (今淮 河路 264 号)作业设计第 16页,共 25页太平街 清真寺 位于蚌山 区南山路 285 号天桥清 真寺 位于蚌山 区华丰街 一巷 24 号栖岩寺 位于龙子 湖区锥子 山西峰南 侧第二部分:蚌埠市区宗教场所概述基督教:蚌埠市耶稣圣心堂(图 A)。位于桥东大马路南侧 (今淮河路 264 号), 仿哥特式建筑,可容纳近千人过宗教生活。意大利神甫钱世勋始建于民国十作业设计第 17页,共 25页年 (公元 1921 年) ,此后一直为蚌埠教区主教座堂,直到 2001 年 7 月教区 合并。建国初被治淮委员会借用,改建为陈列馆,后又改为市政府招待所。 1986 年落实政策收回,仍为教堂恢复开放。伊斯兰教:1.太平街清真寺 (图B):位于蚌埠市太平街,为蚌埠市区较早的清真寺,民 国 3 年 (1914 年) 旅居蚌埠的河南周口籍商人丁治甫倡建,聘请李复初阿訇 任教长直到民国 30 年逝世,此后有 6 位阿訇相继接位。1957 年合并到天桥 寺,原寺被改作工厂。1987 年恢复。2.天桥清真寺 (图C):位于蚌埠市中心地区的天桥南侧。原为蚌埠杂耍说戏 集中地。现其南侧为花鸟市场,西侧为大型商场,寺后为铁路,仍处在市中 心地段。始建于 1932 年, 由河北省籍的穆斯林韩福兴、杨官亭募捐集资。 在天桥南侧购平房 30 间。改建为清真寺佛教:栖岩寺 (图D):坐落在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锥子山西峰南侧。该寺始建于 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之上,故称栖岩寺,俗称白石寺。作业设计第 18页,共 25页【活动结果】1. 了解各宗教场所的建筑特点。2. 了解各宗教场所中宗教人士的服饰特点和语言特点。3. 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该宗教在蚌埠市区分布的原因。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检测作业 (A 卷)一、选择题截止 2019 年 4 月 12 日,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约为 76 亿,其中中国 以 13.95 亿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完成下面 1-2 小题。1.上图中的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及最慢的一组国家是 ( )A.中国 俄罗斯 B.中国 墨西哥 C.印度 俄罗斯D.尼日利亚 俄罗斯2.下列有关中国与印度人口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比印度多、增长速度比印度快B.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比印度多、增长速度比印度慢C.中国人口由于基数大,增长快,人口数量将一直稳居世界第一D.印度人口多,劳动力充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作业设计第 19页,共 25页3.生活在②半岛南部的人们,主要是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 白种人 D.混血种人4.③地区所属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 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景观图,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5.图示景观是 ( )A.蒙古包 B.窑洞 C.竹楼 D.冰屋6.该居民独特的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 ( )A.湿热气候 B.干旱气候 C.寒冷气候 D.风沙气候二、简答题7.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作业设计第 20页,共 25页(1) A 地主要为_______________人种,通用的语言是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2) C 地主要是________人种,主要信奉________教;D 地通用__________ 语,C、D 两地人口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 图中 A、B、C、F 四个地区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B、D、E 四国中移民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 (填国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检测作业 (B 卷)一.选择题下表是 2013~2019 年新加坡人口统计数据。根据材料,完成下面 1-2 小题。年份 少儿人口 劳动人口 老年人口0~14 岁 (%) 15~59 (%) 60 岁及以上 (%)2013 13.23 78.37 8.402015 12.63 78.32 9.052017 12.21 77.21 10.582019 12.33 75.28 12.361.2013~2019 年新加坡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 )A.人口出生率逐年上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上升C.劳动人口比重逐年上升 D.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根据上述人口变化趋势,新加坡应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出国留学人数 B.扶持养老产业发展C.减少幼儿教育投入 D.出台提前退休政策3、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作业设计第 21页,共 25页A.①地地处非洲,全部为黑色人种,被称为世界上黑人的故乡。B.②地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男子常穿白色长袍,戴头巾;女子则穿 黑色长袍,蒙面纱。C.③地所处的半岛为世界第一大半岛,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D.④地人口稠密,随处可见庄严肃穆的教堂、高高的十字架。澳大利亚某地区降水稀少, 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 高气温可达 50℃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读图完成 4-5 题。4.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5.关于当地的特色住宅,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通天井直通地面,有助于收集雨水B.通天井直通地面,有助于获得新鲜空气C.地下住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D.地下住宅的设计,类似于黄土高原的窑洞“合掌造”村落是日本岐阜县白川乡传统民居,为木造建筑物,屋顶 陡峭,呈人字形,如同双手合十,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读“合掌造” 图,完成下面小题。6.“合掌造”村落的建筑结构特点有利于抵御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干旱作业设计第 22页,共 25页二.综合题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传统民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民居各具特色。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1) 特征定位:根据当地气候特征确定位置是地理定位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给的气候资料完成思维导图,并确定甲地的大致位置。(2) 成因分析:判断对错,对的请填写“正确” ,错的请打“错误”。① A 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当地天气终年炎热干燥。 ( )② B 地比 C 地气温高、降水多,是纬度因素影响的结果。 ( )③ C 地位于寒带,四季分明,夏至前后会出现极夜现象。 ( )(3) 因地制宜:结合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自然环境 传统民居特点 传统民居特点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A 地 终年炎热干燥,温差大, 风沙大,多石山、沙漠 墙厚、窗小B 地 气候____,植被茂密 双层木楼,人住上层作业设计第 23页,共 25页(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A 卷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完成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 15 分钟1 选择题 1 √ 易2 选择题 1 √ 难3 选择题 2 √ 中4 选择题 3 √ 易5 选择题 4 √ 中6 选择题 4 √ 中7 1 填空题 2,3 √ 中7 2 简答题 2,3 √ 中7 3 选择题 1 √ 难作业设计第 24页,共 25页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完成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 15 分钟1 选择题 1 √ 中2 选择题 1 √ 中3 选择题 2,3 √ 难4 选择题 2 √ 难5 选择题 4 √ 难6 选择题 4 √ 中7 1 填空题 4 √ 难7 2 填空题 2 √ 中7 3 填空题 4 √ 难B 卷作业设计第 25页,共 25页七、答案及解析第一课时:【答案】1.B 2.D 3.A4. (1) 印度 德国(2) 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兵源不足,老龄化加剧鼓励生育,制定积极的移民政策,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解析】1.由图中四幅人口增长曲线图可知,世界人口在 1800 年前增长缓慢, 因为之前属于农业社会,生产力生活水平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口增长速度 加快,尤其是 1950 年以后结束了二战的影响,生活和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人口增长迅速,与图中②曲线相符,故选 B。2 人口的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高和死亡率高会导 致人口增长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迅速,出生率低和死亡率高会导 致人口增长率低,故选 D。3.人口增长缓慢、停止增长和负增长会导致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资源不足,故选 A。4. (1) 由图可以看出,德国和印度两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是印度;从人 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看,德国的经济水平更高。(2)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德国人口增长缓慢,未来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兵源不足,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因此德国要鼓励生育,制定 积极的移民政策,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第二课时【答案】1.D 2.A3.4.地区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稀疏) 的自然原因A ≤1 地处沙漠,气候终年干旱B ≤1 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C ≤1 地处赤道附近,气候湿热D ≤1 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终年寒冷【解析】1.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是世界三大人种,其中肤色淡黄, 头发黑而且直,眼珠黑,脸形扁平是对黄色人种特点;故 D 符合题意,选 D。2.世界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如下: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答案第 1页,共 5页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 部,北美洲,及大洋洲;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美洲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黑 色人种;故 A 符合题意,选 A。3.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世 界人口分布的四个稠密区是:亚洲的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的东部。 4.据图表分析,人口密度由图例直接读出,A 地位于非洲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 候,气候过于干旱,所以人口稀少。B 地是北冰洋沿岸,这里纬度高,气候过于 寒冷,不适合人类生存,人口稀少。C 地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 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人口稀少;D 地位海报较高的青藏高原地区, 气温差异大,人口稀少。第三课时【答案】1. (1)英语 基督教(2)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3)黄种人 汉语2. (1)黄色 汉语 基督教(2)① 气候干旱(3)④(4)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较充足;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等 【解析】1. (1)A 地是北美,其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英语,他们大多信奉基督 教。(2)C 地位于中东,主要是阿拉伯人,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阿拉伯语,大多信仰伊斯兰教。(3)E 国是中国,居民主要是黄种人,该地区使用的是汉语,汉语是世界上使 用人数最多的语言。2. (1)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 属于黄色人种。图中的甲在亚洲东部,属于黄色人种,该地位于中国,语言为汉 语;④位于欧洲西部,宗教信仰为基督教。(2)读图可知,图中①地是撒哈拉地区,气候干旱,故人口分布稀疏。 (3)③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处于高原地区,气候较为干旱,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④位于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稠密。 (4)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甲-亚洲的东部,自然界为 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平原面积广,地形平坦;距海近, 气候温和湿润;河流多,水源较充足;且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等。第四课时【答案】1.B 2.C 3. C 4. D5. (1)①②(2)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佤族的聚落建筑适应当地温热、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以竹子、木板、茅草为建筑材料,可以通 风散热;房顶呈“人”字型,排水性能好;一般为两层,可以避免潮湿。(3)B(选做)(1)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窗户向南开更利于太阳的照射,冬季盛行偏北风,向南 开窗防风保暖(2)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总量少,屋顶向内倾斜易于降水收集答案第 2页,共 5页(3)东南亚——高脚屋,气候湿热北非——碉楼,气候干旱——云南竹楼,通风,防潮,散热【解析】1、根据材料“《金陵图》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据此可 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故选 B。2、图中景观不能反映工业发达,①错误。“街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可反映 人口众多,②正确,④错误。 “城内商业繁华”可反映商业发达,③正确。故②③正确,选 C。3、根据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可以推测,当地风力较大,气温较 低,进而得知,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风避寒,C 正确。藏族人主要 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脉的阻挡,沙暴对青藏地区的影响较小,A 错误。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稳固墙体,防止雨水,但是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 B、D 错误。故选 C。4、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当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响因素 是地形,与水源、气温、降水等因素关系不大,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5、(1)翁丁佤寨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离水源较近,水源充足,①正确;根据“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图”可知,翁丁佤寨地势较平坦, ② 正确;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平均海拔 2000 米以上,交通不便,③错误; 材料中不能得到翁丁佤寨矿产资源丰富的信息,④错误。故选①②。(2)根据翁村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根据“翁 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图”可知,该地种植水稻,周围有竹林。佤族的建筑特 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建筑材料看,佤族的传统民居以竹子、木头、 茅草等为原料,就地取材而建;从建筑结构看,佤族的传统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 一般为两层,一方面可以通风散热、避免潮湿,另一方面房顶呈“人”字型,排 水性能好,很好的适应了当地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气候湿热的特点。(3)翁丁原始佤族部落 2006 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翁丁以它传统 的佤族风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原始部落,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名而来的众多 游客,但过度的商业化和防火意识的缺乏,2021 年 2 月 14 日的一场大火中,让 该村最终尘封为记忆,所以造成翁丁佤寨此次大火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商业化开发, 防火措施不利,B 正确;翁丁佤寨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A 错误;翁丁佤寨主 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离水源较近,C 错误;发展经济与发生火 灾没有必然联系,只要加强防火意识,做好防火措施,一般不会发生火灾,D 错 误。故选 B。(选做)(1)山西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回归线及以南, 所以窗户向南开更利于太阳的照射,冬季盛行偏北风,向南开窗防风保暖。(2)联系我国降水分布可知,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年降水总量少,屋顶向内倾斜 易于雨水收集。(3)东南亚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所以该地民居是高脚屋,有利于通风散热; 西亚的雕楼,墙厚窗小,适应了当地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能够放热量辐射和防 风沙。A 卷【答案】1.D 2.B 3.A 4.B 5.C 6.A6. (1) 黄色人种 汉语答案第 3页,共 5页(2) 白色人种 基督教 英语 经济发达(3) C 美国【解析】1.结合图示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尼日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3.50%,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是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0%。故选 D。2.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比印度多,但增长速度比印度慢,故 A 错误,B 正确;中 国人口基数大,但增长慢,印度人口由于基数大,增长快,人口数量有可能超过 中国居世界第一,故 C 错误;印度人口多,劳动力充足,但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的 社会负面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故 D 错误。故选 B。3.由图中人种分布图可以看出,②表示的印度半岛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南部 是以黑色人种为主,故选 A。4.由图可知,图中③是中国以南的中南半岛,该地区的居民以信仰佛教为主, 有的国家把佛教当成国教,故选 B。5.图示景观是竹楼,下层架空为了防止毒虫猛兽的侵袭,上层住人利于通风散 热,C 正确。选 C。6.竹楼的独特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利于通风散热,A 正确。 故选 A。7. (1) 由图可知,A 地是中国,主要是黄色人种,通用的语言是汉语。(2) C 地是欧洲,主要是白色人种为主,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伊斯兰教;D 地通用 语言是英语,两地人口稠密的原因是经济发达。(3) 图中 A、B、C、F 四个地区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C 表示的欧洲,A、 B、D、E 四国中移民人数最多的是 D 表示的美国。B 卷【答案】一、选择题1.D 2.B 3.B 4.B 5. A 6.A二、综合题(1) 炎热 (高温) 多雨冬季温和 (低温) 少雨 (湿润) 温带沿海(2) 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3) A 地墙厚隔热,窗小减少 (进入室内的) 热风,B 地湿热住在楼上通风散热, 防潮湿,就地取材【解析】一、选择题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 2013~2019 年,新加坡的老年人口比例从 8.40%变化 为 12.36%,这说明新加坡人口变化的趋势是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D 符合题意; 从 2013~2019 年,新加坡的少儿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人口比重也逐年下 降,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ABC 说法错误,排除 ABC。故选 D。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新加坡从 2013~2019 年少儿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 人口比重也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龄 化问题凸显,说明其要扶持养老产业发展,B 符合题意;限制出国留学人数、减 少幼儿教育投入、出台提前退休政策均不能解决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不符合 新加坡发展实际,排除 ACD。故选 B。3.读图可知,①地地处非洲的北部,属于白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属于黑色 人种,被称为世界上黑人的故乡,故 A 错;②地属于阿拉伯半岛,当地的居民主 要信奉伊斯兰教,男子常穿白色长袍,戴头巾;女子则穿黑色长袍,蒙面纱;故 B 对;③地所处的半岛是印度半岛,世界第一大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是佛教和印答案第 4页,共 5页度教的发源地;故 C 错;④地位于亚洲东南部,人口稠密,主要信仰佛教,不可 能看见庄严肃穆的教堂、高高的十字架;故 D 错;所以该题的答案选 B。 4.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类地下住宅分布在“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 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 ,冬季气温较低” , “躲避炎热天气”的 地区。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不大,A 错误; 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B 正确;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气温年较差小,C 错误;④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年较差较小,D 错误。故 选 B。5. 该区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地下住宅位于地底温 度变化小,冬暖夏凉,类似于黄土高原的窑洞,该住宅的通天井直通地面,有助 于获得新鲜空;故选项 A 推测错误,B、C、D 推测正确,本题要求选择推测错误 的一项,A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A。6. 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国家,合掌造采用木质材料建造,可以有效的减轻地震造成 的危害。屋顶陡峭,是因为降水多,有利于雨水和积雪的滑落。与泥石流、洪涝 和干旱的关系不大。所以根据题意选 A。二、综合题(1) 1 月气温> 15°C 为高温,0-15°C 为温和, 20°C 为高温,10-20°C 为 温和,<10°C 为低温;月降水量 100mm 以上称为多雨,50mm-100mm 为湿润,<50mm 为干燥或少雨。因此甲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带地区全年高温,甲 地夏冬之间温差较大,排除热带,全年气温高于 0°C,排除寒带,推测甲地为 温带;全年降水总量较多,推测为沿海地区。(2) ①读图可知,北回归线穿过 A 地,并且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故①正确;②B 地比 C 地纬度低,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故②正确;③C 地高于北极圈,位于寒带,终年比较寒冷,四季不分明,夏至前后会出现极 昼现象,故③错误。(3) 读图可知,A 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其民居是厚墙加小窗, 防晒又凉快,与当地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相适应;B 地位于东南亚,主要以热带 雨林气候为主,高温多雨,双层木楼既凉爽又防潮。答案第 5页,共 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