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本单元各课内容学习以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本单元综合探究主要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从知识要求来说,本综合探究是对第一、二、三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习本综合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更全面。二是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本综合探究引导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其分歧的基础上,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到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危害,从而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鲜明特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结构转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建设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破除了一个又一个思想障碍,推动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本综合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培养政治认同。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通过本综合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四个自信”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
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自觉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再造辉煌,同时使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综合探究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模块4“哲学与文化”的内容要求:“1.4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本单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全面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从中汲取哲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操作建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哲学家的具体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直观地感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性。
2.通过学习和深刻理解哲学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具体分歧和根本对立,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综合探究的案例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深入理解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具体分歧和根本对立”是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重点。
突破策略:采用对比分析、小组探究的方式,逐层推进,引导归纳。安排三则探究活动材料,灵活地用好教材的活动材料。依据材料,分别安排一个探究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完成后其他组可补充说明,通过对材料的自主讨论、分析,最后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二、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运用“舞台剧表演”和“哲学小故事”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先建立直观感受,再进一步结合教材实例,从理论高度和生活实际多个角度加深理解。本综合探究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内涵和作用,弄清了哲学智慧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领悟了哲学智慧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导作用,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基本特征;通过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内在关联,懂得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我们懂得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我们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请大家完成手中的表格,完成后作出评价。
序号 问 题 你的答案 自我评价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两大阵营中的哪一方?
2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3 人的意识从何而来?
4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彼此分离、各自孤立的世界吗?如果 不是,那是怎样的?
5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静止不变的吗?如果不是,那是怎 样的?
6 你还有关于我们的世界的哪些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简要、清晰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掌握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概要,明确世界的物质性,把握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这样既可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好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再一次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地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既落实教学知识目标,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
具体操作建议
课堂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其功能是否合理发挥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本课的课堂导入,简明扼要,以表格形式呈现,并赋予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课是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课。这一课既是对前三课内容的总结、提升,同时也是得出新的重要结论的部分。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合作探究,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并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实现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凸显“活动型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究活动材料来归纳相关理论知识,实现从简单逻辑向综合逻辑的转化提升。由于本节课内容属于哲学较为抽象的部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点吃力,他们对学科术语的掌握不够,教师要给予提示和引导,设置的问题要简单些,不能难度过大或者过于抽象,逐步递进,总结归纳出抽象理论。
二、讲授新课
教师 刚才通过填写表格,我们简要地回顾了第一单元前三课的内容,我们生活的这个
116
統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 教学设计与指导 必修4 暂学与文化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具有第一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将依据前面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一起来探究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我们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了四个小组,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查找资料,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本节课,我们将在四个小组的成果分享过程中,一步一步地领悟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对如何做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达成共同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我们第一、二、三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舞台剧-《先哲们的对话》。观看舞台剧的同时,请大家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环节一 欣赏舞台剧,领悟大道理
学生活动一 第一小组舞台剧
学生1(手捧《道德经》,一副仙风道骨状,捋捋胡子上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好,我是这本《道德经》的原创作者-李耳,后世尊我为道家鼻祖,称我为老子。我认为,咱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学生2(汉服,儒冠)各位,有礼了(拱手礼)。本人是郭象,字子玄。正如本人的字一样,我是一名来自西晋的玄学家,平生所好是《老子》《庄子》,我深入研究了《庄子》,倾尽毕生所学写成了《庄子注》。另外,我很“能讲”哟,成语“口若悬河”与我有关。我认为,“万物独化”,“物自各生”,“独生而无所资借”······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玄?简单点来说就是万事万物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
教师 感谢第一小组的精彩演绎。老子,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郭象,可能不少同学还是首次听说。第一小组的同学带给了大家两位先哲的生平与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两位先哲的对话,大家听明白了吗?文言文的表述大家能理解吗?两位先哲想表达的观点大家能看得“破”吗?大家不妨小议一下。
学生3 老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有点辩证法的味道·····而郭象却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的,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看来大家对老子和郭象的观点理解得很透彻。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中,尤其《道德经》中蕴含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大家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彼此联系。但是,老师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此处提到的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大家不要混为一谈。同时,大家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和实践难道可以完全孤立地存在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反对那种孤立的观点。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在课前分组后,明确每组的具体探究活动主题。第一小组的任务是依据教材“探究一”中老子与郭象的对话,自主完成相关理论研究和成果展示。第一小组的同学自主设计了台词,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跨越千年的哲学家们的经典语言和哲学思想。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形而上学的孤立观。老子的主张和他的哲学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而郭象的观点则暴露出形而上学的弊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具体操作建议
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教师设定各组的研究任务和方向后,各组要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完成台词编写。
在舞台剧的语言、台词设计方面,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即可,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发挥,选择他们喜欢的语言风格和表演形式加以展现。
第一小组的研究任务是对比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形而上学的孤立观,要适当地对材料进行拓展,加入对老子和郭象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两位古代先哲。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即学生对于老子、郭象两位先哲的了解程度。高中的学生,对于老子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郭象,可能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设计舞台剧台词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剧中人物作简单介绍。引文中有文言文,要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解析。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寻求语文教师的帮助。因为,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才能精准地突破先哲的经典语言和哲学观点。设计台词时,不必拘泥于教材,但要突出教材中的核心观点,加以对比。对于老子,此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于分析他的辩证法思想,而不要去研究他的世界观,否则容易造成误导,因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并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学生活动二 第二小组舞台剧
学生1(手捧《韩非子》登场,躬身施礼)各位好,在下这厢有礼了。在下是战国末期七国之一的韩国国君之子-韩非。后世尊称我为韩非子,司马迁给了我一句中肯的评价:“喜刑名法术之学。”基于此,大家都应该知道我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属于法家一派。在哲学思想方面,我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帝王君主应该“因时变法”,不能保守不变,死守祖宗法度。世界这么大,天天都在变,今天的你还是昨天的你吗······
学生2(手捧《春秋繁露》,身穿汉服登场,90度大礼)大家好,我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相信学过历史的同学都已经认识我了。没错,我就是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者,也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创立者。我的代表作就是我手上这本《春秋繁露》。在如何看待世界这个问题上,我不赞成刚才韩非子老前辈的观点,我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天下万物都是不变的。因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学生3 黑格尔主张“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的观点,杜林则认为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不错!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将矛盾和发展联系起来,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杜林则认为,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其实世界处处充满着矛盾。大家的个头,有高有低;大家的身材,有胖有瘦;大家的速度,有快有慢······就连性别······我们的祖先也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倘若世界上没有了矛盾,后果多么可怕······还能继续发展下去吗?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客观地分析矛盾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自觉反对那种无视矛盾的存在或回避矛盾的错误观点。
教学设计意图
第三小组的探究活动主题是:对比辩证法的矛盾观和形而上学对矛盾存在的否认。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因此在看待世界和生活中一切事物时,始终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故面采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通过第三小组的表演,让学生了解黑格尔和杜林这两位哲学家。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很有代表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进而让学生明确辩证法的矛盾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与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对立与分歧。
具体操作建议
第三小组的探究活动主题比前两组稍有难度。此处建议把台词尽量通俗化。
辩证法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可以在台词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以实例来论证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进而说明使用一分为二(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建议逻辑层次逐步推进。
操作过程应注意以下细节;黑格尔与杜林都属于唯心主义者。最后,教师应该注意点明这一点。尤其黑格尔,他的辩证法思想在哲学史上地位甚高,但究其根源,仍属于本末倒置的理论,归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此处问题较为抽象,语言和举例宜尽量通俗化一些,但也要注意防止把矛盾的观点简单化、狭隘化。
(二)环节二 重温小故事,蕴含大哲理
教师 刚才我们观看了三组同学的精彩演绎,跨越时空领略了古今中外先哲们的智慧对话,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密切相关。这一点请各位同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刚才的对话与比较,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了解了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以及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它们的对立。基于此,请第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大家讲几个有趣的哲学小故事吧。掌声有请第四小组的同学。
学生活动 第四小组讲故事
学生1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要的只是葫芦》的故事······
学生2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重温一下《刻舟求剑》的故事······
学生3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塞翁失马》的故事······
教师 刚才三位同学的故事讲得都很生动、很有趣。这几个故事也是我们小时候就听过的,今天我们再次听到,请大家用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们。小故事都反映了什么大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议一议吧。
学生4《我要的只是葫芦》反映了割裂葫芦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孤立地看待葫芦的生长,最后无法收获葫芦;《刻舟求剑》反映了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掉进水里的剑再也捞不着了;《塞翁失马》的故事则是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福与祸既相互渗透,也能相互转化。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我们熟知的哲学小故事,却反映了生活大道理,看来大家对此悟得还是很透彻的啊!其实那些深奥的哲理并非高高在上、玄之又玄,而是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也在不经意间指导着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三)环节三 深入挖教材,合作共探究
教师 刚才我们通过舞台剧和哲学小故事,粗略、直观地感受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关键之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下面,让我们回到教材上,阅读教材第45页的“探究二”,然后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两个问题,并给出你们的答案。第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第
二个问题: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四)环节四 教师巧归纳,学生建体系
教师 刚才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表演得都很精彩,准备得很充分,也花了很大的心思去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大家再次用掌声感谢他们!
看了我们四组同学的演绎,下面我们来一起完成一份表格: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具体分歧之一 具体分歧之二 具体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教学设计意图
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活动、展示、讨论后,教师应及时给予简单的点评,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教师通过及时引导和归纳,使得整个活动型课程在结束时能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生成我们预期的答案,达成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并且,教师在此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系统地对比归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具体操作建议
设置归纳的表格,让学生自主完成填写。
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多给学生鼓励。
在生成表格后,指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具体分歧,并由此进一步总结出二者的根本分歧。
教师应该再次提升,点明辩证法也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我们需
要坚持的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操作中应注意几个细节:表格的设置宜简单,不宜复杂,这样便于学生直观地对比、归纳。归纳总结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对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注意结合第三课所学的矛盾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阐释,不能生硬地得出结论。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舞台剧表演和故事讲述的戏剧化手法,完美地呈现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并且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学们,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秉持科学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在以后的生活和实践中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要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时,我们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去理解和贯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