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复习框架及主要知识点(2023.9月新高一)※为背诵内容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拓展】生产力:含义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决定性因素)、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含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三个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作用);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分配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革。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何完善。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拓展】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2、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1)生产力:低下。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社会管理方式(上层建筑):基本单位:原始社会是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氏族。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4)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的出现(标志: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出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类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国家本质: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 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社会的基本阶级及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奴隶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运用、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关系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上层建筑:为防止奴隶反抗,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评价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可以有多个标准、多个角度,但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如果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进步;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倒退。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背诵划线部分)封建社会(1)生产力: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兴起(2)生产关系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4)上层建筑:实行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的制度。(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思想上钳制: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4、资本主义社会---看不见的锁链(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①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②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意义: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①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②基本特征(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③实质和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础、诞生标志、历史条件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④《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⑤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 局限性(失败原因)(1)积极意义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表达了对为了理想社会的诉求。(2)局限性(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②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未触及本质问题)③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想法天真,道路不对)3.唯物史观的创立、意义(1)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2)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4.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意义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②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及时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5.《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2个必然)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政党)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一个目标)6、马克思主义(P17相关链接)(1)地位、意义: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意义(评价)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7.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8.俄国十月革命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9.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消灭人剥削人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产品如何分配)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两大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外部环境不允许)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打压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条件不具备)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意义: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中共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①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就往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其两个基本武器)②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5.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意义:对中国: (辞旧)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新)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对世界: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背景)①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伟大意义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956---1978※(1)中共八大指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成就①工业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③基础设施方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④科教方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开启——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2)意义:①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实质改革,即对内改革,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水平,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是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改变。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历程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2)p32对内改革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第二阶段:逐步深化阶段(1992-2012)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4、改革开放的意义(1).改变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2).迎来三次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3).实践证明(结论):一个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一个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党的十二大开幕式发言)(2)提出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②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③确立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④明确主题;⑤三步走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贡献①“三个代表”②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框架④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⑤开创改革开放新格局,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式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④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位:实现路径)①内容领导核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意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指引)①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②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地位:制度保障)①内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②意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①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①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历史脉络)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奋斗目标)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期待)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历史使命)⑤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国际地位)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意义)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政治意义)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意义)※4、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变”与“不变”及应对措施(1)“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不变”: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2)解决主要矛盾的措施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成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1).坚持一以贯之的原因①社会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补充)②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③事业崇高: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2).怎样坚持一以贯之?①共产党人的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②中国人民的使命: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需要新时代劳动者的持续奋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 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伟大斗争)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十四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的内涵、本质、特点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特点: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2、中国梦的提出的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使人们产生共鸣的原因。)①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②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③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3、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从党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P50二段)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原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从国家战略安排的角度新时代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重大原则;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抓住这个大有可为得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才能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3)青年一代:做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新时代青年①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②落实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背景(1)世界局势的角度: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2)发展时期的角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发展的。(3)中国式现代的角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4)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5)党的建设的角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1)“十个明确”(理论概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②总任务:③社会主要矛盾:④五位一体,四个全面⑤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⑥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⑧军队:⑨国际关系:⑩党的建设地位:①“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②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③“十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2)“十四个坚持”(实践层面):内容: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个中心)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③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两个领导)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⑤坚持全面依法治国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三个全面)⑦经济:坚持新发展理念⑧政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⑨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⑩社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位一体)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安全、共同体)地位:①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②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3).十三个方面成就(偏重于成果层面的展开)内容:一个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三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统一安全共同体: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在外交工作上地位:①“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②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的这一重要思想。(4).三者关系①三者彼此呼应,相互贯通。②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③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贯通马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②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米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③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