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序号 第 19-25 课时 授课班级 财2211、2212班授课课时 共 7 课时 授课形式 讲 授授课章节 名 称 第三单元 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使用教具教学目的 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善于总结,留心观察、是非分明,努力学习、开拓创新。 运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知行合一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 4、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 5、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6、增强创新本领教学难点 1、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 2、增强创新本领 3、创新的哲学依据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外作业教学后记课题序号 第 19-21课时 授课班级 财2211、2212班授课课时 共 3 课时 授课形式 讲 授授课章节 名 称 第7课 实践出真知使用教具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了解实践的内涵; (2)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4)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公共服务,勇担社会责任。 3、素质目标: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行合一,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并增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教学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知行合一。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4、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人生。教学难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外作业 1、什么是人的认识?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5、新时代青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三单元 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 第7课 实践出真知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与认识的运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无限发展 A.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 的上升过程。 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 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理论联系实际 (1)理论依据 (2)具体要求 2点 (3)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写照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 2、知行合一 (1)理论依据 (2)具体要求 4点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引 入 新 授 第一单元说明世界“是什么”。 主要讲述的是唯物主义论及对人生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看待世界,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勇于追求人生理想,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 第二单元说明世界“怎么样”。主要讲述的是辩证法及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教会我们如何用联系、发展、全面、系统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如何用矛盾分析方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生问题? 第三单元说明面对世界应该“怎样做”。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重点解决认识与践行的问题。下面开始学习第三单元。 第一二课时 第三单元 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 教材P80第三单元内容概览 第7课 实践出真知 李时珍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到很多地方搜集药物标本。他遍尝百草,还经常以身试药,有好几次都差点中毒身亡。经过不懈努力,历时近三十年,李时珍终于完成了190多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观看视频《袁隆平》,并阅读与思考 教材P6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育种优势。袁隆平和团队成员经过实验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育种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袁隆平辗转全国各地,经过多年的杂交种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刷新了全世界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认知,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中国和全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思考:袁隆平是怎样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 分析:袁隆平和团队成员常年的农学实验、杂交种植、育种实践是杂交水稻育种认知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 【名言启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说苑·政理》);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总结:离开实践,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注意:区别认识的来源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案例探究】 案例1:前例,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现实需要推动了杂交水稻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现代工业对自动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案例2:卫星、火箭、空间站等现代航天器的发展使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和探索不断深入,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提供了条件。 案例3: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不断揭开外太空的神秘面纱。 问题:分析以上案例,探究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认识的发展?请你再举例佐证。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案例探究】 徐霞客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越过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做了大量调查和观察,给后世留下珍贵的地理资料和知识。他对金沙江是长江的源流的发现,否定了《禹贡》中“岷山导江”的定论,推倒了陈陈相因的旧说。徐霞客的实践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主持召开第14次最高国务会议时谈道: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 【相关链接】p61“李四光让事实说话” 20世纪初,西方有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此,李四光的回应是“让事实说话”。1921年,李四光在今河北、山西一带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但这些发现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傲慢否定。李四光没有因此丧失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进行实地科考,进而发现了更翔实的证据,最终推翻了外国专家的错误结论。 问题: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和同学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你有没有像李四光一样“用事实说话”? 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分析理解: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案例探究】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那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但是地形崎岖不好开发!科学家十多年在那里进行地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利用那里的水能资源,利用水能资源就是一种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做法。 再比如,长江三峡工程建设阶段,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蓄水防洪、 ... 等共计20余专家组,进行大量的卫星扫描及实地探查(认识),分析研究。都是为了正确的认识把握情况,更多地指导实践。 分析:众多的基本理论研究,比如文史研究,哲学研究,甚至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看似都是、笔头上的认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在有了科学认识的指导后,进行对现实世界的实践与改造,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走弯路。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而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名言启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用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联系实际】我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观看视频歌曲《元素周期表》并阅读与思考 教材P62 门捷列夫是俄国著名科学家,他发现并总结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在此之前,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化学元素,但尚未弄清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比较零散。门捷列夫不仅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已经发现的元素,而且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后来,科学界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新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 问题:元素周期表是怎样诞生和完善的吗?人类对它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 分析人类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过程:实践基础上的比较零散的认识 →总结元素周期律、发明元素周期表及预测 →元素周期表指导实践,预测被证实。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反作用 (2)实践与认识的运动过程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A.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个认识活动主要表现在,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即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外部属性的认识。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作为“生动的直观”阶段,表现形式为感觉、知觉、表象等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念、分析和综合,作为“抽象的思维”阶段,表现形式为概念、判断、推理 。 举例:从苹果落地(生动的直观) →万有引力 (抽象的思维) B.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这个认识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认识被用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正确的认识得到证实、完善和发展,错误的理论被发现、纠正或推翻。某种思想或理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案例,说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 的上升过程。 提问:人的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后就完结了吗? 举例: “两个文明”→“五位一体” “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两个文明”→“五位一体”发展过程经历了 “发展时期”“实践变化”“认识发展”“决策调整”“新的发展”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探索中,我们党对中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在把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名言启示】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 【联系实际】我对所学专业认识的变化过程 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D )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三课时 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观看视频《纸上谈兵》,并阅读与思考 教材P63 据《史记·廉颇廉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他从小熟读兵书,酷爱谈论军事,连身经百战的父亲也辨不过他。赵括因此觉得打仗很容易,父亲却很担忧,特意叮嘱赵母,将来千万不要让赵括带兵打仗。公元前259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发生战争,赵王不听赵母劝阻,任命赵括为大将。没有多少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在战争中连连失利,致使40多万赵军尽被歼灭,自己也在突围中被射死。有人认为,这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由来。 问题:“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分析:理论脱离了实际,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结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那么如何坚持实践第一呢? 1、理论联系实际 (1)理论依据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课堂练习 (2)具体要求 一方面:要学懂弄通理论、掌握思想真谛,避免脱离理论的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夸大经验的作用,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实际工作中狭隘保守、目光短浅。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具体实践。 另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避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把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我们要重视调查研究,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名言启示】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四百七十五天中,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一百四十九个生产大队中的一百二十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正是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实施了治理“三害” 的正确决策。——习近平 1941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对没有深入调研却好发议论的人提出尖锐批评。他指出:“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 (3)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 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D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知行合一 阅读与思考 教材P65 自1997年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联合发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多年来。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一课,对于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十分有益。 问题: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这些活动对你成长的帮助? 分析: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公共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1)理论依据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我们既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又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2)具体要求 ●我们要广泛吸收书本知识。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只有认真读书,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 ●我们不能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行动起来,真正把自己所学落到实处。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 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习近平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我们还要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统一。 “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D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什么是人的认识?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5、新时代青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