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5课教案
教学课程 第15课 建设美丽中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打赢蓝天碧水和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原因、意义和要求;我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意义、要求,我国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阅读饼状图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公共场所充当志愿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意义;优化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主要要求
教学难点 优化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主要要求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践体验法
教学用具 教材、教辅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第一课时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导课:为何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为何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当前美丽中国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优化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主要举措。 一、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板书) 1.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39页的阅读思考1“2022年我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 【呈现任务】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乡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的看法。 【学生活动】读图,获取相关信息,引发思考;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总结】播放相关新闻,加深学生对蓝天、碧水重要性的感悟。 (1)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原因和要求: 原因: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空气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要求:深人打好蓝天保卫战,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层污染防洽攻坚战,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 【相关链接】1阅读140页材料“PM2.5”,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设计意图】了解PM2.5概念、以及其对于空气环境质量提升的意义;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深入了解PM2.5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打赢碧水保卫战的原因和要求: 原因: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些年来,在我国地表水中,水质整体情况趋于好转,但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依然突出。地下水是重要的战略水资源,部分污染存在呈点状向面状扩散的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2阅读140页材料“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深化理解 【学生活动】查资料,知现状;创设情景,探讨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讨论结果,明白打赢碧水保卫战的重要意义 要求: 深人打好碧水保卫战,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治理、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洽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洽、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洽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洽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 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海洋修复工程,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相关链接】3阅读141页材料“海洋保护”,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设计意图】海洋污染防治是打赢碧水保卫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海洋保护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海洋污染防治的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海洋安全教育。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联系实际,补充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2.深入打好净士保卫战(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41页的阅读思考2“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制定这一行动计划的目的及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战略安排,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学习兴趣。 【呈现任务】查阅资料,说说我国为何要推进净士保卫战。 深入打好净士保卫战,需要我们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总结】 (1)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原因、必要性与紧迫性: 原因: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必要性与紧迫性: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次状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目前,我国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和城郊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2)打好净土保卫战的要求与举措:尊重土壤污染防治客观规律,要坚持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要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相关链接】4阅读142页材料“土壞重金属污染”,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高度关联,要综合施策、整体推进。重金属含量高是土壤污染的重要表现。防止土壞重金属污染,应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防止废水排放污 染灌溉水源,降低大气重金属沅降对周边耕地土壤的累积性风险;应排查整治固体废物,防止废渣或重金属污染底泥随灌溉用水或洪水进入农田,导致土壤污染。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丰富学生对如何防止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认识, 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意识,提升学生对我国打好净土保卫战举措的认同。 【学生活动】划重点,明要义;联实际,引思考。 (3)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问题的解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面对当前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要充分认识士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要做好打政坚战的准备,更要具备打特久战的耐心。 【启思导行】“环境污染风险” 土壤污染风险的形成需要具备三要素: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受体(比如人)。资料显示,1节烂在地里的1号电池能污染1 平方米土地,并造成永久性公害。我们随意丢弃的不可降解废旧塑料,在自然界中停留时间非常漫长,不仅会带来严重的“视觉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水、土壤污染。 如何才能有效管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第二课时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板书) 1.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43页的阅读思考1“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逐渐变成了茫茫大漠。 毛乌素沙漠总面积4.22 万平方千米,其中一半在陕西榆林境内。新中国成立之初,“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是榆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治理,到2020年,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 93.24%,这意味着毛鸟秦沙漠即将从陕西“消失”。毛乌秦沙漠其他区域的治理工作,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了这一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问题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国家政策的认同 【呈现任务】毛乌素地区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学生活动】课前观看电影《八步沙》片段,课上交流分享 【教师活动】补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总结】 (1)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原因: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生态调节、产品供给和文化娱乐等,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 (2)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要坚持的系统观念: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章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的具体要求: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要科学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开展生态退化地区修复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士绿化行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治保障。 【相关链接】1阅读144页材料“国家公园”,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设计意图】沉浸式感受国家公园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拓展资源,沉浸感受;划重点,明要义。 2.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44页的阅读思考2“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第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街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泰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设计意图】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认同。 【呈现任务】你还知道哪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总结】 (1)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原因: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 (2)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 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相关链接】2阅读页材料145“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 “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党和国家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的认同。 【学生活动】读材料,画思维导图,加深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理解。 (3)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推动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 “没有牙齿的老虎”。 【启思导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所作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感悟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深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学生的个人角色意识,公共参 与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 【呈现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应对全球变暖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说说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查资料,总结我国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所作的贡献;身体力行,促行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师归纳(略) 《练习册》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第十五课 建设美丽中国 一、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板书) 1.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板书) 2.深入打好净士保卫战(板书) 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板书) 1.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板书) 2.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板书)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