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推进绿色发展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推进绿色发展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4课教案
教学课程 第14课 推进绿色发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思考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绿色生产方式的内涵;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举措。
过程与方法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意识,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意识;培养学生角色意识、参与意识;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意义; 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实践体验法
教学用具 教材、教辅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第一课时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导课: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学习本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握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意义与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板书)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32页的阅读思考1“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細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的衰落与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相关。我国历史上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楼兰古城因屯星开荒、 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 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这一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 【设计意图】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程教学。 【呈现任务】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活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楼兰古城兴起和衰落的原因,以及建造都江堰所利用的自然规律和产生的价值。课上交流分享,共同探讨。 【教师引导总结】 (1)大自然对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是生命之母,广衣的草原、肥洪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也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 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生态变化与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后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要求和重要成就: 实践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重要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白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相关链接】1阅读133页材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介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这一思想的整体认识和系统把握。 【学生活动】分组探讨案例,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 【教师活动】课前搜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案例,课上展示,进一步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涵和重要意义。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34页的阅读思考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习近平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靠着优质的矿石资源成为安吉 “首富村”,却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2005年8月15日,时任渐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这儿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余村人以此为指导,因地制宜发展白茶、椅业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如今的余村,群山巷翠,竹海绵延,已成为国家4A 级景区、全国文明村、宜居示范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读图获取相关信息,感悟、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程内容教学。 【呈现任务】结合余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说说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学生活动】课前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余村发生巨大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课上分组展示资料,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总结】列表对比余村的环境、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 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1)两山理论的内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2)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相关链接】2阅读134页材料“可持续发展”,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3)良好生态环境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镜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4)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线发展的最大本钱。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绿水青山这个 “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相关链接】3阅读135页材料“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设计意图】渗透对学生进行“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意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意识的培养。 【学生活动】读材料,划重点,分享感悟。 【教师活动】结合余村案例说明两地是如何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 ,加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启思导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保护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你的家乡为保护生态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如何?你对家乡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有何建议?(课后选做)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通过主动了解家乡保护生态的举措和成效,并为家乡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搜集资料;实地调研;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 1.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136页的阅读思考1“碳达峰”和“碳中和”。 2020 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聚实施碳达峰行动。” 【设计意图】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此问题形成正确认知,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呈现任务】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我国为什么制定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总结】播放2021年3月15日的新闻联播;解释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指某国家(地区)或某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 碳中和:指通过抵消或从大气中去除等量的碳来平衡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净碳足迹为零的做法。 (1)绿色生产方式的内涵:绿色生产方式,要求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组织生产,创造绿色产品、满足绿色消费。 【相关链接】1阅读136页材料“绿色产品”,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勾画重点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引发思考绿色产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践要求: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就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抓手,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2.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板书) 【情境创设】教师课件展示教材44页的阅读思考2“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相当于 2亿人一年的口粮,数量惊人,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推广 “绿色出行”事不宜迟。 【设计意图】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和提倡 “绿色出行”为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实现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 【呈现任务】请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 》看看对个人与家庭饮食有哪些相关规定。除了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和提倡“绿色出行” 外,你还知道哪些绿色生活方式? 【学生活动】分组调研,感受绿色生活;交流分享 【教师活动】分享生活中不环保的生活方式;补充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规定。 除了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和提倡“绿色出行” 外,绿色生活方式还体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双面用纸、垃圾分类、拒绝过度包装等。 【教师引导总结】 (1)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注重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相关链接】2阅读137页材料“绿色生活方式”,读原文,找关键词,划重点 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在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能量耗费,从而減低含碳物质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减缓温室效应。 (2)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 绿色生活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早到晚,从头到脚,几乎每个人每天每一个生活细节都会涉及绿色或不绿色的选择问题。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绿色,直接关系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活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内在要求。 (3)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举措: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 为准则,让天蓝地绿水清深人人心;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人们消费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一习近平 【启思导行】想一想:在家庭生活、公共场合、未来职场,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师归纳(略) 《练习册》能力训练
板书设计 第14课 推进绿色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板书)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板书)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板书)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 1.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板书) 2.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板书)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