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简介

融于乡土情景,落实核心素养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课程标准】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基本地形以及地面的高低起伏。教材中给出局部山体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转化对照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中等高线的特点与山体各部位的名称联系,从而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阅读地形剖面图,更直观地认识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里的等值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及判读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他们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有待培养。受年龄阅历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的同学室外活动少,对现实中的山体部位和特征缺乏感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触摸模型、动画演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有效高效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与探究
【知识与技能】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当地沂蒙山山区——天蒙旅游区及两大主峰资料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落实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山体部位。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在现实情境中迁移运用。
【学习方法】
1.实景观察法。播放家乡沂蒙山天蒙旅游区的宣传视频,借助两大主峰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识别主要的山体部位。
2.模型感知法。通过观察、触摸等高线模型,真切感知主要的山体部位,并归纳这些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3.读图分析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主要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给攀岩、漂流、蹦极等户外运动选址,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4.绘制地图法。引导学生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自己动手绘制简易地形剖面图。【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家乡沂蒙山——天蒙旅游区的宣传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问同学们有谁去过?你印象最深刻的景点是什么?
学生:索道、玻璃栈桥......
教师提出问题:这座号称跨世界第一的人行悬索桥,横跨两座山峰天蒙顶和玉皇顶,凌空而起,天蒙顶和玉皇顶的高度是多少?如何表示呢?
教师提出问题:这座号称跨世界第一的人行悬索桥,横跨两座山峰天蒙顶和玉皇顶,凌空而起,天蒙顶和玉皇顶的高度是多少?如何表示呢?
设计意图:
沂蒙山天蒙旅游区是当地学生非常熟悉的景区,很多学生去过,以此宣传视频导入,熟悉的亲切感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学习兴趣。这种借助乡土情景的导入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的同时渗透了对家乡区域认知的培养。
教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自主探究结果: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天蒙顶的海拔是 1001.2米,玉皇顶的海拔是 935米。
教师追问:它们的相对高度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讲解过程:用天蒙顶的海拔减去玉皇顶的海拔,1001.2-935=66.2米,它们的相对高度是 66.2米。教师承转:站在这么高的人行天桥,天蒙山的一切美景尽收眼底,你认识这些山体部位吗?
教师明确合作探究任务一:阅读教材 25页,借助等高线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学生借助手中的等高线模型,小组合内合作学习,互相提问,互教互学。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高效学习一般会发生在情境之中,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情境展开的过程。以计算情景中学生熟知的天蒙顶和玉皇顶的高度,把课本上抽象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知识具体化,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做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同步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景物,同时借助手中的等高线模型,学习看的见模的着的地理,学生可以深度参与,热情高,兴趣浓,理解快。教师点拨承转:如何把这些立体的景观表示到平面图形上呢?这就需要借助等高线地形图。
布置自主探究活动二:
学生回答:(指图回答,指模型回答......)
师生点评总结:
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教师: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加深学生对地形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理解。
追问: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部位呢?
明确合作探究任务二
教师指导:借助手中的等高线模型,感知主要的山体部位,认真观察并触摸,归纳山体部位所对应的等高线特点。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 1 :①是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学生 2 :②是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学生 3 :③是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学生 4 :④是陡崖:等高线重叠。
学生 5 :⑤是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的部位。教师重点引导分析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特点及区别,并指导借助等高线模型进一步感知主要的山体部位。
设计意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部位,实现由立体向平面的知识转换,是初中学生认知的难点内容。此难点的突破采取视频观察、模型感知和读图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形象直观又简洁高效地增强学生由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呈现的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等高线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与读图运用的综合思维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形成合作意识,有效高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优化训练延伸提升教师展示优化训练问题
【优化训练】
读“天蒙景区局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山体部位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C点的海拔______米,F点的海拔是______米,它们的相对高度是______米。
3.计划从m和n两条线路登山,哪条更容易?
(提示:根据等高线疏密来解释。)
4.若举行攀岩活动应选在______处,原因是:______。漂流应选在______处,原因是:______
学生展示答案:
学生 1:A是山峰,B是山谷,C是山脊,D是陡崖。
学生 2:C点的海拔 800米,F点的海拔是 6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是 200米。
学生 3:m线路登山容易,因为 m线路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登山省力。
学生 4:攀岩活动应选在 D处,因为 D处是陡崖。漂流应选在 B处,因为 B处是山谷,有河流。
教师指导漂流模拟实验: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 1模拟山地降水,学生 2给小船选择漂流地点。学生观察水流的方向及流经的山体部位,小船的行驶方向等。
师生总结:山谷处地势低,容易积水形成河流,河流顺着山谷由高处流向低处,适合开展漂流运动。
设计意图:
此优化训练设计,既有基础知识的填写,起到重点强化和即是巩固的作用;又有学以致用的提升和延伸,通过联系实际设计的“为攀岩和漂流选择地址”的问题,将课堂内容即时延伸到生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再通过实验演示验证,掀起学习的高潮,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验证能力,可以有效落实地理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要求。
教师点拨承转: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同学们知道不同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吗?大片的相同颜色又是表现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呢?
教师:布置自主探究任务。
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指导:利用手中的模型感知主要地形类型,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教师点拨承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判读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沿着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就是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师出示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地势起伏状况,并指导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
1.在地形图上画出直线 AB,找出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
2.将每个交点向平行线上作垂线,得到不同的交点,
3.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学生认真观察,感悟画法。教师布置任务:把教材 28页未完成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并描述沿直线 AB地形的起伏状况。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师生总结: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设计意图:难点内容突破后,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轻松愉快地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通过方法引导,动手绘制理解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运用,做到高效课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效减负。
课堂板书总结:
设计意图:紧扣本节教学内容,采取山体简笔画的方式总结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作业设计:学以致用,登山研学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课堂教学的高端目标追求,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通过研学登山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到附近的大自然中去熟悉和观察主要的山体部位及地形类型,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利用乡土资源及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延展了课堂,实现了课程与生活的融通,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让学生达到会学、会用、学用结合的同时,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形成地理实践力,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持久热爱与探究兴趣。
链接:
沂蒙山天蒙景区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境内,东西绵延 50 余公里,南北跨距 20余公里,有名的山峰上百座,有蒙山第二高峰——玉柱峰,海拔 1073 米,第三高峰——望海楼,海拔 1001 米,晴天登临可映日观海。景区主要景点有号称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望海楼、玉皇宫、玻璃观景台、葫芦崖瀑布等,奇峰连绵,谷幽壑深,茂林葱郁,花异草香。沂蒙山人行悬索桥为连接天蒙旅游区望海楼和玉皇顶两个景点的人行天桥,号称目前世界最长、跨度最大的人行索桥。桥面是跨度 60 米的玻璃桥面,玻璃桥横跨两座山峰,距谷底 150 多米,凌空而起悬于天际,仿若走在云中,沂蒙大地的万千春光美景尽数映入眼帘。享誉海内外的《沂蒙山小调》就诞生在天蒙景区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唱响全国,是集国防教育、沂蒙党性教育、沂蒙红色文化教育、红色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2021 年入选“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课后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个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在教学中,我以家乡著名的银座天蒙旅游景区为例,以海拔的理解﹣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以等高线的绘制视频和等高线模型为载体,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首先是播放家乡沂蒙山天蒙旅游区的宣传视频,借助天蒙景区最著名的景点——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快速、准确地掌握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天蒙山的实景图,认识主要的山体部位,然后借助手中的等高线模型,感知这些主要的山体部位,认真观察并触摸,归纳山体部位所对应的等高线特点。特别是在辨析山谷和山脊等山体部位时,可以比较容易区分。学生在平面图的基础上借助等高线模型感知主要的山体部位,认真观察并归纳山体部位所对应的等高线特点,得出结论,既丰富了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优化训练”时,我指导学生进行漂流模拟实验:学生 1 模拟山地降水,学生 2 给小船选择漂流地点。让他们观察水流的方向及流经的山体部位,小船的行驶方向。然后总结:山谷处地势低,容易积水形成河流,河流顺着山谷由高处流向低处,适合开展漂流运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动
手得出的结论更让人信服,并且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灵活多变的思维,以及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生动、直观的观察等高线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地形类型的知识,让学生观察地势起伏状况,并指导绘制地形剖面图。认真观察地形剖面图,得出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地形图判读的能力,由平面向立体转换的能力,布置课外登山研学的任务,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熟悉和观察主要的山体部位及地形类型,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通过观察,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达到会学、会用、学用结合的目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学生反馈:这一节地理课,即是一节重要的地理课,也是一节轻松的旅游课,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模型和图片,把书面知识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学起来很轻松,把我们家乡的天蒙山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多没去过的同学也能解的明明白白,仿佛身临其境,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渴望再登一次天蒙
山,重识天蒙山的各种山体部位,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家乡的美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