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备课组课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3.区域认知: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资料,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重难点)2.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重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材料导入)《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小说讲的是一个坚定果敢,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和向导汉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那么地球可以分为哪些圈层?地震概况: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地震带位置与地震灾害: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由于板块的挤压作用,板块内部断层活动带发育。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5级是破坏性地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强度; 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个(共12度)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故称地震横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为摆动,对地面破坏很大。【思考交流】问题1 (区域认知)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提示:问题2 (区域认知)纵波和横波的特征提示:问题3 (地理实践力)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与船上的人感觉是否相同?为什么?提示:不同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晃动。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因纵波传输快,横波传输慢,纵波横波都可以在陆地上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归纳总结】1.地震(1)衡量地震的主要指标指标 主要影响因素震级 地壳运动烈度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地质条件越稳定,烈度越小建筑质量越好,烈度越小(2)分布: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3)危害主要危害生产 破坏管道、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生活 破坏房屋建筑,危害生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环境 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2.地震波项目 地震波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性质 能量波 地球内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弹性波 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震动分类 横波(S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纵波(P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项目 地震波传播 特性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共性 传播速度随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都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意义 ①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②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针对性训练】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