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 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多样性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二、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原始社会历史地位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生产力 石器——低下的生产力(1)原始社会长达二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2)距今约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生产关系 (1)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3)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氏族制度 (1)在原始社会,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2)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3)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解体 (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贫富分化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典题1】1.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被誉为“福建文明的摇篮”。小明同学周末参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了解了昙石山考古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序号 信息 推断① 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 昙石山当时已经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② 男性墓中多以生产工具作为随葬 生产工具为个人所有,私有制已确立③ 不同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多寡不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贫富的分化④ 挖掘出石镰、蚌刀等农作物收割工具 昙石山先民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题2】2.“原始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吗?”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是一个理想社会B.虽然生活艰苦,但那时社会风气好,氏族成员平等决定集体事务,是理想社会C.不是理想社会。原始社会里到处有人吃人的现象,而且人的寿命都很短D.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不是理想社会(二)奴隶社会阶级 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产生 (1)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2)奴隶的两个来源:战争奴隶、债务奴隶。国家 含义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产生 (1)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2)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 、警察 、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顺序: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生产关系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历史进步性 (1)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典题3】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一切部门中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这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或个体家庭的每个成员所担负的每日的劳动量,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了,于是战争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俘虏被变成了奴隶。”这一论述说明( )①变战俘为奴隶是氏族家庭成员增加的需要 ②奴隶制阶级关系的产生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③奴隶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工具私有带来的结果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典题4】4.某国南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有大量墓葬与遗骨,其中一些幼孩遗骨的陪葬品十分丰富。除此之外,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DNA分析显示他们和核心家族成员毫无亲戚关系。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社会( )①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财富社会地位可继承,私有制产生③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生活,阶级出现 ④生产相对过剩,阶级矛盾难以缓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三)封建社会生产力 铁制农具推广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生产关系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2)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3)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剥削基础与剥削方式 (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2)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3)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1)君主专制、等级森严。(2)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典题5】5.《墨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统葛绪,捆布縿,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农民之所以“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是因为(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②农民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③劳动效果与其经济收入直接挂钩 ④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四)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1)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的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2)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3)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隐蔽地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劳动。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整个社会陷入混乱。(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①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5.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它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2)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3)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典题6】(2023·浙江·高考真题)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至少证明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会适合生产力状况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题7】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由此可见( )①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加深②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解决阶级矛盾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产生背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三个时期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康帕内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 摆脱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础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3)历史评价①历史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典题8】8.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由此可见(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理性②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③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完全相悖④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两者存在区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 主要内容 重大意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历史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主要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典题9】(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9.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题10】(2022·海南·高考真题)10.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该论断(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C.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D.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尝试阶段:成立巴黎公社(1)时间:1871年(2)意义:成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2.实现阶段:爆发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2)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4.曲折阶段: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5.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6.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第二次飞跃 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 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比较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工具) 低下,石器 青铜器 铁器 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共同劳动,平等互助。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农民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通过收租等方式占有,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同步精练】用时:40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山东模拟预测)1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毛泽东在《贺新郎 读史》中用115字提纲挈领,俯察审视,勾画出了人类社会从蛮荒的原始社会到青铜文明,再到封建时代近5000年的历史进程。运用所学知识,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①“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②“人猿相揖别”,标志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③“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④“不过几千寒热”,说明社会形态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海南三模)12.高一某同学对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很感兴趣,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最贴切的是( )①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②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依附于地主,完全失去人身自由④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辽宁模拟预测)13.1987年,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发掘了12座墓葬。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1050余件(组)。玉琮、玉钺等礼器仅见于南列墓内,玉璜、纺轮等仅见于北列墓中,墓主身份出现了等级差异。由此推测( )①当时人们之间存在贫富分化现象②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已经不平等③高度发达的手工业使得国家形成④伴随生产力发展国家已经产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辽宁一模)14.在中国过春节时,粮仓是要贴春联的,现在的农民大多写着“春种一粒籽,秋收万石粮。”横批“粮食满仓”,以期待来年粮食丰收。但在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中是这样描述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悯农》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四海无闲田”说明农民拥有部分土地,主动劳动热情提升②“四海无闲田”可以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③“犹饿死”的根源在于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④“犹饿死”体现出封建专制加强,地主对农民剥削更加残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辽宁二模)15.“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感悟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 )①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②照亮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解放道路③促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变革经济体制④鼓舞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山东模拟预测)16.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由此可见(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④“三人”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是人类最高奋斗目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甘肃天水市第一中学模拟)17.《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了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丰碑。17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置身伟大的新时代,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更需要重温《共产党宣言》。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助于( )①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砥砺奋进前行②纯洁党风党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③深刻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找到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④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现成的方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山东一模)1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鲜活厚重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在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巨著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之所以说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是因为( )①坚守:中国从未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②发展: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③跨越:中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④领航:中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共同信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河北衡水高三阶段练习)19.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和创立者,马克思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下列关于这一观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④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本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河北衡水高三阶段练习)20.1943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并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这一修改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B.未来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C.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D.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山东·模拟预测)21.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没有任何理论能指出真正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系列哲学著述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批判了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强调其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是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还发现被称之为劳动力的商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它所创造的价值与自身的价值的差额形成了资本家的利润,揭穿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用形式的公平掩盖着的实质上的不公平。在此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人类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广东模拟)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重温《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意义。《共产党宣言》所秉持的人民立场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共产党宣言》的建党原则,统筹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重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详解】③④:通过昙石山考古发现,不同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多寡不一,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贫富的分化;挖掘出石镰、蚌刀等农作物收割工具,说明昙石山先民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③④正确。①: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说明昙石山当时已经迈入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不是迈入文明时代,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在奴隶社会,①错误。②: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工具为个人所有,不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②错误。故本题选D。2.D【详解】D: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不是理想社会,D正确。AB:虽然原始社会固然存在各种优点,但是其生产力低下,故其不是理想社会,AB错误。C:本项中“到处有人吃人的现象”的说法没有事实依据,C错误。本题选 D项。3.C【详解】②④:一切部门中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说明生产力发展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维持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战争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也就是俘虏被变成了奴隶,奴隶阶级出现了,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②④正确。①:变战俘为奴隶并不是氏族家庭成员增加的需要,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排除。③:奴隶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结果,而不是生产工具私有带来的结果,③排除。故本题选C。4.C【详解】①:科学家发现该遗址一些幼孩遗骨的陪葬品十分丰富。除此之外,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这说明劳动产品不再平均分配,私有制产生,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①不合题意。②③:科学家发现该遗址一些幼孩遗骨的陪葬品十分丰富,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这表明财富社会地位可继承,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②③符合题意。④:根据题干可知该遗址是奴隶社会的时期的人类遗址,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所提高,但达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阶级矛盾难以缓和的程度,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5.D【详解】③④:引文描述的是封建时代农民的生产状况,根据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可知,农民之所以“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是因为劳动效果与其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④符合题意。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不合题意。②: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6.C【详解】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调整生产关系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①排除。②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这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这种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生产关系”,这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②④正确。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很难一直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会不适合生产力状况, ③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7.B【详解】①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段话,提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必然与社会化大生产产生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加深,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调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①④符合题意。②: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政治“外壳”缓解其阶级矛盾,但不能从根本是解决阶级矛盾,②错误。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而非直接原因,③错误。故本题选B。8.C【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计,要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形态,这种想法无疑只能是虚构;而且把未来社会描写成十全十美,并在细节上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设计,这也只能是一种空想,①错误。②:从材料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②正确。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错误。④:从材料可以看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两者存在区别,④正确。故本题选C。9.D【详解】③④: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指明了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③④符合题意。①②:空想社会主义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因此这两个选项不能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即不能说明其科学性,①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10.C【详解】A:根据材料“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里过剩指的是生产过剩,,代指资本家对打工者的剥削。并未明确提出打工者“需要反抗”, 所以不涉及阶级斗争的重要性,A与题意不符。B:根据材料“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可知,该论断与未来理想社会无关,B与题意不符。C:根据材料“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 都采取了复杂的、 暖味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文明是指资本主义, 该诊断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C符合题意。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的是马克思主义,而非空想社会主义者,D错误。故本题选C。11.A【详解】①③:“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其中,“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①③正确。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而“人猿相揖别”,说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②错误。④: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社会形态不会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④错误。故本题选A。12.B【详解】①: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而不是按劳分配,①说法有误。②: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②符合题意。③: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③说法有误。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3.A【详解】①②: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发掘了12座墓葬。玉琮、玉钺等礼器仅见于南列墓内,玉璜、纺轮等仅见于北列墓中,墓主身份出现了等级差异。由此推测当时人们之间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已经不平等。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当时手工业并不是高度发达,国家尚未产生。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14.C【详解】①: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四海无闲田”并不能说明农民主动劳动热情提升,①错误。②: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出现了“四海无闲田”的境况,这可以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②正确。③:“犹饿死”的根源在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③错误。④: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出现“犹饿死”,这体现出封建专制加强,地主对农民剥削更加残酷,④正确。故本题选C。15.C【详解】①:材料主张共产党人公开自己的观点、目的、意图,“并且拿党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强调了《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指导作用,故①正确。②:题干是询问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对世界的影响,故②不选。③:材料中主张共产党人公开自己的观点、目的、意图,反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可见这主要作用于中国的革命阶段,而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建设,故③不选。④:材料中主张共产党人公开自己的观点、目的、意图,以饱满的热情鼓舞中国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故④正确。故本题选C。16.A【详解】①: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上的,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①符合题意。②:“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符合题意。③:从十六世纪起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为止,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说法欠妥,因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还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排除。④: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奋斗目标,④错误。故本题选A。17.A【详解】①②:17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置身伟大的新时代,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更需要重温《共产党宣言》。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纯洁党风党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①②符合题意。③: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这一决定力量,③错误。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不是提供现成的方案,④错误。故本题选A。18.A【详解】①②: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表现为中国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未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发展,①②正确。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不是首次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的“跨越”,因此,该选项不是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原因,③错误。④:中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发展,但并没有成为世界共同信仰。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④错误。故本题选A。19.C【详解】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①不选。②③: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其中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②③符合题意。④: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但未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④不选。故本题选C。20.B【详解】A: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A不符合题意。B:材料中强调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B正确。CD:材料强调的是“新”,指的是未来中国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并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C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21.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②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分析】背景素材:科学社会主义考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指向科学社会主义,要求调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系列哲学著述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批判了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强调其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可联系唯物史观。有效信息②:马克思还发现被称之为劳动力的商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它所创造的价值与自身的价值的差额形成了资本家的利润,揭穿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用形式的公平掩盖着的实质上的不公平→可联系剩余价值学说。有效信息③:在此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人类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可联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分点②: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得分点③: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22.①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②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③有利于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④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战胜困难。【分析】背景素材: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大会和党的十九大考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说明中国共产党人重温《共产党宣言》的意义,需要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从意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可联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关键词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可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词③: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可联系先进性纯洁性、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关键词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