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11.2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基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且反映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思维往往能够得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原型,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特征。首先,联想思维具有联结性特征。“联结”是事物之间相似、接近或对比的相关关系。联结可分为外在联结和内在联结,外在联结是指事物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相关性;内在联结是指事物性质方面的相关性。联想思维就是联结性质相同、相近甚至不同的事物,建立关联并产生新观念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形式可以联结相同、相近的相关事物,也可以联结不相关的事物即实现跨越性联结。其次,联想思维具有畅想性特征。联想思维能够联结不相关事物,是思维加工发挥了非逻辑的“畅想”功能。畅想包含构想、想象甚至幻想,旨在实现不同事物间的跨越性联结,以解决现实的问题。
生活中的迁移,是离开原地而另换地点,或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某地移至他地,三峡移民、候鸟迁徙、风吹落叶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迁移事例。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功能在于为创新思维提供思路与桥梁。一方面,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人们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可能从零开始,而是要汲取先前的经验,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另一方面,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将先前的经验运用到对新情况的认知之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实现从“此岸”到“彼岸”、触类旁通的认知过渡,需要运用迁移。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训练迁移能力需要拓展迁移的路径。迁移既可以存在于某种经验的内部即内部迁移,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经验之间即外部迁移。语言学习中扩充词汇量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词汇量增长,这是典型的内部迁移。审题技能可以从数学迁移到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这是典型的外部迁移。迁移既可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直接应用到其他工作之中,实现同化性迁移,也可以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能够适应新情况的顺应性迁移。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逻辑与思维”的内容要求:“4.1 体会联想思维中迁移、想象的运用;了解联想思维的方法和特点;知道迁移、想象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联想思维的客观基础和含义。
2.明确联想思维的联结性和畅想性特征。
3.知道联想思维的迁移方法,明确联想思维中迁移的含义、分类及意义。
4.掌握联想思维的想象方法,明确联想思维中想象的含义、分类及意义。
5.理解联想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意义,懂得提高联想思维质量,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与水平。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联想思维的特点。
突破策略:通过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体现联想思维的事例及课堂上针对相关问题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具体联想思维事例的共性,进而体会联想思维的含义及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明白,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联想思维人人都有,但是水平和能力各有不同,通过训练可以提升联想思维的水平。
2.迁移的功能与训练。
突破策略:通过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体现联想思维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联想思维方法中迁移的方法,明白训练迁移能力需要拓展迁移的路径,理解迁移既可以存在于某种经验的内部即内部迁移,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经验之间即外部迁移。在训练迁移能力时,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迁移既有发挥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有发挥阻碍作用的负迁移,需要趋利避害。
二、教学难点
联想思维的方法与训练。
突破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中运用的联想思维方法,体会迁移与想象这两种联想思维具体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联想思维的方式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联想思维,提升联想思维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 创新思维能够为我们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更多角度和方法,但创新不可能是凭空进行的,需要我们善于联想、学会迁移、发挥想象。脑科学研究揭示,人的大脑会根据主体的需要、兴趣、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等,将其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归档,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之中。当主体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大脑会根据问题的性质,利用某种契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产生回忆,在触类旁通的探索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联想思维的魅力世界。
二、讲授新课
(一)环节一 分享体会,理解联想思维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两个任务,为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探究联想思维的相关内容作准备:(1)阅读教材第99--100页的内容;(2)搜集能体现联想思维的典型案例。
学生分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体现联想思维的案例,并说明案例是如何体现联想思维的。
案例一:精准扶贫方法的产生。
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是农业生产中的两种灌溉方式。“大水漫灌”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处理,任由水在田间漫流,容易导致有的禾苗被淹死、有的禾苗浇灌不到水的后果。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难获长效。“精准滴灌”是按照作物对水的需要,通过低压管道系統与安装在毛细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之中。这种灌溉方式既可以保护土壤结构,又可以节约水资源。我们将“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的思维方式迁移到扶贫工作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贫困地区普遍发放扶贫款的“大水漫灌”方式,采取了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和类型施策的“精准滴灌”方式,使“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本案例是将农业灌溉的思维方法与扶贫工作进行联结与思考,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生2 案例二:用叩诊人体胸廓发现胸腔内部疾病的新方法。
奥恩布鲁格出生在一个以卖酒为生的家庭,由于当时的酒坛子不是透明的玻璃制品,因此了解酒坛子里的存酒量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在长期的卖酒实践中,奥恩布鲁格的先辈或者更早的其他人,发现用手去拍击酒坛子,盛酒的坛子在酒平面的上下有着不同的声响。若声音浑浊,说明敲击在酒液区域的坛壁上;若声音清脆,则说明敲击在酒液上方的空坛壁上。生活在酒铺的奥恩布鲁格后来学习了医学,便将拍击酒坛子的方法“移植”到病人身上。如果胸腔有了积液等病变,叩击胸壁就有不同的声响,进而又推广到腹腔,甚至不同体表因其下面脏器的质地不同也有不同的声响。经过摸索,奥恩布鲁格还将叩击式的诊断方法运用到了肺部之外的其他区域,画出了胸腔叩诊的清音范围,指出了心脏、肝脏等区域的叩诊浊音。于是,一种新的诊断法“叩诊法”诞生了。
本案例是将检测存酒量的思维方法与诊病进行联结与思考,发明了叩击式的诊断方法。
学生3 案例三:“五禽戏”等养生方法的由来。
《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看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这句话说的是华佗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动作神态迁移到人身上,从而创编养生健体操。事实上,早在华佗创编“五禽戏”之前,历史上就已经有了老庄的“二禽戏”、刘安的“六禽戏”、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记载的“多禽健身法”。包括“五禽戏”自身,这些养生方法都是在迁移“熊经鸟伸”的“二禽戏”方法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此外,唐代孙思邈针对老年人特点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是他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的自然规律进行迁移,从而提出人的养生保健理论。可见,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向大自然学习。
本案例是将以前的“运动”理论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动作神态迁移到人身上,进行联结与思考,创编养生健体操。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联想思维是依据事物之间相似、接近或对比的关系,将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认识进行可能的联结。时间、空间和性质等是联结的主要途径。时间和空间途径的联结是外在联结,性质途径的联结是内在联结。联想思维就是通过相似、接近或对比等思维机制,寻求对事物在时间、空间和性质等方面的相关性认识,将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牵引出来,这就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选择。联想不同于简单的回忆,而是带有思维加工的成分。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和搜集能体现联想思维的经典案例,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思维,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并提升信息搜集整理能力;以课前搜集素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说明案例中是如何体现联想思维的,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思维中联想思维的含义,引导学生感受联想思维的魅力,懂得解决问题要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具体操作建议
课前资料搜集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要在内容与方法上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以期学生搜集资料的内容丰富且有针对性。
课堂评价恰当及时。针对学生课堂展示及对问题的回答状况,教师要适时给予恰当及时的指导、评价,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与深度。
知识及素材提供要精确。教师讲解联想思维含义要精确到位。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同时,还要利用生活素材检测学生对概念含义的理解程度。
(二)环节二 合作探究,理解联想思维的特点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从上一环节同学展示的案例中选取一个案例,分析说明该案例中联想思维的特点;(2)小组合作探究,组长全程记录并最后总结汇报本组观点。
小组1 我们小组分析的是案例一由“精准滴灌”到“精准扶贫”的故事。我们小组分析觉得,人们之所以可以由“精准滴灌”得到启发,想到“精准扶贫”,是因为农业灌溉和扶贫有相似之处,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促使人们将二者联系起来,反映了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
小组2 我们小组分析的是案例二,用叩诊人体胸廓发现胸腔内部疾病的新方法的故事。医生将拍击酒坛子测量酒量的方法“移植”到病人身上,发明叩诊的诊疗方法,这种联想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结,而这种联结是没有严格推理的逻辑性的,具有非逻辑的畅想性。
教师归纳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对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建立新的联系,产生新的观念。这是联想思维的一大特点,即跨越的联结性。除此之外,联想思维之所以会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荒唐”地联系起来,是思维发挥了畅想的功能。因此,跨越性的联结性和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便构成联想思维的两大特点。
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是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是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自觉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三)环节三 技能训练,掌握联想思维的方法
教师每一种思维方法都有具体的技法。学习运用联想思维,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 主要有迁移和想象两种方法。
学生活动一 迁移方法及其运用
教师 案例一中由“精准滴灌”到“精准扶贫”是一种思维的迁移。作为思维方式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迁移的含义: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迁移的本义是离开原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某地移至他地。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迁移的作用: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人们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可能从零开始,而是要汲取先前的经验,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要实现由“此岸”到“彼岸”、触类旁通的认识过度,将先前的经验运用到对新情况的认识之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需要运用迁移。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由“漫灌”到“滴灌”地迁移其他经验?
学生1 作为学生,我们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应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抄别人的经验,做到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
学生2 老师在上课难度上不应该全班一个进度、相同难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实现精准教学。
学生3 我们国家每个省市在规划自身城市发展方向时,既可以学习参考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更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展。
学生4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将他们有效的道路和方式引用过来,根据自己的实际加以使用,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造性地解决生活问题。训练迁移能力需要拓展迁移的路径。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存在于不同经验之间。比如:数学的审题技能可以运用到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审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地理、历史等学科的问题。迁移有很多方式,比如:在功能上有发挥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有发挥阻碍作用的负迁移;可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直接应用到其他工作之中进行同化性迁移,也可以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进行顺应性迁移。
同学们要明白,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功能在于为创新思维提供思路与桥梁。
学生活动二 想象方法及其运用
教师 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开展一个游戏,请同学们以下列情境为起点,尽情想象,积极发言:(1)假如世界上没有货币,将会怎样?(2)假如真有外星人入侵地球,将会怎样?(3)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束光线运动,将会看到什么情景呢?
学生1 假如世界上没有货币,可能会有另外一种交换媒介。
学生2 假如真有外星人人侵地球,人类可能会学习到更先进的技术。
学生3 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束光线运动,那我将穿越时空。
教师同学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有的想象不够准确地把握概念,如学生1所说的“可能会有另外一种交换媒介”,交换媒介实质上还是货币。
在“假如”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无限想象,如果将合理的想象再深入推进,有可能就会产生伟大的理论或者发明。就像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这样想象: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束光线运动,将会看到什么情景呢?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合成法则,这束光线好像是一个空间里振荡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但是,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通过这个想象,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追光疑难”。狭义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对这个疑难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相对论知识。
(1)想象的含义: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2)想象的类型: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标的想象,如把天空中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象为小白兔、小山羊等,或者随着他人的描述,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等。有意想象是在意识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各种想象,属于有意想象。
(3)想象的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展开想象的方式也会不同。想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形象化想象、“假如”式想象。
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种形象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例如我国古人为了表示“好”,将“女”“子”两个形象组合起来,创造了“好”字。
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这种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例如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猪笼草的食肉性植物的叶子几乎无摩擦,当虫子停在叶子上时便会瞬间滑倒沦为它的食物。科学家据此展开想象,发明了超滑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燃料运输、光学和去污等众多领域。
(4)想象的作用: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创新思维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实践的需要,想象在这里可以起到明确目标的重要作用。人们想象事物可能有更为完美的功能,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自己可以实现更高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价值等,这样的想象可以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更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
教学设计意图
该环节设计两个开放型的学生活动,其一是让学生讨论迁移思维还可以用在学习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其二是让学生开展“假如”式的联想训练。通过这两个开放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联想思维的方法,感受其价值。这种活动式教学,重在学生阅读掌握基础知识后,展开自由联想,在联想中体会并运用思维知识,掌握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教师的归纳总结重在帮助学生回归课本,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思维知识。
具体操作建议
活动设计生活化。教学设计要立足生活,重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举出生活中自己能够理解的实例,从中体会联想思维,并进行方法训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基础理论讲解精确到位。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在学生感性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通过精准概括与理论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方法的理解。同时,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还应补充实例,尽量以实例加以阐释,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评价恰当及时。针对学生课堂展示及对问题的回答,教师要认真聆听,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教学主题进行分享与展示。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课前调查、课堂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一起领会、理解了联想思维的含义、特点和方法。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初步理解、掌握的联想思维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加强训练,大胆实践,遇到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彰显科学思维的魅力和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