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教学背景分析
【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就无从谈起。近代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完成,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之提供必要准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内容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展开,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是什么样的路?这条道路是怎么走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引领中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框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的内容要求2.1和2.2编写,即“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
与本框内容相对应,课程标准“教学提示”是: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可列举基本事实,反映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作两个框题进行阐述,因此,本框的教学议题应围绕本课主题、结合本框具体内容来确定,可以设计为“为什么说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也可以设计为“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以及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理解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增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分析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3.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懂得中国革命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增强爱党、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突破策略:利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设置情境,通过辨析有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错误认识弄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明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背景,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讲话视频或电影《建国大业》片段,引导学生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和世界格局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和中国革命的步骤。
突破策略:运用正确革命路线同王明“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错误路线和陈独秀“两次革命”的右倾错误路线斗争的史实,设置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三种路线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错误路线的实质,进而引导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道路以及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组别 研学任务
第一组 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其原因
第二组 收集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
第三组 结合史实,分析中国先进分子了解、接触和传播马列主义的过程,探讨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 “应运而生”
第四组 查阅、剪辑反映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观看有关新中国成立的影视作品,并撰写观后感
课前准备: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各组通过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或网络等途径,完成下列任务。
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队伍“建国创业”部分。
图文展示:“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三个方队。
教师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群众游行分“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建国创业”,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当家作主”“艰苦奋斗”五个方阵组成。其中,“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三个游行方队再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8年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有人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近代以来,对于走什么样的路,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把中国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图片创设情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继而引出本课中心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并激起学生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的欲望,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
具体操作建议
播放视频。在精心剪辑的基础上播放视频,渲染新中国成立的艰辛过程和历史意义,启发学生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图文展示。展示视频的内容梗概,唤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师引导。言简意赅,先引到革命胜利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寻,从而引出探讨的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环节一 回望近代中国,探讨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师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演变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第一组的同学在课前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下面请他们展示研学成果。
学生活动一 学生代表展示研学成果,描述近代中国一步步
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的雕版油画。《南京条约》的签订现场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英国人用以打败中国的军舰-皋华丽号上。在英国军舰上签订条约,其实也是英国人羞辱中国人的一种方式。自《南京条约》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在中国设立租界、驻扎军队,攫取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以及控制中国海关等特权。中国的
主权不再独立、完整。
第一组代表2 我们收集到了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图片。这张图片见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无耻地宣称:“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此举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迅速批准这一计划,对焚毁圆明园感到“由衷高兴”,还叫嚣:“如果北京皇宫遭到同样的命运,我会同样十分高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毁,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第一组代表3 我们绘制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脉络图。通过脉络图可以展示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开始-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引向胜利。
从1840年到190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近代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人认为,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封建和殖民地各占一半。你怎么看?
学生活动二 结合历史脉络图,从国家主权和封建社会生
产关系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学生1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是拥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真正独立的地位,但还不是完全的殖民地,仅是半殖民地。
学生2 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封建主义经济仍占据支配地位,地主阶级依然控制政权,保留着封建生产关系。因此,中国社会已不是原来的完整的封建社会,但也没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成了半封建社会。
殖民地”来形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社会的性质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特殊社会形态,政治地位上相对于完全殖民地属于半殖民地,经济结构上相对于纯粹的封建经济属于半封建经济。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这样概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请同学
们阅读。
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
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教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成为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呢?课前第一组的同学进行了研究,请他们展示研学成果。
学生活动三 第一组学生展示研学成果,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第一组代表4 资料显示,在17-18世纪,中国国力居于世界前列,1820年,中国的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近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趋没落,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第一组代表5 教材第21页“相关链接”中马克思的话指出中国人民反抗这场因鸦片贸易而导致的侵略性战争具有正义性,但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和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又注定了必然失败的悲剧性结果,邓小平的话指出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第一组代表6 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完成工业革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成为强国,同时也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它们纷纷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于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教师归纳总结 可见,近代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人民的处境如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人民
担负着怎样的历史任务?
学生活动四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范围的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1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的中国人民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见的。
学生2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则是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支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3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解决后一个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代表展示研学成果,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感受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体会到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陷入黑暗境地,理解“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初步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近代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在探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具体操作建议
成果汇报。学生代表展示研学成果。展示学生绘制的脉络图,由小组代表根据图示讲解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明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相关链接”,收集相关史料,结合史实探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的中国人民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外因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性质改变导致主要矛盾变化分析两大历史任务。
分享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探究成果,相互评价。
总结提升。历史证明,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以史为鉴,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环节二 反思悲怆历程,探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教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各种各样的尝试。请第二组同学分享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结果,简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第二组代表1 农民阶级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中国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最终都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第二组代表2 地主阶级作为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自强运动,但其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放弃封建专制的根本,加之对外国的依赖性和腐朽的管理,因而也最终失败。
第二组代表3 1859年,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朝政,他拟定了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政新篇》。然而,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资政新篇》未能实施。
第二组代表4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戊戌变法,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进行了改良和革命的尝试。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力陈变法主张,他说:“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与封建地主阶级抗衡,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历时103天就夭折了。
第二组代表5 中国民主主义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革命以失败告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二组代表6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又先后尝试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都没能找到富国强民的正确答案。
教师 近代以来,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探索与斗争,各方政治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却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生活动一 学生结合教材第21页第3-4段正文,先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1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但是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能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没有成功。
学生2 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勉励大家继续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教师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
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多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针对一切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的结局,试分
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学生活动二 结合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合作探究分析,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3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采取各种手段破坏中国的进步和革命。
学生4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根基,对近代资本主义进行压迫和束缚,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生5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具有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与广大工农群众有隔膜和距离,无力承担通过改革和革命而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任,难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面貌。
教师归纳总结 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原因有三:第一,帝国主义人侵下的外部环境不允许;第二,帝国主义同封建势力相勾结致使内部条件不具备;第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无力承担通过改革和革命而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任。
历史事实说明,向西方学习,既没有使中国争得民族独立,也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各类人物试图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希望完全落空。各式各样的尝试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革命必须另辟新路。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收集资料,列举基本事实,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孜孜以求、艰辛探索的过程和未能找到正确答案的结局,明白在近代中国农民由于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感受在列强横行下,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通过情境探究,启迪学生感悟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并尝试分析走不通的原因,为下一步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作好铺垫;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中明白事理、达成共识,坚定道路自信,明白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另辟新路。
具体操作建议
汇报分享。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展开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运用所学知识。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第3-4段正文,谈谈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
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理解,弄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从“帝国主义”“中国封建势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个维度对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进行分析。
分享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提纲并交流分享。
总结提升。结合教材第21-22页“专家点评”进行总结。
(三)环节三 感悟新路开辟,探讨为何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
教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开天辟地”方阵的彩车用精致的雕塑呈现中共一大会址、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场景,用漫卷红旗作背景,以写实手法展现史诗化的场景:先驱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攀登真理的高峰,取来信念的火种,点亮革命的火炬,“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燃烧成光耀中华的绚烂日出。这里的“先驱”“真理”“信念”“革命”分别指什么?在向俄国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一条怎样的道路?
学生1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让屡遭挫折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之光,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学生2 中国人民在向俄国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
教师 中国人民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课前第三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分享一下他们的研学成果。
第三组代表1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前面我们回顾了中国近代史,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但都由于阶级局限而失败。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
第三组代表2 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必须另辟新路。中国人民在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材第22页“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接触、了解和传播马列主义,为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组代表3 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材第23页“相关链接”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第三组代表4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后来又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举行,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自诞生之日起,共产党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教师 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追溯我党的根脉。在嘉兴南湖,他特别重申了“红船精神”,指出,这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学生活动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3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教师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弘扬“红船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请围绕这一主题写出发言要点,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4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积极创新,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学生5 要弘扬“红船精神”,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勇敢面对困难挫折,百折不挠。
学生6 要树立为国为民的理念,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教师归纳总结 上述发言充分展现了同学们作为时代新人有理想、强本领、敢担当的精神风貌。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进行了干部和思想方面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中国开始走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
教学设计意图
回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开天辟地”方阵的图文,引导学生了解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国人民在
向俄国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引导学生感悟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在向俄国学习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增强学生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具体操作建议
课前准备。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围绕“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初步了解相关学习内容,熟悉基本观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栏目,收集相关资料,围绕小组的研究主题进行交流讨论。
课堂展示。学习小组展示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序列化的思维活动、参与活动。
引导点拨。教师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记录学生提炼的观点和措施,引导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梳理观点,及时归纳总结,达成共识。教师对发言者进行适时评价,进行价值引领,激励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弘扬“红船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奉献。
(四)环节四 探寻胜利密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何能取得胜利
教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浴血奋战”方阵中,三辆并行的彩车上分别装饰有硕大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模型,格外引人注目。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是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授予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反抗压迫,争取自由,这一方阵再现了革命先烈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程。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收集的材料,进行如下探究: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顽强奋斗28年,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气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其间历经坎坷。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后经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控制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造成土地革命战争受到极端严重的损失,红军力量损失百分之九十的严重后果,被迫进行长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批判,从全局上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夺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教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仰天一问,提出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归谁的问题。请思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该归谁?
学生活动一 结合教材第24页“专家点评”,先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小范围内进行交流,再进行展示
学生1 大革命时期,由于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受到巨大损失,革命遭遇巨大挫折。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领导,而应由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要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实现。
教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错误之一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搞城市中心论,而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去井冈山当革命的“山大王”。如果时光回到那个年代,请同学们对王明的“城市中心论”进行批驳。
学生2 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工人武装起义为中心的经验不适合当时的中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人阶级相对于俄国,力量非常弱小,而且中国在城市的敌人力量强大,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学生3 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为指导,发动的城市武装起义、暴动都相继失败,使原本就微薄的革命力量再次遭到重大打击。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城市中心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学生4 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必须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据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教学设计意图
回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浴血奋战”方阵的图文,用毛泽东诗词概述中国革命的历程,创设探究情境,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探究热情,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决定革命性质的决定性问题。用诗词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用时光穿越的形式开展模拟活动,设置辩题,对“城市中心论”进行批驳,让学生在冲突中进行选择,在批驳辨析中明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需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具体操作建议
批驳错误。指导学生在批驳的过程中分析错误根源、危害,并做到破立结合,找出正确的做法。
拓展深化。引用习近平讲话内容深化对其理解。习近平强调,“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学生活动二 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以及中国革命步骤的认识
认识1:“毕其功于一役。”
认识2(二次革命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是一种反对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否认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理论。
认识3:第一,二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混淆,那种认为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说:“中国现在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提示:结合教材第24页第一个“专家点评”。
学生1 毛泽东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对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学生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因此,就其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来讲,它已经不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学生3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教师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仍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就其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来看,它又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要分两步完成。
具体操作建议
阅读材料。提示学生结合教材第24页第一个“专家点评”中的观点,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观点辨析。引导学生分析“毕其功于一役”思想的错误实质及危害。既要让学生知道二次革命思想的错误,也应提示学生发现其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的疑惑,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性质决定革命任务、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以及革命前途等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 有人说,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就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活动三 结合教材第25页“相关链接”进行辨析
学生1 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生2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毛泽东思想的全部。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的科学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包括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下面让我们一起进行合作探究,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3 在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解决了革命的领导权、性质、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4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学生5 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经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经过中国人民28年浴血奋战、顽强奋斗。
教师归纳总结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经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经过中国人民28年浴血奋战、顽强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环节五 领会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何在
教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建国伟业”方阵,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教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请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一 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4页第二个“专家点评”,从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世界格局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展示
学生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学生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即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基础。
学生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即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生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教师归纳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教师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革命胜利完成的里程碑,标志着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二 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合作探究,再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前提条件。
学生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但革命并未就此结束,只有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算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此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征程。这些都以铁的事实证明: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紧紧围绕“为什么说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这一中心议题,在重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盛大庆典中,从五个环节展开探讨,回望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从中感悟“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理。
我们认识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懂得了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明确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明白了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必须另辟新路;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弄清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以及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明确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懂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从而形成了对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