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主题,简要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第一目“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从法的本质、产生、发展规律、作用等多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目“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目总体遵循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法律文明发展的角度把握我国法治的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主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理论难度不大,内容较容易理解且条理清楚。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初步学习了相关内容,对法治建设有一些认识,但是不系统、不深入。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对各种政治力量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3.法治意识:理解法治是在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公共参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四、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教学难点
1.中华法系
2.法的本质和职能
教法分析
讨论法、讲解法、探究学习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梳理《政治与法治》的知识框架
导入新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沧桑巨变,但始终保持着国家与法治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这节课,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一起回顾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 2.中国法律发展的历程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甲骨文的“刑”字,像人被锁拘在一个木制的笼框中的样子。古籍《左传》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思是说:禹建立夏朝后,为了镇压民众反抗,就制定了法。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来谈一谈对法的起源及其本质的认识。 小结: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我国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法只是约束庶民百姓的东西。比如,至隋唐已确立了“议”“请”“减”“赎”等一系列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使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逐步法律化、制度化。 材料二:尽管我国古代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不可能成为现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为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思考:谈谈我国法律发展是怎样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进步的? 【名词点击】 中华法系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法典为《唐律疏议》。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答案,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答案,代表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曾经的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当地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但是由于过度开垦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制定了退耕还湿、退耕还林的一系列条例,垦区全面停止开荒,当地生态得以逐渐恢复。 材料二: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谈谈你对马克思指出的“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讲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小结: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4.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5.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6.法的基本特征(一种社会规范) 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特征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特征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结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来思考,分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答案,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阅读课本76-77页,圈画出法的基本特征。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法,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阅读课本77-78页,圈画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课堂小结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