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4 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课题 青春向北——内蒙古地区研学旅行设计
课型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北京中图版第八章第四节西北地区,是在原有教材上的突破和创新。在完成了第八章区域地理的讲授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区域分析方法和能力,因此,站在系统的角度,加入一节内蒙古专题的研学方案设计,是对区域地理学习很好的总结和提升。 同时,本节的教学内容,以内蒙古为例,可以较好的凸显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同时也较为全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学习目标确定 1.能够从图中找出内蒙古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2.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说出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可以分析出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3.在学习后,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如思维导图或绘画等方式,展现出对内蒙古的总体印象。 4.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对内蒙古提出地理角度的疑问,并最终分析出其结果。 5.能够站在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内蒙古地区的发展方向。 6.增强国家自豪感,树立家国情怀。 7.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①内蒙古地区的自然条件 ②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③内蒙古的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的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①河套平原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其可持续发展。 ②内蒙古畜牧业的新发展模式的评价 ③沙尘暴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观看内蒙古专题纪录片。 课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互相评价。 课后: 1、习题训练。巩固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知识框架图。完成内蒙古地区的知识框架。 3、实践性作业。采访内蒙古地区的朋友或去过内蒙古的朋友,了解具体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开放式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5.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多媒体素材——大美内蒙古 老师:内蒙古,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地方。有点遥远,却让人格外向往。所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模拟一次前往内蒙古的研学旅行。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加深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直观感受,培养从直观到深入的思维习惯。2、千百年的诗歌 老师: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无数文人墨客都来到过这里,并留下了诗篇,传诵千年。 比如,来到敕勒川脚下,有这首乐府诗集,敕勒歌。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来到巴丹吉林沙漠附近,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学生:齐声朗读,感受千百年来,人们对这里的感受。 老师:今天的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山河的壮美,而且还知道这空间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的原因 学生:降水因素。 老师:研学前,我们需要先对这里的基本地理特征有所了解。从时间的角度,看待同一个地方,感悟同一个地方,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的时空观,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3、内蒙古基础地理知识 老师:根据之前的学习,描述一个地区的位置从哪些角度? 跨经度最? 中纬度还是高纬度? 海陆位置如何? 相邻位置如何?周边都有哪些省份呢?简称是? 学生:学生快速回答,记录笔记。有些简称可能不太清楚,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老师:内蒙古的地形特点是? 学生: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阴山,并填图。 老师:内蒙古的气候特征是? 学生::说出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结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多大风天气。 老师:内蒙古有没有外流河?内流河呢? 内外流河的界限? 河流主要发源于? 河流的主要水源是? 学生:通过地图册,找出内蒙古的主要山脉河流,然后思考总结出该区域河流的水量变化特点和河流特征。 老师:内蒙古的矿产资源的特点? 清洁能源是? 学生:读图,总结出内蒙古资源丰富,储量大。清洁能源是太阳能和风能。并且,思考出西电东送的国家战略。 老师:内蒙古的土地利用类型? 学生:对4张分布图进行辨认,归纳出内蒙古的土地类型特征以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并且串联其他区域,进行区域关联、对比、整合。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4、运用背景知识,分析河套平原 老师:在黄河的几字弯处,有我国的塞上江南——河套平原。那么这个地方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学生:运用知识,总结出河套平原的自然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特征用词的精准和规范,以及分条阐述的答题习惯。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答题的规范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5、我眼中的内蒙古 老师:课前,同学们绘制了自己心中的内蒙古。这两幅图,大家观察一下,左边这幅图,都表达了什么?右边的这一幅图又表达了什么呢? 学生:左边的图片更加具体,表达了蒙古包、藏袍、牲畜、清晨。右边的相对抽象,表达了草原的景象,高低起伏,天空晴朗高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角度观察区域、观察生活。6、出发探索内蒙古 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对这里的认识,那么我们真的来到这里,需要携带哪些东西呢? 有的同学写长裤、加湿器。 学生:分析长裤,得出昼夜温差大和防蚊虫。分析加湿器,得出气候干燥。 老师:那么同学们最想研究哪些方面,主要包括民族风情、蒙古包、畜牧业和自然环境。因此,我们就从以上同学们所关心的方面,进行研学。 首先,他们穿的特色服装叫? 为什么穿这种服装呢?和自然地理情况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出蒙古袍的御寒和便于骑行的特点。 老师:关于畜牧业,大家对这里的饮食很感兴趣。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小组合作思考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内蒙古和唐县进行经济合作的原因。总结出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 老师:他们居住的特色民居叫? 蒙古包的形状呈拱形的原因是? 学生:总结出蒙古包可以防风和便于排水。 老师:当地人总结,蒙古包的选址原则,一年四季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分组,依次探究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原因。 学生:各组分别总结,其他同学补充,总结归纳,并且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智慧。 学生真实看到的、听到的、感兴趣的作为案例。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7、复兴之路 老师:说起交通,当地人原先有句歌谣叫,勒勒车,慢悠悠,何时才能回故乡。 而现在,我们去内蒙古,已经有很多的交通方式,例如? 学生:说出高铁、飞机等多种运输方式。对这里交通条件的改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老师:我们来看这幅图,国家八横八纵高铁线路,有一条要从北京修到兰州,那么大家看 选择哪一条线路呢?为什么呢? 学生:选择上面,跨越城市更多的这一条。因为穿过的城市越多,越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南边这条线路的修建难度也比较大,要穿过太行山和黄土高原。 老师:这条高铁线路,从北京出发,必须先经过张家口。这一段铁路,叫做京张铁路。这是中国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播放多媒体。 老师:站在今天,回首百年,一条复兴之路,正在飞速的向前驶进。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真正了解他,才能真正爱他,才能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而且,通过百年的对比,更是地理学科时空观的体现,让学生对同样一个内容的思考,更加的深刻。8、人地协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免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比如 学生:回答出沙尘暴,荒漠化等。 老师:沙尘暴的利弊是 学生:破坏农田、建筑物、污染大气。 老师:观察图片,沙尘暴可以吹到渤海湾。 学生:总结出沙尘暴可以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 老师:我们要知道保护环境,更要能从实际的小事开始做起。 老师和学生: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后,必然要有对该区域的未来发展的思考,这就是地理学科强调的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辩证的看待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小事做起,关心生态环境,爱护生态环境。课后 教师:美丽的自然环境需要我们的爱护,保护环境究竟是保护环境,还是保护自己呢? 学生:辩证性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保护我们的环境。那么我们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呢? 学生: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废品回收;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 教师:课后,同学们从某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生活就是地理,学到的知识要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9、板书设计 青春向北——内蒙古模拟研学之旅 内蒙古的地理概况 我心中的内蒙古 内蒙的研学之旅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0.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针对性习题,注重能力提升。 2、运用掌握的内蒙古地区的发展战略思考方式,思考总结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发展方向。 3、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11.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研究区域发展方向的利弊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