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思维 知识梳理-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逻辑与思维 知识梳理-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一轮《逻辑与思维》复习纲要
【全书体系】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
【课程标准】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单元体系】
【知识梳理】
第一课 走进思维的世界
(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思维的含义: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本书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思维的方式: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
比较 特征 内涵
区别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联系 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二)思维的基本形态及特征
1.思维形态的分类
(1)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和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
(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和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
(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和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4)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抽象思维:
①基本单位:概念
②基本形式: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
①基本单位: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
②基本形式: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3)二者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一)“逻辑”多种含义
“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逻辑学”。
(二)逻辑学
1.含义:狭义的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其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确定性要求
(1)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内容:用公式表示“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内容: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是具有明确性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含义: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2.科学思维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注意: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科学思维的特征:
特征 阐释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4.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思维素养意义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提高我们的(推动)创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义:
①有助于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
②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投身社会实践,锐意进取,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单元体系】
【课标要求】
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掌握符合判断的取值规则和推理规则。
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知识梳理】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概述
1.概念的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2.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3.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注意】:概念的内涵越深,它的外延越窄;内涵越浅,外延越宽。
(4)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①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②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
关系 类别 内容 图示
相容 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注:C为A、B共同属概念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种差”+“属概念”= 定义项; 被定义项 + 定义联项 + 定义项 = 定义
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
A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B.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3)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A.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B.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一)判断的概述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否则为假判断。
【注意】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判断的表达——语句: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4.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又称直言判断。
(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3)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看联项)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看主项的量项)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注意】: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全称判断的量项可以省略、特称判断的量项不可以省略;单称判断一般不需要量项。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关系判断的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3)关系判断的分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分类 表现 说明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例如:甲与乙是同学,乙与甲也是同学。
反对称关系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如:甲比乙大三岁,乙肯定不比甲大三岁。
非对称关系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如:甲认识乙,乙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甲。
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 指如果A与B 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例如: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反传递关系 指如果A与B 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如:甲是乙的母亲,乙是丙的母亲,则不可能甲是丙的母亲。
非传递关系 指如果A与B 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如: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甲可能是丙的同学,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
3.掌握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的意义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2)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p并且q”pΛq
(2)结构:联言支和联结项(至少两个联言支)
(3)联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3.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结构:选言支和联结项(至少两个选言支)
(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或者p 或者 q”p∨q
②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要么p 要么 q”p q
(4)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
①相容选言判断: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②不相容选言判断: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真全假皆假)
(5)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结构: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前件、后件和联结项)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3)假言判断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p→q 如果p,那么q)
a: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
b:常用联结项:“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q 只有p,才q)
a: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
b:常用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不……就不……”“没有……就没有……” “除非……否则不……”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 q 当且仅当p,则q)
a: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b:常用联结项:“当且仅当”、“……是……的唯一条件”
(4)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
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
p 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p 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p q 当且仅有p,则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一、推理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2.构成:前提和结论。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3.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4.推理的种类
(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2)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演绎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和或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5.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结构。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二、演绎推理
(一)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②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2.研究重点及意义: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换质推理
①换质推理的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②换质推理的规则: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第二,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第三,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2)换位推理
①换位推理的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②换质推理的规则: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补充】①换位推理的周延性问题:主项看量项,全称、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②六种性质判断中可以进行换位推理的情况: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只能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 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3)换质换位推理的作用: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2.三段论推理
(1)三段论的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三段论的结构:
①大项(结论中的谓项)、小项(结论中的主项)、中项(前提中出现两次而结论中不出现的那个项)
②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 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违反这一规则,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5)两个特称判断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特称,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个特称。
【速记口诀】:中要周延词项三,大项小项不扩展,一特得特否得否,否特成双结论难。
3.三段论的意义: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三)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方法:
①联言推理的合成式: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②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2.选言推理及方法
(1)含义: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分类: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3)方法:
①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否定肯定式。
一个相容的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
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分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3)方法:
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形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A.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B.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A.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B.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C.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D.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4.意义: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包括
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对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必然推理。
3.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三)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是或然推理。
3.必要性及意义: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具有自身的价值。
4.逻辑错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犯“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5.类型:
(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
(2)科学归纳推理: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6.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1)条件: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等。
方法 含义 逻辑形式
求同法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异中求同)
求异法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同中求异)
求同求异并用法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有A则有a,无A则无a,A则是原因。既求同也求异。)
共变法 如果被考查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A变则a变,求量的变化)
剩余法 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余果求余因)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类比推理的含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二)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三)类比推理的特点:
1.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3.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四)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
(五)逻辑错误: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六)类比推理的方法:
1.类比推理的方法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 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模型法或仿真法)专门研究模仿生物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
从思维的角度说 ①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②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 ③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3.类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3)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具有自身的价值。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单元体系】
【课标要求】
1.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2.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3.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知识梳理】
把握辩证分合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辩证思维的含义
1.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与形而上学思维根本对立。
2.所谓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二)辩证思维的特征
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重要特征。
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的。
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又一重要特征。
①含义:辩证思维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②作用:它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③特点:以动态的方式思考认识对象
3.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动态性的辩证性质:
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三)学会辩证思维的意义:能对事物看得全深远活真。充满智慧。
二、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一)分析
1.分析的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2.分析的特点:
①优点: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②缺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3.分析方法:
(1)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2)科学研究中分析方法的种类
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
(二)综合
1.综合的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2.综合的特点:
①优点: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②缺点: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3.综合方法
(1)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2)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1.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2.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3.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2.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①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和保存质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1.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要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2.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1)二者既相互区别:①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量变的体现);②间断性是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在现实中出现了新事物。(质变的体现)。
(2)二者又相互包含: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适度原则
(一)适度的含义
1.度: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2.适度:就是适当的程度。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质和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二)掌握适度原则:
1.适度原则的含义: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2.遵循适度原则的方法:
①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犯极端化错误;
②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反对折中主义。
③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一、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含义: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2)关系:对立统一。
①对立: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②统一: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2.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陷入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2.如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①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②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③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对合理因素的保留,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二、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
①含义: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②特点:表面、直接、具体(通过感官感知)。
③局限: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不完全。
④地位:思维活动的起点
思维抽象:
①含义: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②特点:内在、间接、概括(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③局限: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④地位:思维活动的桥梁。
思维具体:
①含义: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特点:是事物整体的多样性统一。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
③地位:思维活动的结果。
(二)认识发展的历程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①原因: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②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③结果: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①原因:思维抽象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②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这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③结果:思维具体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②理解肯定和否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单元体系】
【课标要求】
1.体会联想思维中迁移、想象的运用;了解联想思维的方法和特点;知道迁移、想象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2.了解发散思维中所采取的推测等方法;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功能。分析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
3.体会超前思维是对常识局限性的突破和超越;把握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特点;了解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意义。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含义
(1)含义: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条件:①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②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实现创新③创新思维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
2.创新思维的特征
(1)特征:
①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角度)
当问题出现之后,思维会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条件等构思多种设想,探试多个答案。(多层次)
②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并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
③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
创新思维的“新”的表现:
①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
②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③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二、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1.联想思维的含义: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2.联想思维的特点:
①跨越的联结性:将相关对象或者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
②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3.联想思维的方法
(1)迁移
①地位: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②含义: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③方式:正迁移、负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
④作用: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2)想象
①地位: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②含义: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③方式: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标的想象)、有意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也包括形象化的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和“假如”式想象(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
④作用: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可以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
4.联想思维的作用。
①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
②在自发联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训练,那将有助于提高联想思维的质量,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一)发散思维
1.发散思维的含义: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的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3.发散思维的技法:
(1)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这一技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
调整、颠倒、组合9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4.正确看待思维发散技法:
(1)优点: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2)不足: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
(3)效果的影响因素: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二)聚合思维
1.聚合思维的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聚合思维的特点: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强调集中相关信息,找到一个最佳最优方案)。
3.聚合思维的方法和功能
(1) 方法: 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2)功能: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4.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1)客观基础: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3)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二、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
1.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等、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如何逆向思维
(1)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2)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3)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4)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二)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即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2.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
3.正逆互补,携手共进。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互补,可以打破单方面的限制,避免思维僵化和极端化,更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一、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超前思维的含义
1.依据(客观基础):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2.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二)超前思维的特征
1.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
2.预测性: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
3.不确定性: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
二、 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一)超前思维的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
2.推理和想象的方法: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注重调查研究: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二)超前思维的意义
1.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2.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3.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加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