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第八次人生规划自卫反击战》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爱国教育】《第八次人生规划自卫反击战》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中学 教务中心
1962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及朝鲜战争后中苏关系变化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始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1962年10月17日 ,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共欠下苏联多少军火债?何时还完的?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一片百废待兴的状态,国家建设成为了人们最优先考虑的事情。但建设是需要资金的,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题,随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是让中国的资金捉襟见肘。
幸运的是,由于中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因此身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对中国给予了不小的援助,不过这些援助都是有偿的。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与美军展开血战。
然而当时志愿军的火力与装备都和美军存在较大差距,美军一个师的火力,比志愿军一个军级部队的火力还要豪华得多,双方的火力差距达到了二十比一的巨大差距。因此,中国向苏联提出了武器援助的请求。
然而一开始的斯大林并不愿意给志愿军大批免费的武器,因为此时的苏联同样在二战后的创伤里慢慢恢复。经过考虑,斯大林提出,支援武器可以,但必须以全额贷款的方式进行“购买”。
这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实在太过严苛了。为此,195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访问苏联,对武器援助协议进行协商。
周总理提出:抗美援朝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朝鲜与美国的战争,更是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战争,因此身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国家,苏联有必要表现得更加“无私”一点。
周总理的这番言论令苏联代表不得不承认言之有理,于是,苏联最终以半价贷款的方式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苏制装备。只不过苏联人在给予援助的时候,也比较“精明”地把当年二战的退役装备拉了出来,消解了不少库存。
例如苏军的二战主力枪械波波沙冲锋枪,以及苏联的第一代战机米格-9。
这些装备倒也还能用,但性能显然是无法与美制同代装备相比的。只不过,志愿军的战斗力实在太过强大,即使拿的是苏联的二战退役装备,也依然在三八线附近稳住了战局,和美军打得有来有回。
这让斯大林有些惊讶,原本他觉得苏联没有必要对中国给予太好的帮助,他对于志愿军的战斗力还是信心不足。
然而志愿军的优秀表现让斯大林开始反思自己先前的“抠门”,于是,斯大林开始逐渐放开限制,他有一次直接给北京的毛主席打了电话,亲自承诺,在半年内给予志愿军300余架米格-15。
后来斯大林还特别为志愿军准备了20个标准师的火力装备,包括重机枪、火炮、坦克等重装备,大幅改善了志愿军火力落后的局面。
其中,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也在这一时期送到了志愿军的手中,这款火箭炮自带卡车底盘,一轮齐射后即可迅速转移,大大提高了我军火力的烈度与灵活性。在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大展神威,摧毁了美军20余个炮兵阵地,自己的折损率却不超过5%。
在整场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给出的装备折算人民币约价值30亿人民币,它们足足武装出了64个步兵师、20个空军师,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当初苏联在移交旅顺港口时,也在港口留下了价值10亿的各式装备,因此总计的军火债约为40亿元。
到了1955年,我国欠苏联的外债又加码了9.8亿,主要因为还是早期国民党与苏联签订的那则《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里面曾规定苏联海军可以将旅顺占据30年当海军基地,而建国后经过毛主席等一众领导人从中斡旋,苏联方面才终于答应在3年内归还旅顺。
等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方又与苏方提起此事,刚刚上台的赫鲁晓夫为了拉拢中国,便劝说了苏联的其他高层,将旅顺还给了中国,还下令让苏军撤离,不过当时留在这里的部分武器设备难再带走,最后经过双方商议,苏联便折价将这些都卖给了中国。
之后,为了争取到中国的政治支持,赫鲁晓夫又派遣了上万名专家前来中国手把手传授技术,同时还帮助中国开展了上百个建设项目,1957年,他再次排除了苏联军方的反对,向中国提供了导弹和核弹等相关生产技术。我国虽然受益颇多,欠下的外债却又升至86亿。
眼看着中苏两国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各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更是在这个“老大哥”的帮助下,早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果不曾想,到了1958年,这样的友好关系便出现了裂缝,赫鲁晓夫下令将专家们全部撤走,同时也带走了相关的技术和文件,令中国霎时间陷入了困境,更关键的是,那高达86亿的外债也得尽快还清。
此时正值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一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左倾”错误,一面是中国的农田连续遭受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农民们没有收成,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很快全国范围内都开始发生了粮食和副食品紧缺的危机,凡是粮油肉蛋和蔬菜水果之类的,都极其的匮乏,新中国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还债究竟该从哪一步开始?
1960年,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了会议,说到这高额的外债,有人提出“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有人提出“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毛主席却指示周总理,要他算算到底花费多少年才能还清苏联的债。
周总理算好后便严肃地说道:“最快也得10年!”毛主席认为10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曾经在延安那么苦的时候吃辣椒也没死人,现在跟当时相比已经要好很多,所以他便坚定的告诉大家“明年还清这个债!”
而就在他做出这个决定后不久,赫鲁晓夫竟再次提出了要提供援助,他的态度之所以会快速的发生转变,一是因为没料到中国会不服软,二就是他所实行的政策在中西方都受到了打压,急需要获得中国的支持。
为此,赫鲁晓夫还放出了一系列颇具诱惑的条件,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于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提供苏联最先进的战斗机的技术资料,百万吨的粮食和几十万吨的糖等等。
可即便如此,中国也没有接受,不争馒头争口气,况且那些条件里还附加着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为了这一点
蝇头小利就更改自己的立场,岂不是要被人笑话?所以最后中国坚决要靠自己尽快还清苏联的债务。
不久之后,赫鲁晓夫又提出,中国欠苏联的10亿卢布可以分期偿还不加利息,结果随着两国对于某些国际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矛盾便又升级,最终,毛主席再一次提出一定要靠自己,就算是勒紧了裤腰带,也要把钱还清。
而考虑到新中国的工业还正在起步阶段,苏联因严寒的天气影响,农田欠收,农产品急缺,国家便只能先用一些农副产品来还债,不过当时的农业利润附加值非常低,所以国家就对农产品进行了价格管制和计划分配,保证其能稳定生产,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国的猪肉、苹果和鸡蛋等等,都被陆续运往了苏联。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河南郑州的肉联厂,在国家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河南也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可当时的肉联厂却每年都会在冬天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宰杀5千头优质肥猪,然后再运往苏联。
在接受检验的时候,他们还要将猪肉卡一下膘,太肥或太瘦都不行,这是因为苏联方面对于还债的产品要求非常高,为此还专门制作了铁圈,不合格的都会被退回来。
苏联这边还一直在“挑三拣四”,中国境内受灾的老百姓们却经常吃不饱,见此情况,毛主席便带头实行三不: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他平时的伙食非常清淡,就算是在生日那天,也坚决不摆酒,一般都是能节省就节省,为此还常常营养不够,可即使再苦再难,毛主席也不准自己和任何人搞特殊。
另一边,周总理也是以身作则,他日夜为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到处奔走,平时吃饭也只有面汤配窝窝头,坚决不吃鱼蛋肉之类的食物,就算是肉制品也不行,坚决要按照中央的规定办伙食。
就这样,到了1964年,中国已经提前还清了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终于,在1965年10月,中国还清了欠苏联的86亿巨额外债,而这一过程只用了短短五年,一千八百多天。
同年的12月,外交部长在接见日本的记者时,就底气十足的对外宣称,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骄傲和庆贺的大喜事!
经历了这次艰难的还债过程,中国人民也终于明白,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只有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不依附别人,靠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不再被欺负,腰杆挺起来了,中国也能屹立于世界强国行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