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背景分析
【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本框内容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实践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不可或缺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通过学习本框题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要求:“2.2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2.3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提示”,要求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方案,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会议,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通过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经历着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3.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理解并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内涵。
突破策略:通过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成果,列举和分析学生经历或感知到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突破策略:通过回眸党的重大历史时刻、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会议主题,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发展,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让我们共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二、讲授新课
教师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创立了怎样的思想理论?又开辟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一)环节一 回眸历史,把握发展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
播放视频: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片段。(选自《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6集《开辟新路》)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提出的?
学生活动一 观看视频,了解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学生1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强调中国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
学生2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学习过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学习过西方的多党制、两院制、内阁制、总统制,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我们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我们懂得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懂得了社会主义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归纳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实践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学生活动二 总结党的代表大会主题
教师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是最好的证明。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比较历次大会主题,大家有何发现?
(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并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时间 党的会议 大会主题
1982年 十二大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十三大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92年 十四大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7年 十五大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002年 十六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7年 十七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 十八大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017年 十九大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思考:纵观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大会主题,你首先想到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
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1 每一次大会主题都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生2 历次大会主题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新的目标,既坚持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细致,分析全面。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意图
运用时间轴或者列表的形式,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操作建议
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呈现。从材料的收集整理看,此处有两种设计方式: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学习和了解党的相关历史,制作幻灯片上课进行展示。二是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大会主题。另外,材料的呈现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制作成短视频,也可以用表格、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进行呈现。
交流感悟,启发引导。学生围绕材料进行思考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环节二 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 探究党的理论创新
教师《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有学者指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国找到了自己的时空坐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书写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中国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分析材料,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同样,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命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形成时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内容 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主要内容(要求) 意义
查阅的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1 回答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
学生2 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内容。
学生3 回答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
学生4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内容。
形成时间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内容 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主要内容(要求) 意义
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 会以后 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 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 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 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成功开创了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
党的十三 届四中全 会以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 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 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 键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 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成功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推 向21世纪
党的十六 大以后 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 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 成功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坚持 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 大以来 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 想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 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 新战略 推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教师归纳总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教学设计意图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学习这些思想理论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知道结合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内在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具体操作建议
查阅资料。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思维拓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了解,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角度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分工合作。可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探究,并由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及时引导总结。
(三)环节三 透视成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学生活动 透视中国成就
教师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如果制作一张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的海报,你最想展示的是什么?请你就此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和进步。
(学生设计海报,展示中国成就,思考成就背后的原因)
学生1 我最想展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用一组数字说明中国40多年来在综合国力、对外贸易、加工制造以及百姓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和成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学生2 我想展示一下我们的“大国工程”“大国重器”,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以及东风-41、嫦娥四号、山东舰、复兴号动车、北斗三号系统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因为我国拥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也是因为我们的制度可以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学生3 政治方面的成就也为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比如,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更加强烈、途径更加广泛,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不仅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各项法律日益完善,也体现在2020年春天抗击新冠疫情中,党和国家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集全国之力,保群众安全,尤其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
学生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备受关注的中医药、备受好评的《流浪地球》等一系列文艺作品都可以展示一下。
幅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中国。透过现象看本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含义(内容) 地位 四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填写表格,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及其关系)
教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东欧一些国家和中国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尽管唱衰中国的谬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没中断,但是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不少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甚至战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
当今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冰火两重天”说明了道路选择和国家前途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5 一个国家的道路选择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这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教师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各国的发展道路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由各国人民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学生6 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内容。
学生7 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关内容。
教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含义(内容) 地位 四者关系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 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
含义(内容) 地位 四者关系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正确理论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根本标识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 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 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 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 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 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 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 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 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文化 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 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 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 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 力量
含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 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学设计意图
该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含量大,且政策理论性强。如果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逐一举例讲解,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够灵活生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计“改革开放成就展”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探究,可以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让课堂更有活力。一方面,学生在列举和分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成就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初步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性。
具体操作建议
展示成就。此处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进行收集,并做成幻灯片进行展示和分析;一种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从中选择并进行分析。
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设计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及时点拨引导,在交流对话中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科学认知和价值引领。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教师注意加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到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环节四 坚定自信,实现伟大梦想
学生活动 描绘美好未来
播放视频:《坚定“四个自信”》。
教师 过去的40多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再过15年,再过30年,中国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或者领域,畅想和描绘祖国的未来。
(学生畅想祖国未来,坚定自信并为之奋斗)
教师归纳总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明确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理解了“四个自信”及其关系。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探究分享等形式,同学们既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自信。世界风云变幻,风景这边独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实践已经证明,也会继续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