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一、【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2.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3.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4.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2.教学难点:能区分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知识梳理▲1.为什么要尊法守法 (八上P46)⑴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2.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P46)【变式设问】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⑵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⑶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规范作用)⑷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作用)(七下知识迁移)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后果。(八上P48)⑴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⑵分类:⑶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4.青少年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P51、P62)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④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的观念;⑤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等。合作探究活动一:【情境】景甜代言广告被罚722万(看视频)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景甜为什么会被罚722万 2.在这个事件上法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因为景甜这样做是违法的。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活动二:辨析:小明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这个观点对吗 请说明理由。观点错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二者之间又有明确的界限,违法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而犯罪一定违法。四、 课堂练习1.刻4个字罚12万元!游客陈某不听其他游客提醒劝阻,执意在一处省级保护文物上进行刻画。人民法院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文物保护法等规定,依法对其作出12万元赔偿款的处罚。该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 C)①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②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受法律约束③要加强自律,提高文明素养④遵守社会规则,主要靠监督、提醒、奖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某网站未经李某同意擅自将其作品发表,并拒绝支付稿酬。李某与该网站多次沟通无果,遂将网站告上法庭。某班准备根据此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其中正确的是( B )A.模拟刑事法庭审理此案B.模拟民事法庭审理此案C.拟设该网站为原告,李某为被告D.拟判处该网站法定代表人行政拘留3.廖某因三个月内拨打110报警电话一百多次,屡次戏称“闲来无事找人聊天”,最终被温岭市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B )①法不可违违法必究②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③自觉树立法治意识④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A.①②B. ①③c. ②③D.③④4.2023年2月,“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B )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D.未成年人违法都应当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5.某足球比赛中,甲队部分球迷因不满本队比分落后,对乙队球员破口大骂,投掷杂物,造成现场混乱。公安机关迅速出动,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肇事者作出处罚。据此推断,肇事者的行为属于(B)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违法犯罪行为6.“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争做文明法治好少年。现请你以“违法无小事”写一篇120字的国旗下的演讲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