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44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44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2.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学科素养
学习导航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同一律的要求?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同一律
矛盾律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矛盾律的要求?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6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3.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5.运用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排中律
日常说话或写文章时如何避免这类错误?
判断下列说法中,有无逻辑错误?
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为万人瞩目。”
2. 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3.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4.老师喜欢这个学生,也不喜欢这个学生
遵守逻辑思维规律
议题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探究与分享
混淆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视频中的“爸爸”很可笑,他犯了什么思维错误呢?
探究与分享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
“被告”与“罪犯”是交叉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同一。这里恰恰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
名词解析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从逻辑上说,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写作当中的“走题”或“跑题”,其实也是偷换论题。例如,有人写一篇题为“人贵有志”的文章,在开头说“人必须有志向,有理想”之后,就笔锋一转,大谈特谈“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那么请问,这篇文章究竟要写“人贵有志”还是“人贵奋斗”?
名词解析
偷换论题
D




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答案】D
【详解】
A:材料中: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错误。
BCD: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对话得知: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这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也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BC错误,D正确。
A




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
①②③④:老大爷说的“硬坐”是强行往座位上坐,小伙子所说的“硬座”是一种座椅类型。 小伙子故意混淆“硬坐”和“硬座”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
议题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探究与分享
“自相矛盾”的寓言,对我们进行正确思维有何启示?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3.矛盾律的要求
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例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与“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请思考: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逻辑矛盾——包含逻辑矛盾的判断即自相矛盾的判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断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又断定事物不具有该属性;逻辑矛盾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是对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揭示,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断定的是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典例1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
【答案】A
【详解】
ABCD:首先,已经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根据四人供词——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可知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为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典例2张三问李四:“你常看《新闻联播》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闻联播》?”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新闻联播》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闻联播》。”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
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 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




C
【答案】C
【详解】
ABCD: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李四先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闻联播》?”是说自己常看《新闻联播》,从而否定自己不常看《新闻联播》;而他接着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闻联播》”是说白己不常看《新闻联播》,从而否定自己常看《新闻联播》。由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可知,李四的回答互相否定的内容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所以李四的回答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C正确,排除ABD。
典例3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 )
①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②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③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④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答案】A
【详解】
①③: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明确具体,是对客观事物的事实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同一律的要求,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故①③入选。
②④: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没有体现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没有体现一致性的思维,故②④不选。
议题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探究与分享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肯定判断
是一个否定判断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点评: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
甲说:“不是我。”
乙说:“不是我。”
丙说:“是甲打碎的。
假设你被告知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否据此推断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依据排中律,可以这样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乙的话就一定是假的,所以窗户的玻璃是乙打碎的。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吗?
1
2
情景一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情景二中乙的回答,同时肯定了“去”与“不去”,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否定了“不去”
否定了“去”
事例评析: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好的。
两天后,甲再次确认名单。
甲说: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因为身体不适,我去不了了。
甲说:你赞成下周去香山看红叶吗?
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
乙答:我不反对。
乙违反了排中律吗?
3
4
情景三中乙的回答是在不同时间作出的,不属于同一思维过程,即使前后观点不一致,也并没有违反“排中律”和“矛盾律”。
情景四中乙的观点 “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关系,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因此乙并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
事例评析: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课堂总结
逻辑思维思维的基本要求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就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互相否定的断定。下列各项断定自相矛盾的是( )
A.在张经理发言后,老陈说:“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张经理的意见。”
B.小李在一次辩论会上说:“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C.方老师在介绍生物的分类时说:“眼虫既有动物的特征,也有植物的特征。”
D.小陈在介绍南极洲动物情况时说:“南极海岸地带,鸟类的种类虽少,但鸟却很多。”
A




【答案】A
【详解】
A:选项中的“基本上完全同意”自相矛盾,“基本上同意”和“完全同意”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断定,A正确;
B:选项中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是针对人类群体而言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这句话是从不同方面对人的认识能力作出的相反论断,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矛盾,B排除;
C:选项中的“有动物的特征”和“有植物的特征”不符合自相矛盾定义中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断定”,C排除;
D:选项中的“鸟类的种类少”和“鸟很多”不符合自相矛盾定义中的“同一对象”,不属于“自相矛盾”,D排除。
2.美国在中东和南亚地区,对一些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把其宗教文化等同妨碍人类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但欧美国家对中国新疆换了另一副嘴脸,好像中国中央政府为新疆建学校、医院,为新疆发展输入援助物资,就是破坏了新疆的文化。这一看问题的荒谬之处在于( )
①违背同一律,用“双重标准”衡量是非
②违背排中律,造成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
③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④违背矛盾律,自相矛盾,颠倒是非黑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B
【详解】
①④:美国在中东和南亚地区,对一些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把其宗教文化等同妨碍人类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但欧美国家对中国新疆换了另一副嘴脸,好像中国中央政府为新疆建学校、医院,为新疆发展输入援助物资,就是破坏了新疆的文化。这一看问题的荒谬之处在于违背同一律,用“双重标准”衡量是非;违背矛盾律,自相矛盾,颠倒是非黑白。①④符合题意。
②:排中律,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材料中美国在宗教问题上对不同地区有两幅嘴脸的做法违背同一律和矛盾律,不是违背排中律,②与题意不符,
③:“两不可”是违反排中律的错误表现,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3.物理老师告诉学生,铁水凝结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然后问大家,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
学生甲说:增加1/33。
学生乙说:同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是违反同一律吗
学生丙说:你俩说得都对。
学生丁说:你俩说得都不对。
探究:请你运用逻辑规律的知识来评论是非。
甲的话是正确的。
乙的话违反了同一律,他混淆了概念,因为缩小的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
丙的话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丁的话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保持思维的同一性。在这儿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偷换论题)是诡辩者常用的两种诡辩手法。
答案提示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保持思维的同一性。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偷换论题)是诡辩者常用的两种诡辩手法。
谢谢大家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