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追求智慧的学问一、理论基础和依据本框课件下载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智慧属于神,而不属于人。他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慧这个词倒很适合于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这就是说,人不可能拥有智慧而只能追求智慧,人可以称为“爱智者”,而不可以称为“智者”。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想的发展,人们已经不需要再通过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也就成了“智慧之学”。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哲学之“名”,却有哲学之“实”。《易经·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之“道”就属于哲学的范围(在古希腊,哲学也称为“形而上之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玄学”“理学”“心学”“义理之学”等都是关于哲学的特殊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它所揭示的是世界总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学好哲学至关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提示:以“哲学有什么用”为议题,探究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可寻找生活中充满智慧、蕴含哲理的故事,感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可分享各自搜集的资料,归纳哲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的特点,领会哲学思维的重要意义。三、学情分析高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框题教学意在为学生走近哲学世界,并逐步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基础。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哲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虽然有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并不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去感悟深奥的哲学智慧,是学生在学习本模块一开始就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更好地了解学情,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是否阅读过哲学类书籍、是否思考过“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等问题,依据调查结果确定学生认知、思维和情感的“最近发展区”,为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围绕“哲学有什么用”这一核心议题,在交流讨论中逐步走进哲学,感受哲学思维对学习及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渐养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实践的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感。2.科学精神自觉“追求智慧”,逐渐养成哲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精神素养。(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认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实践应用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其中的哲学智慧;能初步区分两大哲学派别。3.迁移创新初步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能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一步分析人的社会行为背后的基本观念。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指导我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从古代到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许多变化,从一开始研究对象庞杂到如今系统化、理论化地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相比之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某一特定领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知识、方法的指导。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教学难点:哲学的起源高中生初次系统化地学习哲学,对一些哲学概念、理论的理解比较模糊,对哲学起源的认知往往容易和哲学观念、思想的产生问题相混淆。哲学的起源关涉的是历史维度,即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代奴隶制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较为抽象的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维出现了,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观念、思想的产生一般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任何一种哲学观念、哲学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哲学家个人因素的影响,更有其时代的、社会的、文化的背景,需要具体考察和分析。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载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框题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形成对哲学的初步认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活动设计等,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2.辨析式教学辨析式教学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内容,确定辨点,选取经典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辨析,最后指向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框题内容涉及哲学的基本概念,较为抽象,教师通过设置辨析式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初步运用哲学思维的能力。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材料一 播放歌曲:《雾里看花》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教师:这首歌曲名为《雾里看花》,同学们觉得有什么寓意吗?歌词中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借我一双慧眼”。这双“慧眼”是指什么?从哪里能够“借”到呢?学生活动:结合歌词,回应教师提问。教师点拨:“雾里看花”的意思,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很难清楚地认识身处的世界,正所谓“当局者迷”,歌曲中说要“借一双慧眼”,这一双慧眼,也可以理解为哲学的智慧,那么这双慧眼可以到哪里去借呢?【设计意图】以一首歌曲导入本框题教学,一方面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为开启“追求智慧的学问”作铺垫。(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聆听智者之音 感悟哲人智慧教师:美国苹果公司的前CEO乔布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因为他把哲学从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乔布斯为什么愿意用自己“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他希望能够从苏格拉底那里听到些什么呢?苏格拉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为大家介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学生活动:学生代表展示PPT,介绍苏格拉底的生平与思想,并邀请其他小组同学就苏格拉底的名言简要地谈谈感悟,或就自己喜欢的一位哲学家进行交流分享。名言如:(1)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2)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3)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4)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5)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教师点拨: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要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在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看法,而有些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比较独到的、系统的、深刻的,我们称他们为哲学家。哲学家们提出的观点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观念,这正是我们可以去“借”到的那双“慧眼”。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探讨“哲学是什么”,它给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指导。【设计意图】通过这段“对话”引出伟大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由学生代表介绍、小组成员分享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聆听智者之音,感受哲人智慧。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哲学的魅力,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活动。环节二:探寻哲学之源 领略哲人魅力教师:关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古代先哲给出了许多解释。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学习任务,请每一个小组派出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解释。学生活动:学习小组代表展示“哲学是什么”。(1)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2)十八世纪德国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的定义是: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3)爱因斯坦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教师: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对任何一个问题,其实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教材的“相关链接”中,摘录了关于“哲学”的两种解释。在西方的语境中,“哲学”的英语单词philosophy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我们古代的典籍《尔雅》中说:“哲,智也。”《说文解字》中说:“哲,知也。”我们简单地比较一下,中西方关于“哲”或“哲学”的解释,有什么异同。学生:都有智慧的意思。教师:有什么差别吗?学生:在古希腊语的意思中,多了一个“爱”字。教师:这个“爱”有追求、喜欢的意思,我们的祖先关注的是智慧,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关注的是“追求”智慧,你喜欢哪一种解释呢?学生活动:比较、评价中国和西方对“哲学”的解释。教师:我们这一节课的“框题”表明,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能够养成一种“追求”的态度和精神,这比得到“智慧”更重要。前面几位同学分享了哲学家们对“哲学是什么”的智慧之见,那么哲学家们的“智慧”是怎样产生的呢?哲学家们对“智慧”的追寻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材料二 快乐在哪里?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了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做成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了水,年轻人把老师请上了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学生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教师:在苏格拉底看来,快乐是一种结果,还是一个过程?你倾向于哪一种?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作出选择,推选代表,举行一次辨析式交流活动。教师点拨: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人生的快乐,不是某种结果,因为你是无法占有“快乐”的,你只有在和同伴一起劳动、一起游戏、一起分享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体验到“什么是快乐”。学习哲学的意义,或者说“哲学之用”也在于此。苏格拉底既是一位实践家,也是一位思考者,他喜欢对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进行自觉的追问与思考,他对生活、对世界、对经历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究的精神。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说:“因为'惊奇',这种经验确实是爱智者特有的。除了惊奇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正是因为这份好奇,这种求知的欲望,驱使着苏格拉底深入思考、探寻真谛,苏格拉底就是以思考为人生使命的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人生、面向世界的过程中,也一定有着这样的体验和经历。教师:哲学产生于“惊讶”,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在懵懵懂懂地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有过的“惊讶”。你曾经有过哪些“惊讶”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学生活动:各小组交流观点,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小时候曾经提出的那些“惊讶”问题,如:(1)人是从哪里来的?(2)为什么一年会有春夏秋冬?(3)太阳为什么会从东方升起来?(4)大地上的河流为什么大多向东流?(5)树叶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教师点拨:大家提出的上述问题,都是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哲学之花生长在现实的土壤里。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并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师: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在与这个世界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与苏格拉底这样的哲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们一起阅读教材第5页,完成下面的比较。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表1。表1 一般人与哲学家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观)一般人 哲学家特点 自发的、零散的、非理论性的 自觉的、系统化、理论化共性 每个人(包括哲学家)都有世界观,世界观源于实践活动;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联系 普通人有世界观,但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教师点拨: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哲学智慧的愿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有很多,我们把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称为“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苏格拉底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更深刻更理性。可惜的是他自己并没有将这些看法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幸好他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学生-柏拉图,他把老师的思想记录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一翻柏拉图的《对话集》。不同的观念影响我们不同的人生选择,也制约着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所以说,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家熟悉的很多成语典故是非常富有哲理的,比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坐井观天,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可笑的做法背后,其实都有世界观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教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想明白。今天这堂课,我们着重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这一框的框题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可是,我们到学校里来、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吗?哲学是不是“获得知识”呢?学生活动: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目,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阐述“智慧”和“知识”的关系。教师点拨: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谈及具体科学,不得不提一下物理学领域的奠基人-牛顿,他的前半生硕果累累,但是他在后半生转向了研究神学。牛顿认为所有的自然规律都是由上帝设计的,为的是让这个世界能够自己运作。牛顿曾表示地球之所以能自转,必须在初始状态有一个转动速度,而这个速度只能是上帝去拨动地球产生的。他晚年的工作就是要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动力”,但没有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的方向。【设计意图】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仅对学生进行哲学知识的灌输,更要从学生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学生的哲学意识和哲学思维。本环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丰富的情境素材激活学生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中共同探讨问题,以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活化。环节三:立足生活世界 运用哲学思维材料三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题,越来越有哲学味,例如:(1)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3)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4)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教师:很显然,如何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如何以智慧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素养。老师要请大家在课后完成一篇小论文写作:《苏菲的世界》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请你选择一个适切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字数不限。(如时间紧张,可作为课后学习任务)学生活动:构思、完成小论文。教师课后选择几篇优秀的小论文,张贴在教室宣传栏,或在下一堂课上组织交流分享。【设计意图】“想”和“写”,或者动脑与动手需要结合起来。在哲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写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缜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三)课堂总结教师:(重温教学开始时播放的歌曲《雾里看花》。)老师希望各位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从哲学殿堂之外的徘徊者,成为哲学殿堂之门的叩击者,并能够进一步推门而入,登堂入室。因为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设计意图】重温经典歌曲,教师适时点拨,活化学生认知,感悟哲学魅力,增进情感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