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本框课件下载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第三课学习的逻辑起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依次递进相互关联,构成了理解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演进线索。本框题内容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层次展开,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第二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包括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是不是联系的?第二,世界的联系状态是怎样的?前者揭示联系的普遍性,即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客观事物或现象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就是一张普遍联系的“互联网”。“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之所以是普遍联系的,就是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后者揭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我们所面对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考察任何一个事物所处的联系状态时,联系又是具体的、多样的、有条件的,因此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我们要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对中学生而言,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对于中学生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4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
教学提示:以“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议题,探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可结合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理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讨论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当前的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可搜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实例,说明破除迷信的意义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之前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联系观是学生逐渐养成辩证思维的逻辑起点,学生尚未很好地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以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框题教学需要借助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展开的结构化、序列化的议学活动,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基础上,领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科学精神
通过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的探究与分析,涵养整体观念、大局意识,懂得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对个人选择、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同时认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公共参与
通过参与议学活动,关注不同行为主体在推进实施垃圾分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地位、责任和作用,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能够描述世界所处的状态以及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
2.实践应用
能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观察和分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理解整体观念、系统优化理论对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
3.迁移创新
能够将对联系观的理解,迁移和运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探究活动,如对当前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制订解决方案等。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教学难点:立足整体,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既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学会运用综合思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和运用,教师需要结合鲜活的事例,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学科知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感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六、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法
本节课以“用“联系的观点'看垃圾分类”为议题,引导学生探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议题式教学,将抽象、零散的知识通过情境线索加以整合,以议题驱动、任务导向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垃圾分类问题,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有联系”的哲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引入议题-展开议题-升华议题三个环节,通过环环相扣的议学活动设计,有序展开对当下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
2.情境教学法
通过精选案例、设计活动等,将学生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七、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早上到学校,老师喜欢在校园里随意地逛逛,最深切的感受是校园里真干净、真美丽啊!而这份干净离不开我们每天自觉有序地进行垃圾分类。今天我们就现场来比一比,看大家是不是垃圾分类的“达人”。学生活动:尝试对一杯未喝完的奶茶进行垃圾分类,并解释这样分类的理由。
学生:对一杯未喝完的奶茶进行垃圾分类的正确做法是首先将剩余的奶茶里面的液体倒入下水口处,其次将奶茶杯中的珍珠、椰果等倒入湿垃圾(厨余垃圾)桶内,最后将奶茶杯、吸管和杯盖丢入干垃圾(其他垃圾)桶内。
教师点评:之前,我们觉得把一杯喝不完的奶茶丢掉是件日常而简单的事情,今天,从同学们的分享中,发现原来其中竟然也隐藏着垃圾分类的大智慧。
看来,大家对“垃圾分类”并不陌生,因为它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提及、被倡导、被推进着;但它又是陌生的,因为我们对于为什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等问题的了解也还有限。今天,我们就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杯未喝完的奶茶进行分类处理的活动引入话题,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不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更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材料一 图1是传说中的“第八大陆”。一位叫摩尔的船长意外进入了这片垃圾海域。他们一船人当时都惊呆了,足足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得以离开。
图1 传说中的“第八大陆” 图2 创意工坊
材料二 当下,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风尚。不久前,《奔跑吧兄弟》和《极限挑战》两档综艺先后宣传“垃圾分类”:将蔬果残余制成沙拉酱、用生活垃圾发酵生产沼气、把旧衣物改造成购物袋······近年来,日本一些企业和学校想出了极富创意的方法,对废弃物品进行二次利用(见图2),努力减少浪费,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教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广告语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广为人知,但也有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你对此有何评价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二及自身感受,以“垃圾是资源吗?”为辩题,选择一方观点参与辨析。
学生活动;围绕“垃圾是资源吗?”的辩题开展辩论。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正方论点:垃圾是资源。反方论点:垃圾不是资源。小组辩手确定辩题论证的角度,成员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辩题资料。两组安排小组辩手的分工,辩论中需展示各方观点并分析观点的哲学原理依据。第三组运用本节课相关的哲学原理对双方观点和论据进行评价。
学生1:从本意看,垃圾是“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我们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一切所需,都能从她那里获得无私的馈赠,但同时,“大自然也是冷酷的屠夫”,我们日常丢弃在大自然中的那些垃圾并没有因为丢弃就消失了,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视而不见而消失,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总有一天,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是吹来的风、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以及垃圾填埋场上种起来的有机蔬菜水果····
学生2:垃圾也并非全都是“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其中有些东西可以再次加工使用。
学生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有条件的”-放对了地方,垃圾可以成为资源。这也是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通过垃圾分类,使物尽其用,这正是当前循环经济所倡导的,也是再生资源产业正成为朝阳产业的原因。
教师点拨:对垃圾的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的会危及人类的生存。正所谓“万物互联”,世间万物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切勿随心所欲。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从其自身固有的联系中认识和理解多种多样的联系,同时创造条件,建立积极有益的联系,保护好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造福人类。
一杯奶茶是很多人的治愈神饮,随之而来的外卖和快递包装也成为垃圾围城的推手。面对垃圾围城,我们每个人理应有所行动。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议题,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在辩论中分享,在思辨中提升,在探讨中生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环节二:垃圾分类,不只是从“我”做起
材料三 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网购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快递包裹量的上升。“剁手党”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烦恼:扔还是不扔?扔到哪里?该怎么扔?店家担心途中物品受损便多包几层,却又为高成本心疼:包还是不包?该怎么包?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收还是不收?如何收?不能循环使用的包装成为“快递垃圾”,带来了环境问题。
材料四 由于回收体系不完善,不可能要求物流公司把货送出去,再把包装盒送回仓库,从中央仓、中转仓到前置仓,重头来过。环保产品成本高,生产工艺难,普通生产企业不具备此类加工技术,许多企业“有心无力”。政府推行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扶持包装企业开展生态(绿色)设计的同时,还需做些什么?
教师:(1)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情境描述,分析外卖、快递包装的处理涉及哪些行业、哪些环节和要素。(2)分组讨论:快递包装垃圾处理的参与主体有哪些?不同行为主体应承担什么责任?请任选一个主体角度(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政府、企业),就推进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写一份倡议书,并展示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快递包装回收涉及的过程和环节进行讨论和探究。每组选定一个主体角度解释和论证议题。确定小组发言方案,组长代表小组发言,副组长结合组员的观点进行补充。指定记录员作好记录和整理,协助本组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小组在课前(如周末)走访快递物流公司以及社区,了解快递包装的回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查询快递包裹的回收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或搜索日本、德国等在垃圾分类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最后指导学生结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对目前在推进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生1:当前垃圾处理的一般措施包括减量、再用、回收、热利用、安全处置。在整个处理流程中,包含着诸多环节,每个环节对于解决垃圾问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生2:解决好垃圾分类问题,处理好各流程环节是一个系统工作。少叫外卖、去实体店购买、使用环保购物袋等,都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外卖和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工作,从而实现垃圾的“节流”。但如果只抓某一个环节,比如减量,少生产或不生产包装盒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彻底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既要做到“节流”,更要做好“开源”。比如,将外卖包装袋、快递包装盒等可以直接利用的部分加以回收或经过处理后再利用;对部分不能直接利用的包装在拆解后再生利用;将外卖、一次性筷子等废弃物焚化进行热回收;对包装中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上述循环利用的措施,是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遵循有序性,来实现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这是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实现最优目标的过程。
学生3:解决好垃圾分类问题,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还涉及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个人家庭)、监管者(政府)等多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也构成了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
教师点拨:垃圾分类工作需要从“我”做起,不论是现在的“我”还是将来的“我”,众人拾柴火焰高,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要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光靠政府补贴,环保肯定不会走得很远,你的举手之劳,都是改变的开始。我们不仅要具有做好垃圾分类的公民意识,也要对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拾荒者、环卫工人、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配合。
垃圾分类也不只从“我”做起,因为这不是我们每个个体各自努力就能顺利完成的。正如大家所言,这需要国家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立法及执行监督,提供相应的政策及财政支持等;媒体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相关环保企业则需要研究环保新技术,生产环保产品,尽可能提高回收利用率,做好循环利用。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展示,我们初步了解了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多个环节的合作协调、有序衔接,从而形成完善的垃圾处理措施,更需要个人、家庭、企业、社区、政府等各方面共同配合,多方完善技术、观念,垃圾分类这一系统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对日常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我们需要树立全局观念,运用综合思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去开拓新思路,寻找新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希望通过议题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意在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即通过对外卖、快递包装垃圾处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感悟垃圾分类“回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把握整体性、遵循有序性,才能实现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环节三:让美,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
教师:请同学们做一日志愿者,或为推动学校、社区垃圾分类制订活动方案。
学生活动:查找搜集资料,结合学校、社区、交通、医院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完成志愿者服务登记表的填写,或者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的感悟,为建设美丽学校、美丽社区、美丽医院······订垃圾分类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悟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课堂总结
教师:垃圾分类,看似小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是事关每个学校、社区、城市,事关每个企业、每个产业,更是关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命运的大问题。不仅关乎今天,也影响未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生活于世界这张“网”上,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我们反思当下、反省自己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今天,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当然,“新时尚”只有变成“好习惯”,才能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家乡看见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总书记指出,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让我们从自己、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我相信,垃圾分类会是我们改变自己的一小步,也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步!
【设计意图】对本框题学习内容作简要概括提炼,并从公民责任培育的角度,升华教学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