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包含“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和“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三目。第一目主要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目阐述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才能具有恒久魅力,阐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第三目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要融通中外各种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明确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科学精神:掌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明确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理解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公共参与: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几个基本路径,增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公共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教学难点】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与时代实践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两会、基层考察等场合,习近平多次提及优秀的文艺作品。
2014年儿童节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习近平给孩子们推荐《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少年英雄的电影,教导他们学习英雄人物。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谈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好几个频道都在播”“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
2018年5月,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提起自己看过最近热播的电影《红海行动》。
2021年11月,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讲述了福建科技人员菌草援外的故事,自然联想起今年的热播剧《山海情》:“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国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起去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如何不断踔厉奋进,推出精品。
新课讲授:
过渡: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地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铺展开来。《山水间的家》从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历史风俗、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深入探访新时代乡村,以一个个田间沃野的“小故事”,记录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节目播出以来,乡村美食美景与百姓幸福生活引发众多网友感慨:“独属于中国乡村的烟火气,美到我的心尖尖上了!”
【阅读与思考】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实地探访24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探寻中国乡村十年间的“变”与“不变”。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成功出圈。节目将观众带入“家”这个有温度的特定情境之中,带领观众从美食、全家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了解乡村,努力挖掘村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动力,进而描摹出新时代乡村更有温度的一面。文艺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成为劳动者,与山水间的人民打成一片,观众也跟随节目走心感受着最质朴无华的人间烟火;节目紧密贴合时代脉搏,将《山水间的家》焦点对准乡村振兴,深刻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频道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声誉,将品牌优势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激发全社会对乡村振兴的浓厚关注与积极参与;节目强调本土特色,着力展示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秀美风景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山水间的家》以其细腻的画面、深度的情感,以及独特的中国智慧,将中国优美的乡村风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结合材料,运用本课知识分析,《山水间的家》成功出圈的密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山水间的家》真正把镜头对准乡村,歌颂劳动的光荣,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热情讴歌新时代乡村剧变中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山水间的家》扎根中国大地,紧密贴合时代脉搏,将《山水间的家》焦点对准乡村振兴,立体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山水间的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百年中国乡土文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依靠人民
(1)为什么: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具体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为了人民
(1)为什么: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3)具体要求: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过渡:《山水间的家》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质朴写实的镜头赋予观众认知和发现乡村的自由,让21世纪乡村的真实样貌以“无滤镜”地进入观众的视野,把乡村真正的活力和生命力透过荧屏呈递到观众的眼前。该节目洞察观众对“诗与远方”情绪的共鸣,实地探访24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等新实践,展现乡村活力奔涌的新气象。该节目呈现田园诗意之美和传递乡愁人文情怀,文旅电视综艺在内容创作上有新的思路,为21世纪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能量。该节目通过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历史风俗、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探访新时代乡村,让观众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各地乡村面貌发生的变化,感知21世纪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活力。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温故知新: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1.立足时代之基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回答时代之问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具体表述
(1)原则: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要求: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区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 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
吸收外来 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
面向未来 指的是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
相关链接: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在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多年里,来自中国、印度、希腊以及中亚、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汇,在敦煌这一丝绸之路“咽喉之地”,创造了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艺术。那些精美的绘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那些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它们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课小结:
课堂巩固 这题我会
1.一部政法题材影视剧的热播热映,既是一次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是否满意的直观检验,也是一次政法工作与人民群众交流互动、形成有效社会动员的难得机会。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此心安处是吾乡》,为用影视作品传播新时代枫桥经验、拓展政法题材的创作空间积累经验。可见,文艺创作需要( )
①不忘本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②坚持文化多元化发展道路,丰富精神食粮
③坚持人民为中心,贴近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①排除。
②:坚持文化多样化,而不是多元化发展,②错误。
③④:一部政法题材影视剧的热播热映,既是一次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是否满意的直观检验,也是一次政法工作与人民群众交流互动、形成有效社会动员的难得机会,这启示文艺创作需要坚持人民为中心,贴近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2023年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全网火爆出圈。这部短剧,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短剧通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采用当今人们喜欢的“戏剧化+故事化”表现方法传播中国声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获得广泛赞誉。该作品的成功得益于( )
①坚持内容、表现方式的创新,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坚持拟人化手法讲述故事,拓展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④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全新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通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采用当今人们喜欢的“戏剧化+故事化”表现方法传播中国声音,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获得广泛赞誉。说明该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时代发展需求,①③正确。
②:该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时代发展需求,遵循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不是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②排除。
④:材料反映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全新文化,④排除。
故本题选A。
3.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红遍全球,连外国人都为其疯狂。它夹杂着中国传统民间小调二人转、西河大鼓的韵味,还有着流行音乐中的摇滚、说唱歌曲的当代风格,歌词取材于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人民日报发文:“《罗刹海市》的成功更得益于刀郎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情感的深入挖掘和表现。”此歌( )
①证明了贴近人民精神生活的文艺创作才能令观众产生共鸣
②佐证了全面继承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
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红遍全球,连外国人都为其疯狂,“《罗刹海市》的成功更得益于刀郎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情感的深入挖掘和表现。”可见此歌证明了贴近人民精神生活的文艺创作才能令观众产生共鸣,①符合题意。
③:《罗刹海市》夹杂着中国传统民间小调二人转、西河大鼓的韵味,还有着流行音乐中的摇滚、说唱歌曲的当代风格,歌词取材于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可见此歌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继承,②错误。
④:我们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结语: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