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的第三框题。本框题包含“建设文化强国”和“坚定文化自信”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第二目阐述文化自信对国家、民族,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阐明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帮助学生懂得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把文化自信建立在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础上。公共参与: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教学重点】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教学难点】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还有几天,2023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有快乐,有感动,有鼓舞也有眼泪……如何用一句话形容你的2023?你对2024的期待又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三框《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一起回顾,这不平凡的一年。一起探讨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建设文化强国。这一年,出现了许多印象深刻的“网络热梗”:“多巴胺穿搭”、“天津大爷”、“Citywalk”……热梗在变,但不变的,是一颗乐观纯粹的心。这一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瞬间,技能buff叠满的“小孩哥”、“小孩姐”、“老公姐”陈丽君、满头白发的现实版“安欣”……2023即将落下帷幕,但属于他们的精彩,还在继续。这一年,收获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果,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空间站超高清全身照首次发布,对电诈和网暴重拳出击……每个时刻,都是那样振奋人心。这一年,发生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灾难:洪水、地震……一些人永远离开,更多人前仆后继,灾难无情,但人间有爱。再见,2023!你好,2024!新课讲授:一、建设文化强国【阅读与思考1】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1)原因: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2)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相关链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以来,以弘扬先进文化、多出优秀作品为目标,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成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响亮品牌,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原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具体要求:①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相关链接: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珠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起道德理想,自觉扬善抑恶、明辨荣辱。过渡:“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近平指出。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过渡:“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他不但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他自己也在多个外事场合以影视为媒,沟通中外。2013年3月,习近平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2014年7月,习近平出访阿根廷期间,向阿根廷朋友当面赠送了国礼——一套DVD光盘,光盘中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滕华涛执导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均是反映当代中国题材、反映当下年轻人生活面貌的作品。2017年6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前夕,习近平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提到“《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等中国优秀影视剧走进万千哈萨克斯坦民众家庭。”2017年9月,在福建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期间,习近平又邀请四国领导人共同观看电影《时间去哪儿了》片花。(2)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正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区别 含义不同 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产品具有创造性和公益性。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产品带有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生产目的不同 生产公共产品,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生产商品,以营利为目的。资本来源不同 国家或社会 企业机构性质不同 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运营机制不同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控方式不同 直接 间接联系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坚定文化自信【阅读与思考2】“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树立大历史观,从中华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苦难辉煌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中去探源、去体悟。坚定文化自信,为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强国必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必是自信之国。结合材料,运用文化自信的知识说明这一观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世界强国必是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必是自信之国。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1.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2.如何坚定文化自信(1)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2)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本课小结:课堂巩固 这题我会1.《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是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这启示我们( )①文艺创作应以还原真实的历史为己任②好的题材是影视创作成功的保证③社会主义文化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④影视作品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C【详解】①: 文艺创作的素材可以来源于历史,但不一定必须还原真实历史,①表述错误。②: 好的题材有利于影视作品价值的实现,但不是影视创作成功的保证,②表述错误。③: 《长安三万里》描述的主人翁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给人以鼓舞,③符合题意。④: 《长安三万里》的创作是成功的,给人以深思和启迪,传播了正能量,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电影《我本是高山》以张桂梅校长事迹为主线,使观众见证深山中被社会遗忘的女孩们如何通过教育的力量逐渐展翅翱翔,这是对张桂梅校长无私奉献的最好致敬,也是对所有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敬意。上述材料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作要( )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D【详解】①④:电影《我本是高山》以张桂梅校长事迹为主线,使观众见证深山中被社会遗忘的女孩们如何通过教育的力量逐渐展翅翱翔,这是对张桂梅校长无私奉献的最好致敬,也是对所有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敬意。这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涉及“吸收外来”,②排除。③:材料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社会正能量,没有体现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③排除。故本题选D。3.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表明我们党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坚定( )①对革命文化的自信②对外来有益文化的自信③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故①③正确,④排除。②: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包括对外来有益文化的自信,我们尊重和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②排除。故本题选A。结语: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