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重点梳理归纳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基本观点: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②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基本形态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2)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3)基本特征:①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②基本特征:③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6、规律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变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规律普遍性原理: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7、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要求)(1)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1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判断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过来)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2、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4、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5、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7、规律既可以被认识和把握,也可以被利用和改变(去掉)8、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符合主观9、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10、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联系和发展二、联系观点:1、联系是普遍的(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方法论)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着部分。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5、系统与要素的关系: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②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三、发展观点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方法论)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 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①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②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四、矛盾观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4、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辩证关系: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①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也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1、认识:(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两种不同形式和阶段:①感性认识(初级阶段)--感觉、知觉、表象②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概念、判断、推理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等(3)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2)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积极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含义和属性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的特征(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③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正确的认识≠真理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包含谬误(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②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6、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9、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物,也包括杰出人物。10、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 位 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出发点。 根本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11、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1、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4、价值观的作用:(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4)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方法论要求: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7、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性的条件:(1)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②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8、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2)在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1)决定因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政治起促进作用。(3)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呈现: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出来2、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4)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主要内容:①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②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思想文化内容)(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①表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②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①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②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抗疫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的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④措施:(如何弘扬)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1、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2)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核心和灵魂:价值观(4)具体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样性(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②维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9、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成果(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产生: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地位:(为什么传承和发展)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③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选择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2)原因:(为什么必须坚持走--道路?)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②决定因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 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3、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①原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②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文化强国(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5、坚定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底气来自哪里?)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③文化自信来自对全部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3要求:(如何坚定文化自信)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