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传统二十四节气主题班会----岁初寒小 家和人安(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 年传统二十四节气主题班会----岁初寒小 家和人安(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岁初寒小 家和人安
lesser cold
小寒起始
气象变化
物候现象
传统习俗
文学创作
起居养生
目录
小寒起始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寒
part one
节气简介
代表寓意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公历时间
每年公历1月5日-1月7日交节
节气简介
定义
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特点
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气象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寒
part one
气象变化
定义
在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气象变化
定义
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物候现象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寒
part one
物候现象
小寒
三侯
一候
雁北乡
二候
鹊始巢
三候
雉始鸲
物候现象
含义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寒
part one
腊八节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节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节日习俗是喝腊八粥
吃糯米饭
在广州,小寒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饭。糯米饭并不只是把糯米煮熟那么简单,里面会配上炒香的“腊味”(广东人俗称腊肠和腊肉为“腊味”)、香菜、葱花等材料,吃起来特别香。“腊味”是煮糯米饭必备的,一方面是脂肪含量高,耐寒;另一方面是糯米本身黏性大,饭气味重,需要一些油脂类掺和吃起来才香。
数着九九过寒冬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
数九计算寒天这一方法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犁牛遍地走。
文学创作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寒
part one
农业谚语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
诗词创作
唐·皎然
习家寒食会何频,应恐流芳不待人。
已爱治书诗句逸,更闻从事酒名新。
庭芜暗积承双履,林花雷飞洒幅巾。
谁见柰园时节共,还持绿茗赏残春。
《遥和康录事李侍御萼小寒食夜重集康氏园林》
诗词创作
唐·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
诗词创作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早发竹下》
起居养生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寒
part one
生活起居
俗语说“冬练三九”,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天,“三九”天是指冬至节气开始数九,九天为一周期,其中第10天至第18天称作“二九”,第19天至第27天称为“三九”,以此类推。
小寒节气正处在“二九”“三九”期间,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也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
饮食养生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虽然此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节气养生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补气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节气养生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民谚亦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岁初寒小 家和人安
lesser col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