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学习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通过对前三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知识基础,授课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发思考,进行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学科技能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1.认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明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形成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让学生通过身边的聚落形态对聚落有初步认识。 展示本学校及所在县城和地级市的卫星影像,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观察卫星影像,猜测这是什么地方,并归纳全都是聚落。 本学校、县城、地级市的卫星影像图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聚落的形态。让学生回顾课前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讲解课前预习部分的几个环节。 通过教师讲解预习环节,回顾预习的笔记、微课、检测题、自学疑问。 课前预习环节通过任务单程序,下发预习任务及资料到学生平板上。学生对比自己与他人的预习作业,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对已知的知识进行梳理。 展示学生通过平板任务单上传的有代表性的作业,并指出其优点和缺点,请学生分享课前自学收获。 通过对比他人的作业,获得形成性评价,指导今后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学收获,梳理知识结构。 课前学生自学后通过任务单程序上传作业,课上用PPT展示学生课前上传的有代表性的作业图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学习。 展示学生课前通过课前作业环节提交的作业统计结果,归纳本节课的疑难问题,梳理重难点知识。 通过答题数据统计图,得知共同的易错点及其对应的知识点,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课前预习作业程序将学生提交的作业根据提前预设好的答案自动批改完毕,将结果反馈至学生平板,并会将学生做题情况生成数据分析图表。通过观察资料和互助讨论,把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展示课前预习自测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展示预习自测第4.5题,分组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展示蒙阴县的卫星影像图、交通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进行实地应用。 (2)展示预习自测第11.12题,学生互助讨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展示预习自测第10题,学生合作探究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及措施。 (1)合作探究第4题中①②③④地形成聚落的条件。观察不同聚落图片,获得直观的感受,然后总结归纳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自然资源、交通。通过课堂讨论程序,观察蒙阴县相关资料,讨论蒙阴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2)讨论第12题,3种民居形态特点及其优势,并与地图上的区域对应。完成随堂练习,并提交。根据探究民居与气候之间关系的答题模板尝试回答冰屋与环境的关系。(3)查看预习自测第10题,注意区分国内国外的世界遗产名录。小组讨论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及措施,通过课堂讨论程序发送保护聚落的措施 (1)互动问答程序,下发蒙阴县相关资料图片,供学生查阅开展讨论。讨论完成后学生通过平板学生端提交小组成果。教师和学生通过评价程序为成果展示星级评价。 (2)通过互动问答程序下发三地的民居图片和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供学生查阅讨论。(3)通过随堂练习程序,截图下发选择题,学生迅速完成选择答题并提交,教师设定答案。 (4)通过课堂讨论程序,分小组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发送弹幕至小组群组。随堂小练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通过评卷结果了解学生评测结果。下发随堂测试题,讲解出错较多的题目。 完成随堂考试并提交答案。 通过随堂考试程序,下发测试题到学生平板,学生提交后自动评卷并将结果发送至教师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评测练习 1.2020年6月,新疆伊犁牧民开始向夏季牧场转场,牧民赶着牛羊逐水草而居。如图为山坡牧场季节转场示意图。伊犁牧民转场至夏季牧场,是因为夏季牧场() ①牧草茂盛②气候凉爽③水源充足④地势陡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在转场过程中,伊犁牧民居住的典型民居是() 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 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 4.小宁同学到欧洲部分国家游历后发现,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从英国南部往东至俄罗斯西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图四所示,导致墙壁厚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降水量B.温度C.地形D.河流 5.傣家竹楼,为“人”字型屋顶的两层高脚楼,傣家竹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为() A.酷寒B.冷湿C.干热D.湿热 6.下列做法利于传统聚落保护的是() A.拆除老旧民居,建立居民新区B.建立督查机制,严控环境污染 C.外迁原住居民,兴建影视基地D.努力发展经济,加大商业开发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流程将初一知识的学习和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在了一起,用合作学习突出重点,用探究学习突破难点,当堂练习巩固及时,将讲授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在了一起。本节课充分利用平板电脑和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注重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经过反思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丰富多彩,课堂生成性的东西还是稍多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