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如何管好孩子用手机?方法都在这里了!前提1如何了解孩子使用手机背后的心理秘密?手机管理和引导有哪些方法?如何判断和防止青少年手机沉迷?观点一:判断手机成瘾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前提11.失控性。除了手机,其他重要事情都放弃,而且长时间耗在手机里。前提12.戒断性。手机突然不能使用或是手机不见了,情绪非常强烈、焦虑、愤怒,甚至强烈对抗。前提13.逃避性。为了逃避孤独和问题,躲到手机里面。前提14.低效性。因为使用手机,专注力降低了,作业完成效率低,睡眠质量差。前提1从“从来没有”“偶尔有”“有时有”“经常有”“总是有”五个选项来确定,判断出轻度成瘾、中度成瘾或是重度成瘾。如果是轻度成瘾,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或心理辅导,对手机有效管理;如果是中重度成瘾,家长要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甚至药物干预。观点二:孩子使用手机要从他律走向自律对孩子手机的使用,从强制限定到约定协商,是从他律转变向自律的过程。在孩子完全不懂的时候,可以直接规定;在孩子有了自主意识的时候,最好协商约定,协商约定能够唤起自控感。孩子毕竟要走向自律,如果简单靠强制约束,他的自律很难发展出来。手机管理目的是为孩子成长,不是为了做给父母看,所以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找到合适的方法,家长们要走进孩子心理世界,更有要深远的考量。观点三:手机着迷是“症状”,家长要了解“病因”手机着迷是一个症状,这个症状好比发烧了,不是简单吃退烧药,而是要去了解病因。家长们不能只是简单看管得有效或是无效,而是要看手机满足了孩子内心哪一方面的缺失,当我们把那一方面的缺失给弥补上,孩子就会从对手机的依赖转向现实情感。手机管理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处在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有自我实现的目标和需求,一旦自我实现受阻或是目标不能达成,就会感到挫败,而手机虚拟世界会弥补他的满足感;当孩子自由意志和家长及社会期待不一样时,当他被迫按外界的要求去行动时,孩子也会有强烈的压抑感和失控感。每一个孩子非常个性化,每一个孩子遇到的问题不同,每一个孩子心理满足点不同,我们要走近他们,去聆听他们的想法,将手机作为成长的工具去引导,终极是要引发他,推动他的内驱力——我要学,我想学。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预防手机成瘾,青少年应做到1.合理上网,学会自我控制;2.培养兴趣爱好,从兴趣爱好中不断获得体验感;3.增加现实社交,学习更多人际交往的能力。预防孩子手机成瘾,家长可以这么做1.制定规则,让孩子自主决策,共同制定一个青少年愿意遵守的家庭合约;2.在游戏选择上,引导其转向社交性和解决问题的游戏,可能会降低游戏成瘾的风险;3.做好榜样和监督示范,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健康使用电子设备的示范,主动了解或尝试使用游戏内的家长模式,通过的科学方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4.解决潜在的问题,大部分游戏成瘾或者电子产品成瘾的学生,都合并有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及处理,重新建立合理认知;给家长朋友的三点建议1.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时,家长看到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作为父母,难免感到生气,甚至可能火冒三丈,此时,不妨先积极暂停一会,换个空间冷静一下,等情绪平复了,再与孩子沟通,避免把情绪直接发泄到孩子身上。2.协助孩子做好自我管理由于孩子的自我监管能力发展还不完善,作为家长要协助孩子做好自我管理,与孩子一起协商管理办法,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要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家里设置“手机专区”。定时定量使用。3.关注孩子心理需要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强硬地拿走手机,一定会遭到强烈的反感,增加亲子矛盾。如果孩子使用手机想要满足的是放松、娱乐需求。此时,我们可以陪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让他感到有趣、放松的替代活动,例如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情。老师和家长要结成教育同盟,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1.正向宣传,形成主流价值导向。老师要在班级营造正向的群体氛围,形成主流的价值导向。如利用班会、家长会、单独沟通等形式,向家长、学生传递一种想法:手机是工具,管控手机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2.善用榜样、同伴的力量。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群体的影响作用很大。班主任可以从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入手,培养自律榜样,影响带动其他人;还可以鼓励学生结成“好朋友手机使用同盟”,约定手机使用规则,如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等,互相监督、约束;3.家长多配合常沟通。家长朋友要主动配合学校,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联系,早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当孩子出现手机使用过度的情况时,家长亦可向学校及老师借力,如邀请老师作为手机公约的监督人,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强化正面的行为。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