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点-2023_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点-2023_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概述
属性
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分类: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非本质属性:某事物具有,其它事物也可具有的属性。
概念
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物质外壳。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反映的事物“是什么”
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关系: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涵越多,外延越窄。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外延完全相同 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 包含着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 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外延完全没有重合 A≠B 种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A+B=C 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A+B<C
概念间的外延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含义: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用简明的语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构成: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方法:种差加属概念---最基本、最常用的 ※种差+属概念=定义项
a种差: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b属概念: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例句:文学 是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的反映客观现实 的 艺术
↓ ↓ ↓ ↓
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种差 + 属概念
定义项
下正确定义的要求
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其次,遵循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定义过宽:定义项外延>被定义项外延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是用交换的劳动产品)
定义过窄:定义项外延<被定义项外延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用美元交换也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同语反复: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循环定义: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奇数是偶数加1所得的数,偶数是奇数加1所得的数。
要理解奇数这个概念,还要理解偶数这个概念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是肯定性陈述,但并非不能用否定性陈述,如“哲学不是文学”。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含义: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构成:母项 子项
例句: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作正确划分的要求
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划分不全: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例如: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多出子项: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
例如:常见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主观意愿、犯罪数量
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邮件方式、区域划分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在这个划分中,“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
而“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关系。这就是“越级错误”。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变化发展的,不可能固定不变。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
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②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假判断。
③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来源和检验: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表达: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违反判断基本特征)
②根据语境确定判断的判断的含义。
※陈述句、反问句表判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表判断。
分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一、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判断形成的途径:a实践 b推理---借助已有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
推理
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结构:前提、结论
①推理结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②研究对象: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结构,不研究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
种类
①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一般→个别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个别→一般
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演绎推理得到真实结论的两个条件:a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b推理结构正确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结构:a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b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c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d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类型:依据“质”与“量”的结合 ※全称、单程的量项可以省略,特称不能省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 例句:是一名党员 / 所有的人都认同
B: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 例句: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C: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 例句: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
关系判断
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n≥2
构成:a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
b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c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
例句: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 ↓ ↓ ↓ ↓
量项 第一关系者项 关系项 量项 第二关系项
分类:依据“关系的性质”
A: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偶对称)关系
B: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偶传递)关系
类别 对称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
对称(传递)关系
反对称(传递)关系 不可能
非对称(传递)关系 有可能
6.2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
换质推理/换质法
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推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换质推理遵循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联项“是”改“不是”,“不是”改为“是”。
③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新旧谓项呈矛盾关系
口诀:主项量项不用动,联项谓项反着变 A是B=A不是非B
换位推理 / 换位法
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a周延:一个性质判断中断定了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b不周延:一个性质判断中没有断定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判断种类 主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 不周延 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 不周延 周延
单程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单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主项看量项:全称、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 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换位推理遵循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得周延。
口诀:联项不用变,主谓位置换,量项看周延,全肯转特肯,特否不能换。
所有A都是B→有些A是B=有些B是A
三段论推理
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构成:由三个不同的概念或词项构成,分别叫大项、小项和中项。
a大项(P): 结论中的谓项;包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
b小项(S): 结论中的主项;包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
c中项(M): 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错误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否则,就会犯“双否前提”的错误。
⑤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前提中有一个特称,结论必为特称。
口诀:中项周延词项三,大项小项不扩展,一特得特否的否,双特双否结论难。
5.3复合判断+6.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联言推理
联言判断
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 ※至少两个联言支、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联结项:“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例句: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
联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①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全真才真,一假则假”。
②联言推理的合成式:如果前提断定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③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如果前提断定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结论就能够断定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选言推理
选言判断
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结构:选言判断由选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种类: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也可以都是真的。(至少一真,可以全真)
联结项:“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
例句: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
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①依据: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真即真,全假则假”,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
②有效式(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③无效式(肯定否定式):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错误推理结构】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只能一个是真的,不可能都真。(只能一真,不能同真)
联结项:“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
例句: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①依据: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为假”,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
②肯定否定式: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③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推理
假言判断
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结构: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的前件、后件和联结项组成。
种类: 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A→B、C→B
含义: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
联结项:“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
例句: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①依据: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
②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
③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
※无效式(不正确推理结构) A.否定前件式B.肯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A+C→B
含义: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不……就不……”“没有……就没有……”
例句: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①依据: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②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
③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
※无效式(不正确推理结构) A.肯前肯后式B.否后否前式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A B
含义: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某种情况。是同时
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联结项:“……当且仅当……”
例句:某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2整除
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①依据: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件、后件同真同假)
②肯定前件式: 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
③否定后件式: 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
④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
⑤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
※无效式(不正确推理结构)——违背“同真同假”都是错的
假言判断的真假判断:
①假言判断既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②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例句: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没有地方站了。
7.1归纳推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完全归纳推理
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是必然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不完全归纳推理
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依据: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只考察认识对象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
特点: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
逻辑错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如守株待兔、谚语)
类型: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①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
②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
因果联系
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含义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 象出现的原因 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公式 (1)ABC—a (2)ADE—a (3)AFG—a …… …… A—a (1)ABC—a (2)-BC—- …… …… A—a (1)ABC—a (2)ADE—a (3)AFG—a …… …… (1)-BC—- (2)-DE—- (3)-FG—- …… …… A—a (1)A1BC—a (2)A2DE—a (3)A3FG—a …… …… A—a ABC—abc B—b C—c …… …… A—a
特点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两同一异 除不变求量变 余果求余因
※两同一异---正面场合求“有”同,反面场合“无”同,然后两组情况进行对比求异。
7.2类比推理——由个别到个别、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类比推理的含义
含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客观依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实质/特点: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一类事物。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逻辑错误: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类比、比较、比喻区别与联系
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类比是把两种事物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它是一种推理,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
比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以比较为基础,把一事物比作事物,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联系: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类比推理的方法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仿生学、模型法、仿真法)
从思维的角度说(具体方法):
①结构类比: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
②功能类比: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
③条件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
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保持一致)。如果类比的根据中出现了与推论相排斥的属性,那么,即使相同或相似属性再多,推理也必须放弃。
类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①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②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为了论证和说明某种事实或原理,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另一种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或原理,通过类比来使某种事实或原理得到论证和说明。
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综合运用逻辑推理
实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作用:
①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②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
③只有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