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国学经典与国学故事国学经典与国学故事主讲人:某某某时间:202X.XX目录CONTENTS壹基本介绍贰含义解读叁经典书籍肆国学故事壹基本介绍Chinese Classics and Chinese Stories基本介绍壹"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 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基本介绍壹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基本介绍壹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贰含义解读Chinese Classics and Chinese Stories含义解读贰何谓国学 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 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含义解读贰壹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贰"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叁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叁经典书籍Chinese Classics and Chinese Stories经典书籍叁《千家诗》用以陶冶少儿性情的诗歌读本,旨在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名诗。通过经典古诗的讲读让少儿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无形提高。经典三 《千家诗》 ――诗词熏陶,出口成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言都来自《论语》。本书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少儿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经典四 《论 语》 ――名句选讲,奠定基石经典书籍叁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经典一 《弟子规》 ――精读精解,学以致用“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本经典的选讲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孝敬长辈的故事,让少儿形成孝亲的价值观,改变身心。经典二 《二十四孝故事》 ――故事教学,寓学于乐经典书籍叁《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奥秘,此书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少儿悟性。经典五 《道德经》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少儿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同时增加其知识量,以达到博学多闻的目的。经典的介绍涉及:《大学》、《中庸》、《易经》、《心经》等。其他经典 《大学》、《易经》等 ――简单了解,博学多闻肆国学故事Chinese Classics and Chinese Stories国学故事肆第一则黄香温席汉朝(ch o)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因为孝顺而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就细心地照顾父亲。到了寒冷的冬天,那时候不像现在,没有暖气和空调(tiáo),黄香害怕父亲着凉,就脱了衣服,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wǒ)里,用自己的体温暖热被窝之后,才让父亲躺着睡觉。到了炎(yán)热的夏天,黄香便对着父亲的床用扇子扇风,为的是让枕(zhěn)头和席子更凉快一些,也把吸人血的蚊子扇走,让父母可以更舒服地睡觉。-出自《三字经》国学故事肆启示道理:我们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关心、孝敬、父母,常怀感恩之心,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人物链接]黄香(约68-122),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他才九岁的时候,就知道要孝顺至亲的道理,因此他的声名在京师广流传,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官名)。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黄香非常了解边关事务,在调度军事和政治方面都非常厉害,因此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灾难发生的时候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做了大官,天下闻名。【重点字词】孝顺 照顾 空调 炎热 舒服国学故事肆第二则凿壁偷光汉朝的时候,有孩子叫匡衡(kuang héng)。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愿意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匡衡心里想:白天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上有一道亮光。他一下站起来,走到墙边一看,啊!原来是邻居的灯光从墙缝(fèng)里透过来了,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也多了,他就用书对着透进来的灯光,认真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才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出自《西京杂记》国学故事肆启示道理: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坚持学习的恒心与毅力。[人物链接]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顾"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重点字词】读书 贵重 利用 墙边 墙缝 学问国学故事肆第三则囊萤映雪晋代的时候,有两个孩子叫车胤(yin)和孙康。由于家里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们觉得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很可惜。在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诵一篇文章,忽然看见许多一闪一闪发亮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zhān)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薄薄(báo)的白色口袋,抓了很多萤火虫把它们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miǎnqiāng)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另一个故事是在冬天的一个晚上,孙康半夜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ying)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马上穿好衣服,拿着书去屋外伴随着映出的雪光读书,手脚冻僵(jiāng)了,就起身跑一跑。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这个好机会。由于刻苦努力,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出自《初学记》国学故事肆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更应该有努力学习、不畏艰难的精神。启示道理:车胤(yin)(约333-401),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车胤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晋书》称赞其“车胤忠壮。”他无论在哪里当官,都会任劳任怨,竭尽心力。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示意众大臣联名上疏,要求孝武帝给予自己"假黄城,加殊礼。"而车胤拒绝署名,疏奏至皇帝,孝武帝大怒众臣,“而甚嘉胤。"车胤做事不拘俗套,勇于创新。[人物链接]浪费飞舞伴随寒冷萤火虫【重点字词】国学故事肆第四则 孟母断机孟母正好在织(zhi)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的布给剪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卖不出去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啊 "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经常逃学,以后怎能成才呢 ”孟子恍(huáng)然大悟(wù),从此认真学习,再也不随便逃课了,后来成为了“亚圣"。--出自《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国学故事肆做错了事就要勇于改正错误,然后好好学习,坚持不懈(xiè),这样才能成才。启示道理: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物链接]织布布匹告诉持之以恒【重点字词】国学故事肆第五则 程门立雪北宋的时候,福建省的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喜欢学习,特别喜爱研究不懂的学问。杨时学问非常高,但他一点儿都不骄傲,非常谦虚,对老师和朋友都很尊敬。一天,杨时和朋友去老师程顾(yi)家,向老师问问题,很不巧的是赶上老师正在屋中睡觉。他们俩怕打扰老师休息,于是就静静地在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杨时和朋友却还站在雪中等候。老师程颐一觉醒来,意外发现门外两个学生都变成了雪人!程顾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他们知识,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出自《宋史·道学传二·杨时》国学故事肆启示道理:我们要做一个虚心好学,尊重师长的人,我们做事情要意志坚定,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人物链接]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重点字词】研究 鹅毛大雪 不负众望国学故事肆第六则师道尊严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的老师是当时的著名画家沈周。跟老师学习了一年以后,唐伯虎的画被很多人夸赞(zàn),他开始有点得意,觉得比起老师的画自己的一点儿也不差,他觉得从老师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了。于是,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沈周老师看出他的心思,于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为他送别。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yi)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也打不开。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 ”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唐伯虎揉揉(róu)眼睛,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而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老师这画画得十分逼(bT)真,以至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他羞愧(xiū kui)地对老师说:“请老师原谅我的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目空一切的态度,认真领会老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出自《礼记·学记》启示道理:只有对老师怀有尊敬之心,学生才会仔细聆(ling)听老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而有成。[人物链接]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重点字词】著名 照顾 夸赞 逼真国学故事肆第七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头垒一座“城市”呢。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rào)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chai)了给车让路的道理。”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孔子十分感慨(kǎi)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出自《论语·述而》国学故事肆【重点字词】赶路 城池 倡导 感慨[人物链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启示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要保持谦虚,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现不如人的地方虚心学习国学故事肆第八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an),他很有学问,也很有志向,小时候读书很努力。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xue)勤来看他,见他一个人住的院子里杂草丛生、脏东西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说:“一个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上,应该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难道能只打扫一间屋子吗 ”薛勤当即反问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出自《弟子规》启示道理:《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上的文具要放整齐、整洁。这样才能静下心来读书。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这样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人物链接]陈菩,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重点字词】志向 杂草丛生 招待 无言以对国学故事肆第九则 司马光砸缸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叫司马光。他很聪明,也喜欢动脑筋(jīn)。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得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去玩,突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快救救我啊……”此时,小朋友们才发现,有人掉缸(gāng)里了。大家很慌(huāng)张,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这时,司马光说:“大家不要害怕,我们赶紧想办法,把他救上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慌张。这时聪明的司马光看到假山边上有一块块的石头,突然灵光一闪。他高兴地说,“可以用石头把水缸砸破啊,水出来了不就行了吗 ",于是他捡了一块石头,举起石头就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dǎo),直夸司马光聪明机智。--出自《宋史》国学故事肆启示道理:我们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新方法、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人物链接]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并且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重点字词】脑筋 挣扎 赶紧 灵光一闪演示完毕与感谢欣赏国学经典与国学故事主讲人:某某某时间:202X.X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