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商务星球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商务星球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七年级上册共五章: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图;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居民。本节课在第一节海陆分布静态描述的基础上展开对海陆分布的动态描述第二节海陆变迁。为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印尼成为火山国的原因、南极地区煤的形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八年级上册自然环境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以及高中:内力作用和地质灾害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单纯好奇乐学、表现欲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熟知了地球的海陆分布。已有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有火山地震、有有关地震前兆和预防的初步知识,进行过防震演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步具有看图、用图的基本技能和合作习惯。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注意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及教才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1.能够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2.能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3.通过读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5.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防震减灾和自救意识,培养科学兴趣。重点是:1.通过读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难点是: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四、教学模式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指导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初中地理四标教学模式:树标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达标自主探究基础过关、合作交流突破难点、分享点拨归纳收获;验标当堂达标巩固提高;补标及时补救避免落后。教法学法教法:巡回指导法、讲解法、启发诱导法、实验法、板图法学法: 实验探究法、自主读图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六、教学过程:(一)树标1.情境导入展示下列资料:前一段时间我们研学参观的齐河县远古化石博物馆,进门展厅展示了喜马拉雅上鱼龙化石。展柜中展示的是鱼龙化石,鱼龙生活在三叠纪时期,是世界性分布的鱼类化石。在1964年,中国登山队挑战珠穆朗玛峰的时候,登山队员在西藏定日县海拔4800米的苏热山南坡上意外地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竟然也能发现远古生命的化石,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重视。在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设计意图:既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2.树标(展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明确目标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二)达标展示自学提示一阅读课本P49页,独立思考完成: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当中,你能举出例子吗?2.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3.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了什么?4.荷兰填海造陆说明了什么?5.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交流分享归纳收获设计意图:形成直观结论,巩固强化记忆效果展示自主探究二阅读P51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思考: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哪个洋的两岸轮廓相似?2.魏格纳提出假说的“证据”有哪些?为什么能证明?3.观看《冰河世纪》中的“大陆漂移视频”明确大陆漂移的过程,说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有哪些?大西洋和太平洋各自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4.从魏格纳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5.煤的形成需要有大片的森林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才能形成。南极洲冰天雪地怎么会有丰富的煤矿呢?试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一下。展示投影分享学习成果:设计意图: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增加科学兴趣。加深对大陆漂移说的理解。展示自主探究三仔细阅读课本52页,结合《世界板块分布图》 ,完成问题。:1.大陆为什么漂移?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几乎全部在大洋底部的板块是?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3.板块运动有什么特点?4.板块的运动形式有哪两种?各自形成什么地理现象?5.世界两大山系分别是?分别有哪些山脉组成?各自的成因主要是?6.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7.看图总结: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有何关系?8.实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青海玉树地震、四川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智利地震的原因?1.地震之前都有哪些预兆?2.地震后如何避震?避震演习,加深印象。展示投影分享学习成果:教师板绘主要板块轮廓及主要山脉图巩固检查。学生试绘试填。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既加强了识图用图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重点知识点掌握。合作学习 实验探究1.四人小组两两合作用书本演示板块挤压现象,谈谈感受。2.四人小组两两合作用一张纸演示板块张裂现象,谈谈感受。设计意图:板块挤压和张裂产生的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加深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到世界主要的山脉分析其成因: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展示图片:解释板块如何通过挤压形成岛弧链、海沟设计意图:根据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块挤压如何形成岛弧链和海沟学生讨论实验仍难掌握,因此需要教师经行形象化的点拨,实现难点的突破。交流分享应用提高1.喜马拉雅上是怎么形成的?2.红海有什么变化趋势?原因是什么?3.地中海有什么变化趋势?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分享收获。设计意图: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体认知。(三)验标:当堂测试 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证据的是 ( )①非洲和南美洲有相同的古老地层 ②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能漂洋过海的海牛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板块构造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B.魏格纳认为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C.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和现在的相同D.魏格纳认为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是大陆漂移的证据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带C.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不可能发生地震D.板块都是静止不动的5.2013年4月,我国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7.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哪两大板块的附近(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6.我国台湾岛多地震,原因是位于( )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看下面的图,完成7~8题。7.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解释正确的是( )A.由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B.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C.由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由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壳最活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9.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全部正确的一组有( )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 ②地中海将会消失 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 ④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A.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家中(楼房),要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 ②在教室,应迅速跑出教学楼,如不能迅速跑出,就躲在课桌下、抓紧桌脚,用书包护住头部,待主震过后,迅速跑出教学楼。 ③在操场或室外,马上回到教室去。 ④在野外,要赶紧往山上跑。 ⑤在行驶的汽车内,不要停车,也不要下车。A.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 D.②④⑤二、综合题1.看下面的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A 板块, B 板块, C 板块,D 板块, E 板块, F 板块。(2)一般来说,板块________地壳比较活跃。(3)图中①处是火山、 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②处有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此山脉处于板块的 (内部还是边缘)。(选作)2.根据下面的六大板块与火山、地震带、高大山脉分布示意图,提出一个地理方面的问题。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巩固提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补救;设置选做题发挥优秀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中考链接1.(2016德州)2016年1月16日凌晨日本九州熊本地区发生7. 3级地震,阿苏火山当日喷发。简述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2017德州)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5月25日22时27分在菲律宾北部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60km.关于此次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内部 B.地震发生在欧亚板块内部C.地震发生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地震发生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2020德州)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其位于(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处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碰撞挤压处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处D.太平洋扳块、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设计意图:结合中考题做到有的放矢。(四)补标 及时补救 避免落后当堂批阅,教师批阅小组长的,组长批阅组员的;举手反馈掌握情况。组长给没有掌握的组员讲解、补救,力求人人过关,避免落后。设计意图:及时补救,提高达成度,力争做到人人过关,堂堂清理,避免落后。七、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条理清晰地展现本节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体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