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练习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练习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2. 知道乳浊液及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认识乳化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叫溶液。
(2)组成:溶液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_。常见的溶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溶质的状态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同时,常常伴随着_______的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的变化;①放热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吸热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拓展】
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下线
2021年1月27日,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这是我国氢能源在铁路机车领域产业化应用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氢能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中国铁路机车装备驶入全球氢能技术高地。
这种不需要通过燃烧即获得能量的方式,安全可靠,不仅运行噪声小、成本低、维护便捷,且排出物只有水,完全实现了碳和污染物的零排放。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对氢燃料的合理利用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科技高地。目前,氢燃料在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在航天、汽车、城市有轨电车等领域的应用。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______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______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______,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______。
a.为了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应该测定哪些温度?
b.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物质溶于水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c.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 回答下列问题。
(1)乳浊液:植物油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溶解在水中,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体系特点:______、不均一;属于______分散在水中形成的______。
(2)乳化:在水和植物油的混合体系中加入______,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______,从而使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为______。
a.如何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b.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c.用食醋可除去暖壶上的水垢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反应,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利用的是______;长期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的白色物质用水冲洗,利用的是______原理。
【合作探究】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探究】探究NaCl、NH4NO3、NaOH溶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1.取3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入下表中。
2.将两药匙等量的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记入下表中。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废液缸中。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小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 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 现象,如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 现象,如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则温度________,如 。
【即学即用】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固体分别加入试管中,若U型管液面无明显变化,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则固体是 。
【练一练】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
A. 氢氧化钠 B. 食盐 C. 蔗糖 D. 硝酸铵
二、乳化现象
【实验探究】乳化现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思考:
1.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2.实验(2)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3.洗涤剂除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
1.乳浊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油水混合物、牛奶、豆浆是溶液吗?
2.泥水是乳浊液吗?
小结: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项目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物质 溶解性
状态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现象
久置现象
相同点
3.生活中还有哪些乳化现象?
4.修汽车的工人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小结:去污原理
【练一练】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 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B.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 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D. 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测评反馈】
1.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C.用闻气味方法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氢气
2. 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原理,解决实验问题,是化学独特的学科思想。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验证NaOH溶解放热 D.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推理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则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在同一化合物中,若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洗涤剂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也利用了乳化作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和酒精去油污的原理相同 B.石油是纯净物,也是有机物
C.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 D.铁器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5.化学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下列现象的主要原理不属于乳化作用的是( )
A.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B.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污垢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6.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V.【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出现固体剩余后,再继续加固体,固体也不在继续溶解),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2. 知道乳浊液及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认识乳化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叫溶液。
(2)组成:溶液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_。常见的溶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溶质的状态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同时,常常伴随着_______的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的变化;①放热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吸热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分散、均一、稳定、混合物;(2)溶质、溶剂、溶剂、溶质、水、酒精、汽油、固体、液体、气体;(3)均一性、稳定性; 4.能量、热量、CaO+H2 O=Ca(OH)2、C+CO22CO。
【资料拓展】
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下线
2021年1月27日,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这是我国氢能源在铁路机车领域产业化应用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氢能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中国铁路机车装备驶入全球氢能技术高地。
这种不需要通过燃烧即获得能量的方式,安全可靠,不仅运行噪声小、成本低、维护便捷,且排出物只有水,完全实现了碳和污染物的零排放。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对氢燃料的合理利用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科技高地。目前,氢燃料在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在航天、汽车、城市有轨电车等领域的应用。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______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______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______,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______。
a.为了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应该测定哪些温度?
b.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物质溶于水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c.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 回答下列问题。
(1)乳浊液:植物油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溶解在水中,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体系特点:______、不均一;属于______分散在水中形成的______。
(2)乳化:在水和植物油的混合体系中加入______,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______,从而使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为______。
a.如何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b.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c.用食醋可除去暖壶上的水垢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反应,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利用的是______;长期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的白色物质用水冲洗,利用的是______原理。
【答案】1.①. 温度 ②. 能量 ③. 硝酸铵 ④. 氢氧化钠;2.(1)①. 不能 ②. 不稳定 ③. 混合物 ④. 乳浊液(2)①. 乳化剂 ②. 小油滴 ③. 乳化 ④. 化学 ⑤. 乳化 ⑥. 溶解
【合作探究】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探究】探究NaCl、NH4NO3、NaOH溶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1.取3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入下表中。
2.将两药匙等量的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记入下表中。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废液缸中。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小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 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 现象,如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 现象,如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则温度________,如 。
【即学即用】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固体分别加入试管中,若U型管液面无明显变化,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则固体是 。
【答案】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溶解时 温度不变 溶解时 温度降低 溶解时 温度升高
小结:热量,吸热,硝酸铵,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无明显变化,蔗糖、氯化钠。
【即学即用】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练一练】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
A. 氢氧化钠 B. 食盐 C. 蔗糖 D. 硝酸铵
【答案】 A
二、乳化现象
【实验探究】乳化现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思考:
1.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2.实验(2)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3.洗涤剂除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
1.乳浊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油水混合物、牛奶、豆浆是溶液吗?
2.泥水是乳浊液吗?
小结: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项目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物质 溶解性
状态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现象
久置现象
相同点
3.生活中还有哪些乳化现象?
4.修汽车的工人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答案】
试管内加人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液体分层 形成乳状浑浊液体 液体分层 试管不干净
水、植物油、洗涤剂 液体分层 形成乳状浑浊液体 液体不分层 试管较干净
思考:1.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2.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3.乳化作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双亲性(亲水性跟亲油性),一端跟油污结合,一端与水结合,从而达到洗去油污的效果)。
小结:1.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交流讨论】1. 液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2. 固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
项目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物质 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状态 固、液、气 液 固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现象 透明、均一 浑浊、不均一 浑浊、不均一
久置现象 不变(稳定) 上下分层 沉降
相同点 都是混合物
3. 肥皂、洗衣粉、洗头膏、洗面奶等。4.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小结:去污原理
【练一练】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 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B.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 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D. 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答案】D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测评反馈】
1.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C.用闻气味方法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氢气
【答案】C
【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导致溶液温度降低,而氢氧化钠溶于水后会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用水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B、软水遇肥皂水泡沫多,硬水遇肥皂水泡沫少,所以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可行;C、空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所以用闻气味方法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不可行;D、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氢气遇燃着的木条,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鉴别方法可行。综上所述:选择C。
2. 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原理,解决实验问题,是化学独特的学科思想。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验证NaOH溶解放热 D.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A
【详解】A、如图所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U型管左高右低,但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出现U型管左高右低的现象,故无法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如图所示,红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产生气压差,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水倒流入集气瓶,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刻度处从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C、如图所示,向氢氧化钠固体加水,由于溶解时放出热量是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出现U型管左低右高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D、浓氨水并未与滴有酚酞的水混合,但是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氨水中氨分子运动到了右侧烧杯中,故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3.推理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则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在同一化合物中,若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洗涤剂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也利用了乳化作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详解】A、质子、原子核都是带正电的粒子,但不是阳离子。A错。B、在同一化合物中,若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也不一定显负价,在中,非金属元素硫显正六价。B错。C、洗涤剂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则利用了汽油溶解油污作用。C错。D、化学变化由新物质生成,即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D。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和酒精去油污的原理相同 B.石油是纯净物,也是有机物
C.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 D.铁器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答案】D
【详解】A、洗洁精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作用,而究竟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二者原理不同,故选项错误;B、石油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即催化剂既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也能减慢反应的速率;故选项错误;D、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才会生锈,故铁器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故选项正确;故选:D。
5.化学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下列现象的主要原理不属于乳化作用的是( )
A.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B.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污垢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答案】D
【详解】A、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乳化作用;A 不符合题意。B、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乳化作用;B不符合题意。C、用洗洁精洗去油污,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乳化作用;C不符合题意。D、油污能溶解于汽油中,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溶解作用而不是乳化作用,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D。
6.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V.【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出现固体剩余后,再继续加固体,固体也不在继续溶解),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答案】 降低 低于 ② < 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溶液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物质b不再溶解放出热量
【详解】{实验结论}
图1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物质a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则形成的溶液的温度降低,故填降低。
{拓展实验}
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故填低于;
①加入CaO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选项错误;
②加入NH4NO3后,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瓶中的气体受冷收缩,瓶中的压强减小,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上升,右边的液面下降,即左边液面高于右边的液面,选项正确;
③浓H2SO4溶于水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选项错误,故填②。
{反思交流}
(1)物质溶于水后,如果Q吸(2)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说明物质b溶于水放出热量,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溶液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物质b不再溶解放出热量,故填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溶液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物质b不再溶解放出热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