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课题序号 第 22-23课时 授课班级 财2211、2212班
授课课时 共 2 课时 授课形式 讲 授
授课章节 名 称 第8课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了解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2)理解现象与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3)理解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真理和谬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运用该方法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类社会现象,识别真象与假象,在生活工作中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事迹,领悟追求真理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增强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认识能力; 2、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现象表现本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3、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
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视频资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课外作业 1、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2、为什么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3、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社会生活中如何识别真象与假象? 5、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本质? 6、追求真理对人类社会和我们个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8课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2)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现象 本质 (3)现象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 (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明辨是非,追求真理 1、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 (1)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3)学会理性分析、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 (1)真理与谬误 (2)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3)真理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照亮人生发展道路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复习提问 引 入 新 授 1、什么是人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前面学习了第7课《实践出真知》,明白了一切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如何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第8课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阅读与思考】教材P67 张永忠是重庆市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维修高级技师。他将“望闻听切”的独门绝技应用于发电机维修,被称为汽修行业的“老中医”。“望”就是查看发动机外观及其内部结构,“闻”是闻汽车尾气味,“听”是听发动机运转的声响,“切”是找到原因,再加以综合分析,制订合理的维修方案。这套张永忠自创的发动机排障法大幅提升了行业发动机调休水平和效率,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 思考:张永忠为什么能够准确找出机器故障部位? 结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观看视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分析 (1)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为什么水会往低处流?为什么四季更替?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木头会浮在水上而石头会沉到水里?为什么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世界丰富多彩,事物各不相同。 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2)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相关链接】教材P68,找出有哪些现象和本质? 说一说:我们对自己学校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又如,在商品市场中,我们看到 (现象) (本质) 思考:为什么看到了现象却看不到本质? 分析: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等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现象,可以直接感知到; 而万有引力等本质则是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易变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不等于本质,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必须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 现象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 举例分析:为什么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阅读与思考】教材P67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物体下落快慢由物体质量决定,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但伽利略在“自由落体实验”中发现,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在一定条件下会同时落地,物体下落速度不只是和物体质量有关。 思考:伽利略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以科学的方式推翻了过往的错误认知,得出了新的结论。这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透过现象分析思考,必要时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勇于实践,来探索事物的本质。 结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A、要有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B、综合现象,不道听途说。C、不看局部,不看个别。D、不轻率下结论。 【相关链接】教材P69,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完成人工统计无法搜集、整理的海量数据,可以在占有巨量数据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综合、准确地分析事物发生发展的规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课堂练习 律。通过大数据分析,人们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背后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2021年12月15日,位于贵州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正式业务化运行,面向全国提供数算一体平台化服务。这标志着我国气象部门向着业务与研发高度集约的“云+端”新业态迈出关键性一步,全国气象数据将“海纳百川”,更好地实现“天有不测风云”。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下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本质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B.本质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或仪器观测得到的 C.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D.事物的本质隐藏在里面,不需要探究 二、明辨是非,追求真理 【阅读与思考】教材P70海市蜃楼 自古以来,海市蜃楼就为人们所关注。我国古代把它看成仙境,秦始皇就曾派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寻求灵丹妙药。现代科学证明,海市蜃楼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发生显著的折射或全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 思考:人们对海市蜃楼现象的认识说明了什么? 分析: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或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其本质是一种光学现象。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海市蜃楼是一种假象,面对海市蜃楼的人看似眼前有实物,而实物本身在其他处。海市蜃楼正是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生动体现。大千世界,各种现象复杂多变,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结论:学会识别真象和假象 举例应用:社会中的真假难辨 医生给病人看病,必须识别病情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对症下药;公安人员侦破案件,必须识别案件现场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消费者购买商品,必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应聘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必须识别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带有诈骗性质的现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 (1)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经常存在着真假混淆的情况,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我们需要辨别事物的真象和假象,不要被假象迷惑双眼。 有些事并不像你看上去的那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知人知面不知心” 现象相同本质不同(如华佗看病); 现象不同本质相同(如热力学定律)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现象表现本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表现本质的,也有间接表现本质的,还有十分隐蔽地表现本质的;既有从正面表现本质的,也有从反面表现本质的。 真象是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假象是以反面的、歪曲的形式表现本质。 (3) 学会理性分析、明辨是非 【相关链接】教材P69,“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我们需要学会理性分析、判断,识别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课堂练习 真象与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区分善恶;从而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扬善抑恶。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 【阅读与思考】教材P71,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920年年初,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陈望道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翻译好这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陈望道夜以继日地钻研,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贴切、精准、生动。一天,陈望道的母亲特意包了粽子,并叮嘱他吃粽子时记得蘸红糖水。过了一会儿,母亲在门外问:"粽子吃了吗?"他答道:"吃了吃了,甜极了。"母亲进门一看,只见他正埋头写书,嘴上全是墨汁。原来,陈望道过于聚精会神,竟错把墨汁当作红糖水,吃完也浑然不觉。经过两个多月的呕心沥血,《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终于完成。这就是有名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思考:为什么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 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谬误是背离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都是认识。但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2) 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作斗争。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 【相关链接】教材P72 李大钊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庄严信条。夏明翰在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言壮语。方志敏身陷囹圄仍然坚守“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忠贞誓言。 (3)真理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照亮人生发展道路 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着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认识,引领和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理指引我们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要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名言启示】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 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D )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解析】③④:《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③④符合题意。 ①:本题强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没有涉及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排除①。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不能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排除②。 在第八课里,我们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另外,我们还学会了要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1、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2、为什么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3、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社会生活中如何识别真象与假象? 5、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本质? 6、追求真理对人类社会和我们个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