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研究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它作为重点加以阐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社会产生过五种生产关系:原始公有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地,人类社会也呈现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教学提示:以“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为议题,探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可绘制展板,标识各种社会形态,比较它们的差异。可采用图说等方式,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可列举实例,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证实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以“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为议题,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可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可评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明确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三、学情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已经涉及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概念比较容易,学习难度不大。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认识一是偏考试知识识记,需要深入思考与自主探究;二是偏浅层,而高中政治侧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历史真实事例,优化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有层次的思维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能简单描述历史、分析背后原因,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从浅层上升到深层,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政治认同
本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现了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揭示发展进程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奴役与血腥,其固有的矛盾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认知上,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涵育政治认同素养。
2.科学精神
通过对“社会形态演变”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透过现象看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角度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历史必然趋势。
(二)学科能力目标
(1)根据历史描述、对比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认识每一次社会的演进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证实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提高在探究中参与课堂、体验历史、构建知识等能力和素养。
(2)能从具体史实中,解释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演进的基本矛盾,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升科学精神和学科素养。
(3)能从资本主义形成、发展中深入探究其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达成社会主义制度必胜的政治认同,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达到政治认同,提升学科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四种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关系是一种原始的平等。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完全不平等。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表现为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兴起。生产关系表现为: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依附于地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比较自主地劳动,地主通过收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生产力巨大飞跃,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2.教学难点:不同社会形态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3.教学难点: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本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发展形态及其规律、总趋势的宏观把握和本质探讨,教学内容立意宏大,比较抽象。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活动设计等,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2.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教学中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是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不能自发地形成而只能从外部灌输给人们的。但是,灌输是基础,实际教学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而不是以填鸭、硬灌的方法进行,才能让学生接受。
3.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当今时代,如何解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需要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在本框题的讲授中,应该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讲出来,让学生有真实的体认。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课堂导入
教师:当今世界上依然存在着很多原始部落,其中一些已经开始走出封闭环境,与外界往来,如埃塞俄比亚孔索部落、肯尼亚马赛部落等旅游地点。这些原始部落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原始社会”?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简单阐述、分析问题。
教师点评:同学们说了很多,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经验、所学的知识进行各种判断。分析一个社会,要看它的结构。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最本质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看看这样的说法: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①。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将经济结构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提炼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那么,什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中最直观的原始部落切入,一是拉近现实与理论的距离,吸引学生注意,有疑可议,有思可辨;二是以一个直观问题,切入本课的基本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此矛盾是开篇,也是贯穿这一课2课时的核心概念。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
教师: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们有这样的定义: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如图1所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各有三要素: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图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要素
知晓了定义,大家能不能实际运用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曾在他的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有个叫皮尔的人,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这位皮尔先生从英国购置了5万英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到澳大利亚去,并且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①
马克思因此有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输出到斯旺河去。”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学生:选B。因为这里是讲的是老板和工人,是生产关系。
教师:回答正确。刚才同学说到了很重要的一点,老板与工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环节二: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那么在原始社会,它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来猜一猜:
材料二 (1)一个典型的部落成员,每年的工作时间比现代人要()。
A.多 B.少
(2)工作对他来说是件很()的事。
A.艰难 B.愉悦
学生1:(1)B(2)A。
学生2:(1)B (2)B。
学生3:(1)应该是A?
教师:大家答案很多啊,对不对呢?有没有其他答案?理由是什么?
学生4:(1)B (2)B。因为我看了课前材料: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35页。
材料三 部落社会的一个月(原标题:部落社会的低生产率)
一位西方观察家记录了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贝恩巴部落成员在1933年9月间的工作情形。无可否认,这里记录的是一年中的农闲时节,人们可以比平常多喝一些啤酒。不过,记录中的以下精选片段表明,贝恩巴部落成员无须应付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日常苦差事”。
1933年9月1日,准备好了两葫芦啤酒,其中一葫芦给老头们喝,另一葫芦给小伙子们喝。有人生了一个小孩。其他村庄的妇女赶过来祝贺,并在村子里待了两三天。这期间妇女们种菜的活推后了。
9月2日,老头们出去清理灌木。小伙子们待在家里喝剩下的、有点发酸的啤酒。邻村有更多的妇女赶来看新生的小孩。很少有妇女出门去侍弄菜地。
9月3日,小伙子们和妇女们去邻村参加由来访的传教团医生主持的宗教活动。没人去种菜。
9月6日,老头们和小伙子们清晨6:30开始工作,一直干到下午2点。晚上老头们和小伙子们各喝一葫芦啤酒。妇女们像往常一样在菜园里干活。
9月7日,观察家所在的狩猎组杀死了一头雄鹿。小伙子们负责将鹿肉取回来。妇女们磨多余的面粉,就着鹿肉一起吃。还准备好了两葫芦啤酒,人们从下午2点开始喝酒。到4点钟的时候,小伙子们开始醉醺醺地在村子里摇来晃去,四处滋事,最终争吵起来。晚上跳舞。老婆婆们也兴高采烈,而她们的女儿则指责她们在村子广场上跳粗俗的舞蹈。没有足够的啤酒给较年轻的女人们喝,她们仍保持清醒,并对其他人的行为表示不满。除了老头们以外,没人干菜园里的活。
9月8日,上午8:00,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去菜园干活。中午12:00,人们回到家里。小伙子们坐在隐蔽处,喝了2小时的剩啤酒,用苏格兰传教士教的全音阶唱法唱赞美诗。小姑娘们出去进行小规模的给鱼下毒的活动,但什么也没抓到。
9月15日,3个男人在河边开垦旱季菜地。小男孩们在学诱捕鸟类。年轻的女人们都去了首都,还没回来。没人得到开胃小菜。没人做像样的饭。
9月17日,天很热。小伙子们整天坐在隐蔽处,互相为对方梳头、刮脸,互相捉虱子。得不到开胃小菜。女人们太累了,不愿意做饭。
9月19日,9个男人出去清理灌木丛。1个女人在锄地。3个女人在堆柴火。年轻的女人们出去给鱼下毒,抓到了一条鱼(约2磅重)。
9月22日,3个男人出去清理灌木丛。1个男人锄地。4个小伙子和他们妻子中的3个人去钓鱼。3个人在堆柴火。
9月24日,全村分享4葫芦啤酒。除了男人们外,女人们也可以喝个够。喝啤酒的活动时断时续地进行了两天。
9月25日,两个老头只能去砍树。小伙子们不敢爬树,因为“啤酒在眼前晃荡”,他们坐在隐蔽处编篮子。只有一个女人在侍弄菜地。小男孩们在诱捕鸟。剩余的啤酒被喝个精光。
9月30日,更多的啤酒。4个男人出去清理灌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39页
课前材料描述的部落的人都很悠闲,他们的工作时间比现代社会的少。
教师:这位同学太棒了!他很好地参考了课前材料,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课前材料中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对原始社会的猜测不太一样呢,我们往往对未知的场景或者知识进行直觉的判断,但这种直觉判断需要真实的验证。接下来,就请大家变身人类学家,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材料四 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明显特征。······所有的农田、牧场和其他自然资源皆为村社所有,而村社则是由各家庭自动组成的。所以在部落社会,没有土地拥有者,也没有无地的耕种者·······
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部落社会,还是今天的部落社会,其生产力都有着内在的阻碍性因素。······像现代社会这种一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的情况显然是不存在的。一个典型的部落成员,每年的工作时间比现代人要少,而且工作对他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以社会一员的资格,以丈夫、父亲、兄弟或村社成员的身份进行劳动或从事生产活动。······一个人帮助他的兄弟干农活,不是为了对方也许会给他一篮甘薯,而是出于亲属关系。这种部落社会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但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一个生产率低的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37页
学生活动:指出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并互相补充。
教师点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些描述,我们将其转为更为专业的术语。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这里明确说到了“新石器时代”,因而劳动工具是石器,文中有结论“它也是一个生产率低的社会”,所以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关系三要素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文中“自然资源皆为村社所有”“在部落社会,没有土地拥有者,也没有无地的耕种者”“这种部落社会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已经指出,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人与人之间是原始的平等,产品分配上有出于血缘关系而进行的分配,所以分配上也是人人都有的原始的平均。
我们要注意课本中也是这样的表述: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关系是一种原始的平等。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情境的探究,培养学生假设、分析、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学科技能。
2.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解体
教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请大家仔细观察下列两张原始社会模拟图(图2、图3),分别比较画面中的人物与周围环境的不同,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食物的获得方式、人的居住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给出自己的答案。3-5名学生回答。重复的不用再提出。
教师点拨:(要注意是二者对比。另外,每个学生说完以后,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专业点拨与回应。)每位同学都说得很对,都是细致的观察者。
有的同学注意到了人的劳动形态不同:图2是采摘,图3中有种植,有动物,有瓦罐,也
就是说出现了劳动工具,意味着生产力发展。采摘植物到种植植物,说明驯化了植物,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有类似狗和羊、牛一类的动物,说明驯化了动物,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
有的同学注意到了场景的变化:图2中植被与河流原始,图3有房屋有炊烟,这意味着定居。定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群聚集,可能产生了部落。
有的同学注意到了男女:图1中只有单一的男性,图2中明显出现了男女、小孩,说明已经有了男女分工,也说明了男女地位不一样。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大家知道有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其背后就是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态。
此外,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是河流。为什么画面中人们都在河流附近活动?因为河流附近的环境有利于人的生存,带来人的繁衍。人们在河流附近长期定居后会形成什么?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发源地都在河流附近,如两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这也意味着,在生存、温饱基础之上,慢慢地,文化就产生了。
回归课本,课本中有两个很形象的词:“食物采集者”“食物生产者”,请同学们找到它们。其实“食物采集者”就对应我们熟悉的“旧石器时代”,“食物生产者”就对应“新石器时代”。
【设计意图】以直观图片进行历史推测,使无法掌握更多真实资料的学生有话可说,且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讲解由浅入深,促使学生由浅层思维到深层思维;调动学生的真知,实现从概念记忆到概念认知,真实完成深度学习。
教师:那么,这种变化给人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变化?短期人口增加,于是氏族发展成部落,部落规模扩大,发展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到一定规模,势必也要继续扩张。扩张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战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发展的逻辑假设)
教师:战争之后呢?人跟人,或者说一部分人群与另一部分人群之间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发现。
材料五 科学家的研究:DNA揭示社会结构
德国南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4750至3300年前(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有大量墓葬与遗骨。通过分析遗骨中的DNA残片,复原了超过100位人类成员的身份,并且分析出了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这就为我们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状态提供了可能。
“如果先辈墓葬的陪葬品很丰富,那么他们的后代往往也会拥有丰富的陪葬品。哪怕后代在很年幼的时候就死去了,他们身边的陪葬品仍然很丰富。这说明在那个时代,财富和社会地位显然已经具备了可继承性,可以从父母传递给子女。科学家们甚至发现,有些富贵家族的传承持续了四五代之久,说明当时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了。”
“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DNA分析显示他们和核心家族成员毫无亲戚关系。显然,这些人应该是远道而来的 ,甚至是 。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已经相当复杂,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会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
-米特尼克·艾丽莎等:《青铜时代的欧洲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载《科学》,2019年第366卷,转引自:https://bbs.pinggu.org/thread-7410133-1-1.html,2019-11-06
教师: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中,发现当时人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已经具备了可继承性”,这个“可继承性”说明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生产力发展。
教师:这个回答很抽象,具体一些,“可继承性”怎么就体现了发展?
学生:可继承性就说明生产得多了,可以传给下一代,说明物质富裕了,所以说生产力发展了。
教师:说得对。那生产关系呢?也要具体一些。
学生:可继承性就说明财富只传给自己家,不再是公有的了,也就是私有制出现了。
教师:私有制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格局,也同时意味着原始社会开始解体。让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材料,猜一猜:“说明当时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了”空格处是什么词?
学生:阶级。
教师:非常接近。这里用的是:“阶层”,社会慢慢分化,最终会对立成两大阵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阶级?
学生:奴隶主和奴隶。
教师:对的,所以接下来的空格处,是这样一段话:“显然,这些人应该是远道而来的仆役,甚至是奴隶”,也就是说,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分化,原始社会已经开始解体了。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与思考中,由知道上升为理解,并最终懂得运用;二是运用人类学和生物学的材料,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和既有知识储备;三是通过具体学科的研究,来佐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性在学生认知中的真实发生,也是理论自信的生长点。
环节三: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教师:古时有一个人,在街坊邻居中间很有威望,各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出主意。他要求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要把自家的粮食、布匹送到他家,让他来统筹使用。可能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如果这个人是治水的禹呢?
学生:······
教师:一定社会的运转有其公共需要。古籍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少,大家想一想,防风氏仅仅因为迟到就被杀了?
学生:······
教师:究竟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②大家看看,这是同一件事的表述,这里揭示了杀人的起因,是什么?
学生:贡赋。
教师:贡赋就是现在的税,这就是税的由来。禹在江南因为贡赋的事情汇集诸侯,而防凤氏仅仅因为迟到就被杀了,这里已经体现了禹作为首领,有比较强大的权力。我们也可以预计,为了维持这种权力,也势必会产生军队、监狱、警察等暴力公共权力机关。这样,原始的平等被打破,产生了不同的阶级。难怪马恩曾这样定义:“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我们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历史,也是遵循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设计意图】一是用历史叙事的方式来讲述阶级、国家的产生,使得结论的得出自然生成、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二是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概念暗含其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理解、运用。三是通过设疑、解疑以及求证,层层推进,让学生不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之感,将课程引入精彩。
2.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师:我们说,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人类的进程进入奴隶社会,其生产力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学过历史的你,能不能举一些至今存在的遗迹来证明其生产的发展?
学生1:中国后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
教师:这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那其他文明呢?比如,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
学生2:埃及金字塔,就是不知道以前的人怎么做出来的。肯定也是用了比较厉害的工具。
教师:嗯,这个确实也是科学家一直探讨的未解之谜。还想起来什么?
学生3:两河流域有《汉谟拉比法典》,有楔形文字,人们用金属工具在石体上刻字。
教师总结:对。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走来,奴隶社会在工具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科学家定义: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金属工具的运用,也正是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教师: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又有何特点呢?
材料六《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①(战国)左丘明撰:《国语·鲁语下·孔丘论大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41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夏本纪》,长沙:岳麓书社,2017年,第38页。
第二O三条 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第二O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第二一八条 倘医生以青铜刀为自由民施行严重的手术,而致此自由民于死,或以青铜刀割自由民之眼疮,而损毁自由民之眼,则彼应断指。
第二一九条 倘医生以青铜刀为穆什钦努之奴隶施行严重的手术,而致之于死,则彼应以奴还奴。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得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师点拨:第二O三条与第二O五条相比,自由民打自由民要赔钱,奴隶打自由民要割耳朵。第二一八条与第二一九条相比,医生治病造成自由人死亡就要断指,造成奴隶死亡就只要“以奴还奴”。自由民与奴隶地位严重不等,奴隶根本就不是同等的人,仅仅就是一个自由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奴隶主的“所有物”。这里的生产关系就是:奴隶主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甚至连奴隶都归奴隶主所有。自然,奴隶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特点是其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完全不平等。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自己调用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进行表达,展示其调用知识的能力;二是直接采用法典文字,增加历史真实感;三是强化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概念。其次,就是这一概念分别在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具体表现。在原始社会形态中,我们探讨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揭示了原始社会的解体是历史必然。在奴隶社会形态中,我们讨论了两个内容,一是阶级与国家的产生,二是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具体内容请大家下课后再进一步落实,另外也请大家课后思考两个问题:
(1)有人说,奴隶制带来了罗马的辉煌,也加速了罗马的衰败。为什么?
(2)18-19世纪,美洲大量的黑奴从事种植园生产。既然有奴隶存在,其生产方式是否就是奴隶社会性质?
我们下节课再见。
【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知识的理解识记;布置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课堂导入
教师:聚焦人类社会,从现象到本质看清社会变迁背后的实质。上节课我们谈到了马克思阐述的两个基本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带着这两个概念分析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各自的特征。讲到奴隶社会,有历史学家认为,奴隶制带来了罗马的辉煌,也加速了罗马的衰败。有没有同学能说一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罗马帝国巅峰时期,奴隶制盛行全帝国,但不可避免走向没落。主要原因有:
一是奴隶的反抗和帝国对外的扩张,消耗了帝国的财力、物力。
二是由于战争日渐减少,俘虏也跟着减少,因此奴隶制难以为继。
三是长期维持冗杂的奴隶制的官员机构,财政不堪重负。
大家可以想见,其实到了奴隶制的后期,维系旧有制度对于帝国而言,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这个在众多奴隶劳力上构建起来的帝国,也终于因这些问题越来越难以前行,乃至在日耳曼等北方蛮族的侵扰下,帝国受困于内忧外患,最终分崩离析。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由“奴隶”这一话题引出第二课时,同时“奴隶”也是这一课时叙事的故事主线,引出话题。温故知新,巩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知识点。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封建社会
教师:说到封建社会,我们来看一道历史选择题,你们的判断是?
材料一 这幅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图1(春秋)青铜酒器牛尊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学生:选B。因为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出现铁制农具。“牛鼻穿有环”,这说明了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教师:好,你提到了两个关键词-“春秋时期”“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力的代表-生产工具,如果继续发展,生产力会有什么变化?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场景呢?
学生:铁制工具进一步运用,生产力发展。
教师:我们看这一幅图。这是魏晋时期的一幅砖画。对比图1和图2,牛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2(魏晋)牛耕图壁画砖
学生:由祭祀的变成耕田的。
教师: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生产力发展。
教师:生产力发展太笼统,具体一些。
学生:有了农具这样的生产工具。
教师:这个词用得好。生产工具改良,铁制工具的出现和农耕,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我们再看下一张图,跟刚才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图3(清)《御制耕织图》
学生:两头牛变成一头牛。
教师:这也有道理。原来两头牛,现在一头牛,这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减少了动物的使用,畜力使用更高效。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个田有没有变化?
学生:水塘。
教师:这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农田工程。农田水利之类的就需要有人维护,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田多的就成为有钱的财主,雇佣农民进行耕种。
教师:这里就提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个词-“财主”“农民”,我们更熟悉他们的另外一组称呼“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当然农民也有各种各样的,如自耕农、雇农等等,但总体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所以,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就表现为土地私有制的特征。经济决定政治,这种经济私有在政治上就表现为森严的等级和封建专制。为了维系土地所有者这样的一种政治地位,文化上就表现为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等,这样就可以在文化上更好地维系整个社会结构。我们所谈到的这些经济、政治、文化就是封建社会呈现出的特点。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感性直观的图片切入封建社会时代的话题。同时,也通过对感性直观的图片的推理、判断、论证,调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来完成对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的解释,以及对这一认识的体会与认可。
环节二: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教师:课前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题:“18-19世纪,美洲大量的黑奴从事种植园生产。
既然有奴隶存在,其生产方式是否就是奴隶社会性质?抑或者,种植园是否就是奴隶社会
性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最后派一个代表表达观点。相同理由不重复。
教师;大家的答案究竟对不对,我们来看一则具体材料:
材料二 南美种植园作为一种高效整合的生产性组织形式,甘蔗种植园一开始就是典型的工业化企业。这一发展进程是以“黑三角”贸易拉开序章的。
工人们被分成专门的种植队、除草队和切割队。收获甘蔗和研磨甘蔗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切割队必须与蔗糖厂的工人们同步工作,后者往巨大的碾压机(由5或6头公牛带动)里放甘蔗,榨出甘蔗汁。这个系统让工人沦为大型机器里一个又一个的机械零件。即使是把甘蔗从地里运到碾压机的骡子都成了自动机器人,艰难地往前往后,根本不需要人牵引。
-[英]莉齐·克林汉姆著,李燕译:《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
教师:答案很明显:这个时期,虽然有奴隶,有种植园,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实质。它们真正的形态-在材料中提出来了,是“工业化”。工业化就意味着,这里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的奴隶基本不能算作人,而是作为劳动力,成为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部件。我们看看美国BBC纪录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
材料三 播放视频《美国:我们的故事·第四集·分裂》片段
全世界有30个棉花品种,引进种植不成问题。但是加工这些纤维并使之能纺织成布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在除去棉籽时,多年来只能通过手工来完成,仅分离一半棉花,就需要一整天的劳动。1794年3月4日,一项简单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轧棉机。它实现了加工过程自动化,也加深了国家的分裂。轧棉机不仅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利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理念,从此开始在各地流行。一个工人,现在能加工比从前多50倍的棉花。整个南方的棉产量因此突飞猛进。1830年美国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到1850年,这一比例接近四分之三。
-《美国:我们的故事·第四集·分裂》,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s411T7mA?4,2018-08-12
教师总结:在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有了巨大飞跃,生产关系则表现为“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征。
教师:接着奴隶这个话题,我们沿着历史往前捋一捋,老师又有两个问题:为何有“黑三角贸易”?它又为何持续了几百年?请你们运用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补充、评价。
教师: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一下,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二是资本。那么老师也给出自己查到的数据,大家来看一下这一段历史:
材料四从1500年到1840年,有1170万非洲人从非洲被绑架到美洲。在同一时间段,大约有340万欧洲人移民到了美洲。
1790年,美国黑奴数量不到70万,到1860年已经增至400多万。
每一名在美洲甘蔗种植园驱使奴隶工作的英国人,比在国内的同行为英国带来多出20倍的利润。
种植场主养活一个奴隶,一年只需要20美元,而这个奴隶通过轧棉机创造的纯利却达80多美元。
-杜君立著:《新食货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第245-259页
教师总结:这3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1个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对应的是3个多非洲人成为奴隶。大量贩卖黑人,解决的是劳动力的配置这一问题。而黑人持续被贩卖,恰恰是因为他们所带来的惊人利润。由此可见,劳动力与资本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性。在这里,原本自由生长在非洲的黑人不是人,是劳动力,被奴役、被贱卖、被迫远离故土,被当作商品一样贱卖,被当作牲口一样使唤。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甚至是充满愤怒地写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教师:那我们继续沿着历史往前,远在奴隶贸易之前呢?资本主义是否也对劳动力和资本汲汲以求?有没有你们熟悉的事例?(学生回答不出时,可继续提示,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羊吃人”,是什么运动?)
学生:圈地运动。
教师:圈地运动带来了什么关键因素?
学生:大量丧失土地的农民。
教师总结:对,这就提供了大量丧失自己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大量的土地又带来资本的聚集,资本和劳动力两个要素推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也就慢慢形成了我们经常说的资本家和工人的两大对立阶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设计意图】一是黑三角贸易是初中历史课本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熟悉度,有话可说;二是通过种植园经济和黑三角贸易,引导学生对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殖民地的经济进行结构分析,学以致用,加深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理解与认同;三是通过历史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体悟马克思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四是通过步步生疑步步求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师: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出现了经济危机,但是为什么生产更多更丰富的商品反而会使世界更糟呢?
学生活动:前后4人小组讨论,派代表作答,相同观点不重复提。
教师点拨: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来看,大量丧失了土地的劳动力进行的主要是消费这一环节,聚集的资本则进行生产,甚至是扩大再生产。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相关联的环节: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被消费掉,这个社会的大生产就能够运行顺畅。但是一旦生产过多,生产了更多更丰富的商品,但是消费没有跟上,那么这一循环就必然出现问题,即生产相对消费过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它并不是真的过剩,而是超过了消费者的能力,也就是说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马克思恩格斯因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其阶级矛盾无可调和。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点评,完成学生感性认识-理性分析-理性认识的思维提升。
教师: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否依旧适用这一矛盾?
学生活动: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现今世界,不再有曾经那样剧烈的阶级对抗与大规模的起义斗争,看起来,似乎不再有像19世纪那样的阶级对立与矛盾,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资本主义关系的实质没有变化。我们说过,经济问题涉及生产与消费这一对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现在呢?由于现在很多普通劳动者他们不仅仅消费,随着金融活动的增加,本身也是投资者,他们的钱用来投资股票债券之类,这种投资,其实最终又用于生产。股票债券或者投资类市场越火爆,生产就越相对扩大,最终还是带来相对过剩。所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结构缺陷:相比消费,投资过度。于是依旧存在生产的相对扩大和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的矛盾,最终带来新的经济危机,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设计意图】将现实思考引入课堂,使思考的话题具备现实性,也使我们所说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痼疾这一思想能真正令学生理解,因理解而相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
(三)课堂总结
我们把这两节课的内容一起作一个总结。总体而言,我们学习的是一对基本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要掌握的是四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指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表现为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兴起。生产关系表现为: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依附于地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比较自主地劳动,地主通过收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生产力巨大飞跃,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四)课后拓展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奴隶制被废除,黑奴获得了解放和自由,可是马丁·路德·金说:“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这是为什么?又或者,黑人什么时候才获得自由呢?
【设计意图】本拓展是对历史事件“奴隶制”的完整表述,同时这一问题的答案(最终使奴隶制消亡的是技术的发明使奴隶的使用不再有之前的经济效益)也验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知识结构上又重回基本概念,形成一个回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