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仁爱《4 仁者无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仁爱《4 仁者无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仁爱《仁者无畏》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仁者无畏”的含义,了解古代仁者的故事。
2.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分辨生活中的仁爱行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仁爱的认识和情感,引导学生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仁爱”中的《仁者无畏》。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的观念,而本课则是其中的重要一课,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仁”的深层含义,培养其“仁爱”之心。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的阶段,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在培养文化自信、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导他们理解“仁”的观念,培养其仁爱之心,是非常必要的。
四、重难点
重点:理解“仁者无畏”的含义,掌握仁者的行为特点。
难点:将“仁”的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仁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仁”吗?
学生:仁就是爱人,要关心和爱护别人。
教师:很好,那么你们知道“仁者”是什么样的人吗?
学生:仁者是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人。
教师: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课《仁者无畏》。
(二)新课学习
教师:我们先来一起阅读一下课本上的故事。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学生:阅读故事。
教师:好,同学们读完了。谁能说一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学生: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勇敢的士兵为了保卫国家,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和危险,最终战胜了敌人。
教师:很好,这位士兵就是一位仁者。那么他为什么会无畏呢?
学生: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和危险。
教师:非常好。仁者无畏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这种勇气来自于内心的仁爱之心。接下来我们再来阅读一个古代仁者的故事。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仁”的观念的。
学生:阅读故事。
教师:好,同学们读完了。谁能说一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学生:这个故事讲了一位古代的智者孔子在旅途中看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跳进水中救了那个人。然后他还告诉那个人要做一个仁者,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非常好。这个故事中孔子展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无畏的精神。他看到别人有危险,没有犹豫就跳进水中救了那个人。这种行为正是“仁者无畏”的体现。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呢?
学生:要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
教师:非常正确。仁者就是那些具备了善良、关爱和同情心的人。他们不仅关心自己,更关心他人,愿意为他人付出。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的观念呢?
学生:我们可以关心身边的人,帮助他们;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等。
教师:非常好,这些都是践行“仁”的观念的具体行动。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就能做出更多的善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用无畏的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课堂练习 
1. 填空题:
(1)《论语》中说:“己所不欲,___________。”这正是“仁”的表现之一。
(2)“仁者无畏”,是因为仁者具有__________之心,他们愿意帮助别人,不畏困难和挑战。
2. 选择题:
(1)下列行为中,哪一项是仁者的表现?
A. 欺负弱小 B. 乐于助人 C. 幸灾乐祸 D. 斤斤计较
(2)“仁者无畏”的原因是:
A. 仁者没有恐惧 B. 仁者什么都不怕
C. 仁者有勇气面对困难 D. 仁者不怕失败
3. 判断题:
(1)仁者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错)
(2)践行仁爱就是要帮助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对)
4. 简答题: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仁者无畏”的理解。
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仁者的表现。他们可能是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人,可能是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书的人,也可能是为环保出一份力的人。这些人都有一颗无畏的心,他们不畏困难和挑战,只为践行自己的信念。正如“仁者无畏”,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就能有无畏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仁者无畏”的含义和仁者的行为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践行“仁”的观念,帮助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用无畏的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仁”的观念。但在引导学生将“仁”的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