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等高线地形图》一、教材内容分析《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及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怎样在地图上辨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地具备较为系统的地图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地形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其他等值线(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1.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习的持久性差。2. 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思维能力不强。3. 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的能力。4. 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3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4)懂得辨别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图表进行直观教学;通过任务情景、自主、合作学习,观察、讨论及相关实例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地面高度两种量算方法和在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各部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及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2、教学难点: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引导探究。六、教学媒体电脑演示幻灯片、录像片、文字资料、FLASH动画。七、课例描述:(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海南五指山风景视频录像,以李明同学登五指山的愿望为主线,让学生为他设计登五指山的合理路线为任务导入新课。【活动一】量算山体海拔与相对高度(提出任务1)李明想知道五指山最高山峰有多高?最高山峰与最低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动画演示)多媒体播放现代测量山体高度的方法,得出五指山最高山峰的高度。(读图分析)学生读图分析,得出五指山最高山峰的海拔高度及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提出任务2)李明想得到一幅反映五指山起伏状况的地图,同学们能提供吗 (学生回答)借助等高线地形图(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从而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动画演示)FLASH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绘制方法。(小组讨论)讨论学案(归纳总结)等高线的特点。【活动二】识别山体不同部位(承转)再次FLASH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提出任务3)李明想欣赏山谷景观,想识别五指山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动画演示)多媒体播放闪动着山体不同部位画法的FLASH动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观察思考)同学们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辨别各山体部位。(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动画演示,经过独立思考及小组讨论后回答。(归纳小结)山峰:中部高的封闭的小圆圈是山峰;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处向低处凸出弯曲的是山脊;山脊是山脉的分水岭。山谷:等高线海拔低处向高处凸出弯曲的是山谷;山谷是河流发源地。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称为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学生活动)完成学案,组织抢答活动。(触摸游戏)让部分学生触摸FLASH动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各山体部位,加强印象。【活动三】设计合理的登山线路(提问)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何关系?(学生回答)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提出任务4)李明想知道登五指山的合理路线(提问)如何选择最佳登山路线(动画演示)FLASH动画演示五指山三维登山线路图A、B、C线(小组讨论)A、B、C线三条登山线路的特点(组长汇报)李明应选择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的B线(教师补充)略(学生活动)完成学案。(师生总结)1、我谈收获,学生自我小结2、展示这节课的板书,以作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结合海南连下暴雨,假设登山情景,分析发生泥石流时如何逃生?(录像播放)多媒体播放四川舟曲泥石流视频录像,让学生讨论发生泥石流时如何逃生(动画演示)FLASH动画演示发生泥石流时的逃生方法。(课堂活动)知识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