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地理 八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从世界看中国单元 组织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认识中国疆域-制作政区拼图 第一节 疆域2 见证中国人口增长 第二节 人口3 56 个民族,56 枝花 第三节 民族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的最新内容,本章主要属于 主题五“认识中国”中“认识中国全貌”部分,属于“认识区域”范畴,课标具 体要求见表 1:表 1“从世界看中国”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类型 内容要求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 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 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 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别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记住它们的 简称和行政中心。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 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信息资料,描述和说明中国基本的 地理面貌,表达热爱祖国的情感。(二) 教材分析1. 章节内容(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疆域第二节 人口第三节 民族)图 1“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框2. 内容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是学习中国地理的首个章节,是 认识和了解祖国全貌的开篇之章,本章共有三小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认识和了解 我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等基础地理知识。内容虽然不多, 却是学习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的基石,在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本 章既是对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的了解,同时也是初步建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 发展观的重要部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三) 学情分析我校八年级共有 7 个班级,大约 300 多人,学生大多来自周边、郊区和农村 学生,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合作完成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但对八年级 的学生来说,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 和基本地理素养,所以对基本的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已经可以大体完 成。但结合八年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需要识记的内容不能积极主动完成的现 实情况,在作业设计时,需要增加兴趣、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不宜设 置过多的书面作业。结合当下的“双减”背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 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爱上地理;此外,在活动作业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随时指导学生。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根据 2022 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制定的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1.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和学生自主读图,认识中国疆域,制作中国政区拼图, 在动手制作过程中认识中国疆域之大,并记住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 形状、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2.通过对三个维度 (中国、安徽、蚌埠市龙子湖区) 人口数据的调查和增长 图的绘制,结合绘制的图像说明不同维度的人口增长趋势。3.通过制作民族介绍卡片,了解我国56 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分布状况。4.通过单元作业,加强学生对中国整体情况的认识,构建单元之间的联系, 为学生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人文经济和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选取的是八年级地理上册内容,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首个章,有规定的 教材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其他的教学要求,学习中国疆域、人口和民 族。虽然难度较小,但识记内容较多,还有一些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本章作业设计是在“双减”背景下设计的,为了减轻学生作业太多的负担, 故本次作业设计着重于第一章的部分难点,尽可能的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本着提高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强调通过体验和感受发展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形式开展,评价方式也相对开放, 虽然关注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地理知 识的能力。本章作业分为两部分——课时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课时作业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是认识中国疆域-制作中国政区拼图,重点在于学生在制作拼图的过程 中,识记住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形状、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第 二课时是从国家、地区和家乡三个维度调查部分年份的人口数量,并利用信息技 术绘制人口增长图,分析人口增长趋势, 旨在提高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和读图、 绘图能力;第三课时以了解我国民族状况为目的,以制作民族介绍卡的形式,学 习各民族的相关知识。本单元以活动作业为主,书面作业为辅,基于“双减”的背景,旨在减少学生枯燥的做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兴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业体例见表 2:表 2 “从世界看中国”单元作业体例课时作业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题量 认识中国疆域 2 组 选择题 5 组 填空、连线题 3 组 解答题 1 组见证中国人口增长 3 组56 个民族,56 枝花 2 组题型 活动作业、书面作业活动、绘图、填表、选择、填空、连线、解答时间 活动:50 分钟 书面:18 分钟 30 分钟以内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 认识中国疆域—制作中国政区拼图(一) 活动作业内容1. 活动工具学生自备:画笔、剪刀、固体胶、硬纸板 (牛奶箱等) 、卡纸; 教师提供:印有中国政区图的 A4 纸。2. 活动目标(1) 通过制作中国政区拼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 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并记忆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形状、名 称、简称和行政中心。3. 活动流程(1) 学生结合教师的协助,独立制作拼图。教师介绍制作中国政区拼图的 制作方法和步骤:① 将打印好的中国政区图贴到硬纸板 (牛奶箱等) 上 (完全 贴合) ,将各省区的轮廓用黑色画笔将边界描画清楚,各省区内部填写名称、简 称和行政中心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②用剪刀将各个省级行政区域轮廓一一 剪下 (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澳门不要单独剪下) ;③利用硬纸板的厚度, 将剪下的各省拼合在一起; ④将拼好的图放置在卡纸上,绘出外轮廓,并补充 海域轮廓和相关内容。(2) 班级票选出 10 份最美中国政区手工拼图。(3) 在活动课时间,班级内部运用自己制作的中国政区图,开展拼图比拼 大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省级行政区拼到对应的位置。(二) 活动时间要求手工制作 30 分钟+票选 5 分钟+拼图比赛 15 分钟(三) 活动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最美”(仅 10 份)省区名称、简称、轮廓清晰海域内容标注完整无误拼图拼合位置无误拼图速度(四) 活动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次活动作业设计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 出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并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此部分是第一课时 的记忆难点,由于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单纯的识记图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我 们学校的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故设计此课时作业时,结合了我校学生学情, 设计了制作中国政区拼图的活动作业形式, 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制作和拼图的过程中加深对轮廓和位置的印象。用自己 制作的拼图进行拼图大赛,可以减轻学生枯燥的识记学习,提高手脑的协作能力。第二课时 见证中国人口增长(一) 作业内容将班级分为 6 人一组的作业小组,组内集体进行数据收集和图形绘制。1. 网上查阅 2004 至 2020 年各年人口总数,填写下表。中国 安徽省 蚌埠市龙子湖区年份 人口 (亿) 年份 人口 (亿) 年份 人口 (亿)2004 2004 20042006 2006 20062008 2008 20082010 2010 20102012 2012 20122014 2014 20142016 2016 20162018 2018 20182020 2020 20202.结合上表数据,计算机老师和地理教师共同指导各组学生运用 EXCEL 表格 绘制出中国、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人口增长的条形图和折线图并打印出来。3.请学生根据本组绘制的条形图和折线图,分别概括出中国人口、安徽省人 口和蚌埠市龙子湖区人口的变化趋势。(二) 时间要求查资料 10 分钟+组内填表绘图8 分钟(三) 评价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评价指标 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获取的历年人口数据准确规范作图读图总结人口变化趋势组内互评 (填学生姓名)(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图表的使用在地理学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获取数据、 绘制图表以及分析图表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地理素养。本次作业设计考虑将现 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设计了利用计算机绘制图表的作业部分,但考 虑到我校同学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个人获取信息和绘制图表有较大难度, 故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并请我校信息技术教师配合辅导;此外,在乡土 地理的学习中也有对人口内容的学习,故在此次作业设计中,加入了安徽省和蚌 埠市龙子湖区的人口数据调查,通过对三个维度的调查,感知全国以及身边的人 口变化情况和联系,将国家与家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另外,在评价设计时,增加了组内互评,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第三课时 56 个民族,56 枝花(一) 活动作业内容1. 活动工具学生自备:美术绘画纸一张、画笔、剪刀、固体胶、制作手账的相关物品; 教师提供:缩小版中国民族分布图、各民族相关贴画或邮票若干。2. 活动目标(1) 通过调查民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 在学生的制作和展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让学生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感受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分布状况,树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活动流程(1) 学生自主抽签,确定自己要制作介绍卡的民族,从教师处选取该民族 的相关贴画,在教师提供的民族分布图上,将该民族主要的分布地区涂上颜色;(2) 查阅该民族相关资料,以手绘结合贴画的形式制作一张精美的民族手 账介绍卡 (包含但不限于:服饰、饮食、节日、乐器等) 。(3) 由大家投票选出制作 5 份精美的介绍卡,由制作者向大家介绍该民族 的民风民俗。教师带领课代表将大家制作的民族介绍卡制作成册,供学生学习欣赏。(二) 时间要求查阅资料 10 分钟+手工制作 25 分钟+介绍 15 分钟 (5 人)(三) 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民族分布地区涂色正确民族介绍卡内容全面充实民族介绍卡字迹工整、制作精美介绍角度新颖,语言流利 (仅 5 人)(图1) (图2)(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次作业难度主要在于动手制作,总体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动手 制作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通过本次作业,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 族的大家庭,同时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也是集大家的力量,调查各 民族情况,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手脑协作的能 力;最后将大家的知识结晶制作成册,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供班级 学生集体学习欣赏。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1.选择题。CCTV-4《远方的家》栏目推出大型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和《沿海行》, 完成了沿我国大陆版图行走一圈的任务。读《边疆行》和《沿海行》路线图,完成 (1) - (3) 小题。(④②①③)(1) 《边疆行》路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中,最早迎来新的一天的是 ( ) 。 A.辽宁省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黑龙江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2) 工作人员在拍摄《边疆行》时,有幸参与了图 1 和图 2 展示的少数民族的 节日活动,图 1 的活动出现在 ( ) 地区,图 2 的活动出现在 ( ) 地区。A. ① B. ② C. ③ D. ④(3) 《沿海行》从辽宁省丹东出发,沿海岸线进行到广西防城港,此线路依次 经过的海域是 ( ) 。A.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B.渤海、黄海、东海、南海C.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D.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安徽省有蚌埠、黄山、宣城、等 16 个地级市进入深 度老龄化 (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4%及以上时,意味 着出现了人口深度老龄化) 。下表为安徽省蚌埠市第五、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据此完成 (4) - (5) 题。常住人口 (人) 户籍人口 (人) 人口年龄结构 (%)0~14 岁 15~64 岁 65 岁及以上第五次人口普查 3288329 3346710 26.18 65.34 8.48第六次人口普查 3169000 3622300 18.50 70.89 10.61第七次人口普查 3296500 3863000 22.21 63.39 14.40(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4) 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蚌埠市第七次人口普查 ( ) 。 A.0~14 岁人口增多 B.人口总数减少C.人口老龄化加剧 D.人口年龄结构更加稳定(5) 导致蚌埠市出现深度老龄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总数增加B.老年人大量迁入D.青壮年大量迁出2.填空题。家住蚌埠的中学生小明打算“十一”小长假期间和家人外出旅游,一边欣赏 祖国的壮美景色,一边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活动。行前,他整理了一下刚刚 学习的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内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下图为我国人口变化和人口分布图,请帮助小明完成填空,认识我国人口 状况。9(b.东部平坦地区人口(较多/较少)西部高原山地人口(较多/较少)) (d.沿交通线地区人口(多于/少于)交通不便地区的人口。)(2)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列结构图,认识我国人口分布原因。a.温暖湿润地区人口 (较多/较少) 寒冷干燥地区人口 (较多/较少)(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c.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 (多 于/少于)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3) 为帮助小明了解民族风情,请将下列民族风情与各少数民族的名称用线连 起来。①在竹楼里跳“孔雀舞” ,与游客泼水嬉戏。 A .藏族②舞着长鼓,荡秋千,跳跳板。 B .蒙古族③三月三歌会,男女对唱。 C .傣族④身着藏袍,腰系彩绸,敲锣打鼓,绕地转圈,祈求丰收。 D .朝鲜族⑤“那达慕大会”上,人们摔跤、骑马、射箭。 E .维吾尔族⑥吃羊肉串与手抓饭,跳手鼓舞。 F .壮族3.简答题。调查你感兴趣的民族美食,说明美食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选做)【答案】1. (1) C (2) A,D (3) B (4) C (5) B2. (1) (按序号) 1;14;下降;2;人口;不均匀;密集;稀疏;10~100。(2) a.较多,较少;b.较多,较少;c.多于;d.多于。(3) ①—C; ②—D; ③—F; ④—A; ⑤—B ; ⑥—E。3. 略。(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1) 选择题 1 √ 易 改编 30 分钟1 (2) 选择题 1 、3 √ 中 原创1 (3) 选择题 1 √ 易 改编1 (4) 选择题 2 √ 中 改编1 (5) 选择题 2 √ 难 改编2 (1) 填空题 2 、4 √ 中 选编2 (2) 填空题 2 、4 √ 易 选编2 (3) 连线题 3 √ 中 选编3 简答题 3 、4 √ 难 原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