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家乡—蚌埠》单元作业设计《认识家乡—蚌埠》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以及课时安排(一) 单元内容:蚌埠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蚌埠市地处南北方地区过渡带,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 部,是安徽省建省辖市最早的行政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淮北平 原为主,丘陵地貌零星分布在蚌埠市南部、东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 化大,加上淮河流域地势低洼,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域内有淮河、 涡河、浍河、沱河、澥河、芡河等河流,沱湖、三汊河、香涧湖、天岗湖、天河湖等湖泊。蚌埠市的经济和历史环境。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过渡带上的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 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 枢纽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素 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二) 课时安排:表1“认识家乡—蚌埠”课时安排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地理 八年级 第二学期 校本课程 认识家乡—蚌埠单元组织方式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领略禹风厚德古楚地 “认识家乡—蚌埠”第一课时2 探寻地理南北分界线 “认识家乡—蚌埠”第二课时3 见证物阜民丰涡淮乡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认识家乡—蚌埠”第三课时4 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 ——三汊河湿地公园 “认识家乡—蚌埠”第四课时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内容结构,本单元属于“认识中国”中的 “认识家乡”,其学业质量要求: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工具,获取并运用有关地理信息资料, 描述和说明基本的地理面貌;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初步形 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能够观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具有社 会责任感。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以及拟定的活动建议见表 2。表2“认识家乡—蚌埠”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 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 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 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 与他人交流各自对家乡的看法并说 明理由,感悟人们在不同体验和感知背 景下对家乡形成的不同看法。 举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给当 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尝试 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 出合理建议,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的意识。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等活动。思考家乡建设与祖国发展的关联;结合 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生产生活实例、时事热点 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 习。 安排户外教学,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 践,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感知家乡大好河山的 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阅读,引导他们欣赏家 乡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发 展献计献策活动。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领略禹风厚德古楚地探寻地理南北分界线见证物阜民丰涡淮乡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图1“认识家乡”知识框架2.内在逻辑区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在“认识区域”中分为“认识世界”和 “认识中国” ,“认识家乡—蚌埠”是“认识中国”中的最小尺度区域。《蚌埠地理》是最 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重在引导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学习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特点,其内容主要包括领略禹风厚德古楚地、探寻地理南北分界线、见证物阜民丰涡淮乡、 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四部分。在内容上从自然到人文到综合,因地缘优势,更方便教师将地 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运用贯穿其中,更便于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所以本 单元作业设计立足“家乡"这一主题,将地理课程及其他学科中涉及的乡土知识,设计为一 个跨学科主题单元作业, 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家乡山河的壮美、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 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认识区域”中已经学习了“认识世界”的全部内容和“认识中国”的 认识中国全貌、认识中国分区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分析能力,并能 够运用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来“认识家乡—蚌埠” 。在技能上,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 绘图、析图、用图的方法。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山川河流、人情风物、历史沿革、产业发展、 商贸流通、文化嬗变等进行研究时,因为具有亲身体验而感到亲切,研究起来兴趣盎然。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取有效地理信 息并加以描述或说明;能够从系统角度去简要分析区域地理特点与差异;能够在认识家乡的 地理实践活动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思 路,培养学生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担当意识。制定的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作业目标如下:表3《认识家乡—蚌埠》单元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作业目 标序号 单元作业目标 素养目标①运用地理景观图片,描述家乡 某地的地理位置,分析其位置特点。 ②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 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 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说明其形成过 程及原因。 ③通过改编歌曲介绍自己心中对 家乡,并与同学分享,感受对家乡不 同的体验和感知。 ④结合案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 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 化,并理解和掌握绿色发展理念。 ⑤通过查找资料,优选对家乡的 发展的合理建议,增强热爱家乡、建 设家乡的意识。 1 利用歌曲《美丽珠城》,感受家 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 现象,感受家乡地理环境的特 点。 区域认知2 通过改编歌曲或者有语言描述介 绍自己心中对家乡,感受同学对 家乡不同的体验和感知。 区域认知3 欣赏《印象蚌埠》,选取学生认 为最能代表蚌埠的地方拍照或者 画出来。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4 结合案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绿 色发展的举措,以及给当地居民 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5 查找资料,选取家乡的发展的合 规划,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单元作业,加强单元学习的整体性,构建单元内各课时的联系,强化区域地理的学 习方法,认识到区域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家乡的必由之路。 旨在提高学 生的识图解题技能,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 展观。具体课时作业目标如下:表4《认识家乡—蚌埠》课时作业目标课时 课时作业目标 素养目标1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不同的地形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2 举例说明资源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借助相关资料,举例 描述中国农业活动的分布;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一淮河 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利用图文资料,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3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联系某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说明中国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以及科 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4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相关 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尝 试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认识家乡”属于乡土地理版块,依据的教材主要是校本课程《蚌埠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版) 》“认识家乡”相关课标为基础,结合其他部分 课标要求来设计。本单元作业由课时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组成,本单元课时作业为四课 时,第一、二三、四课时为书面作业,书面作业以乡土地理为主题,结合中国地理,重在考 查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用图能力。第其中四课时“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可以安排学 生到三汊河湿地公园参观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系列活动进行具身学习,认识湿地的 调节作用以后,完成书面作业。本单元作业类型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书面作业有改编、 描述、填图、选择、填空、综合、简答、实践活动等题型,基于双减的背景,本着减轻学生 作业负担的出发点,本单元书面课时作业由1-2组选择题和1组综合题组成。单元质量检测作 业由5组题组成。选择题和综合题均以题组形式呈现,重在考查知识的整体关联,以及学生 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本单元作业体例见表5。表5“认识家乡—蚌埠”单元作业体例课时作业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题量 领略禹风厚德古楚地 1组 活动题3组 选择题1组 综合题1组探寻地理南北分界线 2组见证物阜民丰涡淮乡 2组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 1组题型 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描述、填图、选择题、综合题、活动题等时间 每三天15分钟以内 每周30分钟以内本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评价标 准和方式设计。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领略禹风厚德古楚地作业1:一、作业内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图经》记载: “涂荆二山本相联属,淮水绕荆山 (海拔259米) 之背” ,为治理水患,大禹劈山导淮,将荆、涂二山分隔开来,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将每年的农历3月28日定 为涂山庙会以示纪念。涂山庙会作为淮河流域传承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大的重要民俗活 动,“禹风厚德,孕沙成珠”也成为了蚌埠市的城市精神,代代传承。图2“涡口望淮”景观图1.在图中虚线上用箭头标出河流的流向,判断荆山的地形特征。2.利用图文资料说明蚌埠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3.怀远县城始建于宋代,结合图文资料说出怀远老城区形成的地理条件。二、时间要求:8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区别基本的地形地貌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 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 、“通过阅读图 像,区别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态特征” 。蚌埠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 理环境,而且还得益于勤劳勇敢的人民的开拓精神,通过地理景观图片和文字资料切入,帮 助学生学以致用,关注家乡文化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该 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使用“地图”工具,在“涡口望淮景观图”上填图、析图、用图的过程 及其获取和解读图文资料中的地理信息能力。第二课时:探寻地理南北分界线作业1:一、作业内容:读图2和图3,回答下列问题。图3中国南北分界带 图4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塔 1.蚌埠市地处中国南北分界带,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和 。2.图3中①处自然带的地理名称是________;该带大体与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图4所示景 观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塔,中部八根钢管,蓝色四根指向_______,象征北方气候_______;红色四根指向_______,象征南方气候_______;中间夹有一颗青铜珍珠,寓意蚌埠是珠城,地处南北之间。3.苹果、香蕉、柑橘等是我们日常食用的水果,其中苹果主要产区位于________ (填地理区域名 称) 。二、时间要求:6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 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说明秦岭一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 义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 说明秦岭一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 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 。蚌 埠地处南北过渡带上,地理环境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人文上南北并蓄。试题通过“中国 南北分界标志塔”地理景观图片和“中国南北分界带”四大区域图切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 的掌握情况,关注城市标志性景观与家乡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作业2:一、作业内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皖北是安徽省小麦的主要产区,其生产历史悠久,小麦种类众多,其中济麦22、皖麦 52、淮麦28等品种。结合下图,完成1-3题。图5安徽省小麦主要产区 图6安徽省地形1.在图5河流的干流附近填上长江与淮河两条的河流名称。 2.在图6中用◎圈出小麦主产区所在的主要地形区,该地地形以 为主。 3.读图可知,安徽小麦主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 (大于/小于) 0℃,该地为 气候。二、时间要求:6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借助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活动的分布利用图文资料,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试题以“安徽淮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情境,紧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标准要求“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利用图文资料,归纳家 乡地理环境的特点”,通过农业生产切入安徽行政区划分布和自然环境特点,帮助学生学以 致用,关注家乡文化和经济发展。该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在“安徽行政区划图” 、“安徽地 形图”上填图、析图、用图的过程及其能力的培养。第三课时:见证物阜民丰涡淮乡作业1一、作业内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多次提 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怀远县荆山镇积 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修复山体、净化山场、恢复植被、注重管护四条举措,抓好荆山山体 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积极成效。该镇全部山体禁止开山采石采砂,逐步修复被人为破坏的山 体结构。该镇深入实施“绿满荆山”行动,利用三年时间,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在荆山3061亩 岩石山地造林绿化。图7怀远县荆山绿化新貌1.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山地最适宜发展 。2.举例说明实施“绿满荆山”行动的生态意义。二、时间要求:6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简 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 的重要意义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怀远县经济落后,生态脆弱,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是怀远发展必经之路,所以试题以荆山镇 深入实施“绿满荆山”行动为情境,考察学生对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必要性、保护环境的重 要性的掌握和理解。试题旨在将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人地协 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地球资源 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作业2一、作业内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怀远县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 业气候区,适宜石榴的生长。怀远石榴皮黄而透红,粒精赛玉米,明洁如珍珠, 肉肥核细, 汁多味甘。2010年12月怀远石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12月又入选安徽特色 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图8怀远石榴和果实套袋生长图1.釆用“果实套袋”生长对石榴的影响可能有 ( )A.避免大风及低温冻害 B.物理防治,趋避害虫C.控制杂草,促进早熟 D.增加反光,果实均匀着色2. 目前全国各地可品尝怀远石榴,其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主要取决于 ( )A.当地的政策支持 B.发达的通讯网络C.丰厚的居民收入 D.便捷的交通运输3.怀远石榴入选“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对怀远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①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②有利于保持和提升特色产品品质③有利于实现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④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二、时间要求:6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 响和变化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试题以地方特产作 为切入点,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和方法掌 握程度。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提升学生学习 地理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 理问题。第四课时: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作业1一、作业内容:结合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三汊河湿地分布图与蚌埠市平均降水量图。图9三汊河湿地分布图 图10蚌埠市平均降水量图材料二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蚌埠市规划区内,交通便捷,公园的定位为“徜徉 淮河文化,领略湿地风光,体验休闲野趣” 。三汊河湿地是淮河流域典型的湿地生态系 统,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方 面有着典型的意义。 自然风光独特,既有河流湿地,也有湖泊湿地,随着季节和环境的改 变丰富了湿地景观的多样性。近几年,蚌埠市的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带 来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三汊河湿地,由于地处城郊,周边村庄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 为干扰频繁,使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内湿地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湿地水质受到影响, 其生物多样性正面临较大的威胁。(1)三汊河湿地对蚌埠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 )A.1月至2月 B.3月至5月 C.6月至9月 D.10月至12月(2)对三汊河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 B.调蓄洪水 C.美化环境 D.保护生物多样性(3)尝试分析三汊河湿地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是什么 (4)针对调查走访发现的三汊河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查阅资料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时间要求:8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简要分析某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家乡的绿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相 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尝试用绿色发展理 念,对家乡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试题以三汊河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为情境,设问上追求 地理思维的层次性,层层递进,落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试题从区域的视角说明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让学生能够观 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 力;能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赞珠城1.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对家乡蚌埠的认识会更加深入,也许家乡蚌埠的 美景让你流连忘返,家乡珠城的美食让你垂涎欲滴,家乡的巨变让你倍感自豪。请查找并欣 赏闫肃作词、徐沛东作曲的蚌埠市市歌《美丽珠城》《美丽珠城》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英雄多。 新城新貌新气象,宜居宜游宜开拓。 花鼓灯唱不尽,满城的春色。 淮河水颂不完,美好的生活。 我们用拼搏的双手,改变了山河,改变了山河。 璀璨珠城,光闪烁,迎来四海朋友多,朋友多。 长虹彩霞铺大路,青山碧水谱新歌。 花鼓灯舞动起,九龙出海。 珠城人欢唱着,希望的收获, 我们让和谐的春风,万里扬波。2.尝试改编一首自己喜欢歌曲,要求反映家乡蚌埠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重要物产,也可以融进家乡美景或者美食,改编后自己或者请同学在班级唱出来,看看哪位同学最能反映家乡的特色。最想歌唱的珠城:秀珠城3.同学们周末欣赏《印象蚌埠》 (视频) ,结合生活中你印象最深的地方,选择一处地 方把它画出来或者拍成照片在班级黑板报里秀出来,也可以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 来。最想描绘的珠城:建珠城4.结合图文材料,完成 (1) — (2) 题。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因盛产螃蟹而闻名的蚌埠市五河县沱湖,也开启了螃蟹 捕捞,迎来丰收的喜悦。2017年,“五河螃蟹”荣获“安徽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2019年 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0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2021年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图11沱湖位置分布图 图12沱湖蟹农喜获丰收(1) 沱湖螃蟹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主要影响 ( )A.减弱沱湖螃蟹市场影响力 B.促进沱湖镇工业化进程C.减弱五河传统农业的优势 D.促进沱湖螃蟹产业发展(2) 沱湖螃蟹运往附近中等城市销售,采取的合理运输方式是 ( )A.水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5.结合图文材料,完成 (1) - (2) 题。《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发 布,支持打造蚌埠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图13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图(1) 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调查蚌埠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亟待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最需要改变的珠城:(2) 为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建设,请查找资料,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让珠城最美丽?建设最美的珠城:(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双向细目表题号 题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能力水平 学科 素养 水平 难 度 来源 完成 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欣赏题 2、3、4 √ 区域认知 易 原创 40分钟2 改编题 2、3 √ 区域认知 中 改编3 绘图或摄影、写 作题 2、3、4 √ 地理实践力 中 原创4 (1) 选择题 3、4 √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易 原创4 (2) 选择题 3、4 √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易 原创5 (1) 实践调查题 3、4、5 √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中 原创5 (2) 查找资料题 3、4、5 √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中 原创(三) 地理单元作业记录表班级 姓名日期记录项目 记录要点 记录与评价老师记录 同学评价 学生反思作业完成 情况 课时作业完成率单元作业完成率作业过程 小组交流与合作地理思维与实践知识掌握和迁移反思与纠错能力学习成果 工具使用与效果跨学科学习成果学业质量的层级新颖的学习成果教师意见综合等级备注:等级评价使用ABCD,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需努力附:参考答案第一课时:领略禹风厚德古楚地作业1:1.河流的流向如图所示,丘陵地形,高低起伏,坡度平缓。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价值高,离客源市场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3.水资源丰富,河流干支流两岸人口稠密易于发展成城市;河流附近易形成面积平原,河流水量大,发展农业的条件优 越,人口稠密;航运条件好,水陆交通便利,容易发展成城市。第二课时:探寻地理南北分界线作业1:1.水稻、小麦 2.秦岭-淮河,800㎜等降水量线一致;北方,寒冷;南方,温暖。3.D。作业2:1.长江与淮河。 2.沿淮、淮北,平原。 3.小于,温带季风气候。第三课时:见证物阜民丰涡淮乡作业1:1.林业 2.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作业2:1.B. 2.D. 3.C.第四课时:寻访蚌埠百姓后花园作业1:1.C 2.D 3.夏季降水丰富;上游河湖较多,地表水源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在湿地保护上,可以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农 业,保护湿地,植树造林,退田还湖,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合理即可,关注学生学科 语言的准确性)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赞珠城1.欣赏《美丽珠城》 (家长亲子活动) 2.小组推优并展示评比。秀珠城3.跨学科主题活动,把文字与图片集中起来,办一次《我眼里的“醉”美蚌埠》展览。建珠城4. (1) D (2) C5. (1) 调查研究,小组讨论交流,咨询专家,班级交流。 (2) 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结论班级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