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2节 教学设计第1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从区域整体性分析区域特征探究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四、学习效果第1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2.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理解区域的整体性。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4.结合区域要素的流动实例,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二、必备知识(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②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2)表现: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要素相互影响影响 表现 举例直接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捕鱼、采矿、风能发电间接影响 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2)区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3. 教材图1.8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提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文化、建筑、农业等。4. 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提示: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关的区域要素有文化、建筑等。5. 将区域要素影响与典型案例连线。[特别提醒] 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是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区域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区域环境特征的整体变化。(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3.区域关联的影响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区域整体性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人文要素具有关联性,而自然要素则没有。 (×)(4)区域关联性一定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的发展要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性(1)自然要素差异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北纬30°~33°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 水稻土,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人文要素差异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农业 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3)发展变化项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原因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表现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 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 人们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东北黑土的肥沃。这种土壤是如何形成的?提示:黑土地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特别提醒] 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形成了区域的关联性特征。区域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发展中的短缺要素,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发展没有借鉴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属于季风气候,但特点差异明显。 (√)(3)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是自然形成的。 (×)(4)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工业都以重工业为主。 (×)(5)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是技术改进和气候变化。 (√)三、情景探究探究一:从区域整体性分析区域特征阅读教材P8~9案例 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 (区域认知)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法拉吉?提示:阿曼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淡水资源奇缺。法拉吉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问题2 (综合思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的?提示:最初露出地表的渠水用于食用,接下来的一段渠水用于沐浴,再下去的一段渠水用于洗衣、洗器皿等,最后一段渠水用于灌溉果园和农田。这套用水制度至今还在执行。问题3 (人地协调观)法拉吉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和作用?提示:法拉吉分布地区的各区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尤其是严格的用水制度,保持人水协调,使得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归纳提升1.明确区域要素(1)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文化、人口和经济等。2.理解区域的特征3.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特别提醒]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往往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探究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阅读教材P10图1.12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13 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 (综合思维)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的高低,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提示:年平均气温的高低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有关,纬度、海拔、光照时间长短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年均温低。问题2 (综合思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风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问题3 (综合思维)从区域关联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可以为松嫩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哪些帮助?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可以为松嫩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归纳提升区域差异性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①气候差异的主要成因②地形差异的主要成因③水文差异的主要成因④土壤差异的主要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⑤植被差异的主要成因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项目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的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等的差异 土地等自然条件及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的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的差异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的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的差异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的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的差异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的差异 地形、河流、经济、科技、人口等的差异四、学习效果1.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3)题。(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海南岛 B.辽东丘陵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3)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防寒、防冻土 B.防雨、防水淹 C.防风、防滑坡 D.防潮、防蛇(1)A (2)A (3)D [第(1)题,船型屋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以竹子为建材,说明该地位于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底部架空,可能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降水多。图片中还有椰子树,对湿热环境具有指示性,故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海南岛。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民居位于海南岛,底部架空,便于通风、防潮,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炎热潮湿,A项正确。高寒缺氧地区不产竹子,B项错误;竹木为屋架,茅草为屋顶,说明植被茂密,不能体现地表崎岖、多滑坡泥石流的环境特征,C、D项错误。第(3)题,南方气候潮湿,蛇较多,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防潮、防蛇,D项正确。下空结构通风散热,不能防寒、防冻土,A项错误。防水淹应选择地势高处,B项错误。房屋结构不能防滑坡,C项错误。]2.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 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1)B (2)B (3)C [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因此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冬季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第(3)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