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物质资料生产
(1)原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2)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生产资料所有制
(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地位: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要求: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在保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4.公有制经济
(1)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2)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作用
①作出贡献: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促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③发展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实现共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4)内容(BP5相关链接):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就是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E.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公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因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企支柱和依靠力量
6.社会主义(P4相关链接)
(1)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比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
(1)范围: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①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
②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③外资经济: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资。
比较非公有经济的几种形式
形式 生产资料 劳动方式
个体经济 个人或家庭占有 个体劳动和经营
私营经济 私有 雇佣劳动
港澳台投资经济 港澳台地区投资者私有 雇佣劳动
外商投资经济 外国投资者私有 雇佣劳动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份 投资主体私有 雇佣劳动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I)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2)态度: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 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
(3)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知识整合:
1、科学回答“为什么”
2、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摘选)(BP3相关链接)
(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进入新发展阶段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构建新发展格局
(6)推动高质量发展
(7)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
(8)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9)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10)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11)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12)统筹发展和安全
(13)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能力提升:主体、主导、控制力、支配地位之间的关系?
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1)从发展方向看:
①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②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2)从发展原则看:
①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
② 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从实现形式看:
①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②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改革经营制度: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2)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
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2)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3)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措施:
(1)政策政府角度:(社会环境)
①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②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③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人、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2)非公有制企业角度:(能力提升)
①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成功经营(BP13相关链接)
①原因:企业必须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
②措施: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对待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态度与要求
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②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知识整合:各种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
(1)原因: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体制:如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1)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2)机制: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3)优点: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3.市场体系
(1)要素: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2)构成: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4)现代化经济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像体育竞赛离不开竞赛规则一样,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维护统一的公 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②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A.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B.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市场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1)情形
①调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②不让调: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③不全调: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2)原因:否则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
(1)自发性: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者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
(2)盲目性: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滞后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
3.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
(I)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2)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3)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
(4)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表格总结:
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党的领导
(I)原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一个重要特征。
2.两制融合
(1)特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优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共富目标
(1)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2)原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4.科学调控
(1)优势: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1、职能:
2.调控
(1)地位: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2)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任务:(BP24相关链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口决:
冷扩扩——增支减税多借钱降双率
热紧紧——减支增税少借钱升双率
口决:冷扩扩——增支减税多借钱降双率;热紧紧——减支增税少借钱升双率
(5)要求:
①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制定者 不同 国务院财政部(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涵义 不同 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适应。常用的手段有税率、财政收支、国债 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联系 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目的都是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货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②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③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④选择: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综合探究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 条在第 二课第二框尾,后七条在综合探究- )
1.两手准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两制结合:
(1)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3.遵循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4.重视市场:要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达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
5.破立结合: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搞活企业:企业活力是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之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具有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还要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
7.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含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内容
(1)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高裕。
3.原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1.原因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内容
理念 目标 原因 措施
创新发展 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金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 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腿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服。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网步发腿,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BP35名词点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绿色发展 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发腿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开放发展 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t界经济的趋势.本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发展 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台的重要体现 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框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为什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1)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2)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时---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3)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4)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城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相关链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
1、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
(2)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重点: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2、根本: 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
3、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3)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关链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原因:
①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②(BP45相关链接)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扣除”,见BP45相关链接)
(4)作用:
①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分配范围 公有制经济
分配前提 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分配对象 有劳动能力的个人
分配尺度 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分配结果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不能说不劳不得)
2.按要素分配
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内容 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 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三、收入来源
1.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途径:从个人收入获取途径看,居民收入包括(含BP46相关链接)
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经营性收入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四、崇尚劳动
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五、分配原则(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做大蛋糕)
②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切好蛋糕)
③理顺关系:.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切好蛋糕)
④两个同步: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切好蛋糕)
⑤初次分配:(切好蛋糕)
A.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C.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⑥再次分配:(切好蛋糕)
A.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B,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人,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⑦第三次分配:(切好蛋糕)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知识拓展: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比较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宏观调控(税收、社会保障、等)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配收入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1)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 政府 和 社会 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重要性:
①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 生存危机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 稳定 ,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稳定器)
②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 调节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 。(调节器)
③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 社会互助 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 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器)
2.内容(BP51相关链接):社会保障既有经济保障,也有服务保障。
3.体系:
(I)全部内容
①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BP51相关链接)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基本保障外,还存在大量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形式,如慈善活动、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
主要内容
①社会保险(另见BP52相关链接: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比较)
地位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筹资 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功能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类型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②社会救助
特点 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方式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目的 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作用 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③社会福利
实质 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目的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特点 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④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比较社会保障的几种形式
地位作用 方式 目的 举例
社会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社会救助 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生育救助、丧葬救助、法律援助
社会福利 最高层的社会保障 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对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的特殊福利、职业福利、社区福利性服务和津贴、全民医疗教育住房福利
社会优扶 是具有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所提供的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精神
完善:①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全面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覆盖全民 就是要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不分城乡,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一个都不能少
城乡统筹 就是要稳步推进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权责清晰 主要强调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尽可能地划清边。
保障适度 主要指保障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
可持续 强调制度要着眼长远,安全,可持续。
综合探究二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1.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1)原因
①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②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
③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④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⑤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2)要求
①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
②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③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F出不平凡的业绩。
2.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1)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2)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素质。
(3)创业者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
(4)企业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诚信原则;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又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总之,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2)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