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核心大概念: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原始社会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地位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2.两个阶段 (1)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3.生产力发展状况 生产力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是石器。(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4.生产关系的特点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5.社会组织 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6.解体 (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2)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3)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2.奴隶社会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阶级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2.国家的产生 (1)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生产力发展状况 掌握了青铜技术,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之后又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4.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产品的分配关系)5.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6.主要矛盾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封建社会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产生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逐渐形成。2.生产力水平 铁制农具;耕作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生产关系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但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农民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产品的分配关系)4.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方式 ①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③思想方面: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5.社会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4.资本主义社会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产生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2.生产力水平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3.生产关系特点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品的分配关系)4.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条件 ①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圈地运动、奴隶贸易);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海外贸易、海外殖民)。资本原始积累是充满血腥和罪恶的。5.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标志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6.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7.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消极:经济危机。8.经济危机 注: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1)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 (2)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直接原因: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9.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性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3)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4)解决:资产阶级所采取的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四种社会形态的比较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生产工具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政治制度 (上层建筑) 氏族制度(无压迫、无特权) 奴隶制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出现) 封建国家(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迷信……) 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失败原因: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3)意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兴起: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2)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3)迫切需要:三大工人运动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都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②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②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进步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②一个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③一个目标——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 (2)马克思主义及其鲜明特点:《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巴黎公社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俄国十月革命 (1)爆发: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1)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2)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产品如何分配)4.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进程 社会主义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 (2)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前途光明: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4)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中国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归纳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现实(或实践)、制度的飞跃。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思维导图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基本国情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4.探索过程 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5.历史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外因:不允许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内因:①不愿走: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没能力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1.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2.开端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3.领导力量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4.革命道路 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5.四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6.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7.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8.胜利标志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9.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知识延伸: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五四运动(1)特点: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③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2)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④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⑤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新”的体现)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特点(“新”的体现):(1)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2)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重要)(1)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辞旧)(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迎新)(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任务 反帝反封建时间段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领导权不同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决定意义)革命前途不同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未完成。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属世界革命的范畴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及其主要矛盾?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为过渡时期。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3、为什么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意义: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什么样崭新的历史课题?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遵循。②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科技等均取得显著发展。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艰辛探索的伟大意义?①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在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深度学习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不 同 点 革命的对象 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要消灭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革命的动力 四大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三大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相同点 领导力量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属革命 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互相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深度学习2: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过渡时期(1949-1956)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1956)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2017)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度学习3:标志性事件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鸦片战争2.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3.中国结束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辛亥革命4.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5.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伟大飞跃,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7.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8.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的确立(伟大开端)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标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个主义) 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个重点) ③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一个决策)3.意义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有两个脉络: 一是改革脉络(对内),如农村—城市,南方—北方,政府与市场机制; 二是开放脉络(对外),如特区、沿海港口—全方位格局—入世—上海自贸区。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进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①标志——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②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③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④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放进程 (1)1980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三)改革开放的意义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改变四个面貌”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2.“实现三个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3.“发挥四个作用”(“一宝”、“一路”、“两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启示) ①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②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未来改革开放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标志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2.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成果 时间 主题 主要内容 成就/地位邓小平 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 展观 十六大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内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保障/根本在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新时代的地位、内涵、意义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科学 内涵 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历史脉络) 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国家)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 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民族) ⑤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世界)3.意义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中华民族)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科学社会主义)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依据 (1) 社会需求: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2) 社会生产: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3) 突出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3.“变”与“不变” 主要矛盾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个“不变”:(1)基本国情不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国际地位不变——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3)基本矛盾不变——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4.面对变与不变的解决措施(重点) (1)应对“变”: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成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P44相关链接) (2)应对“不变“: ①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②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③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原因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2.要求 (1)共产党人要做到: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中国人民要做到:①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需要新时代劳动者的持续奋斗。②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十四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中国梦的本质、意义、特点(要求)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本质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意义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14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3.特点 (要求)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每个人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知识拓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的关系 (1)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实现基础。中国梦首先是强国之梦,是实现国家富强之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的保障。 (2)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之梦,中国梦所要实现的正是要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自立、自强的面貌呈现给世界人民。 (3)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个体梦与群体梦的辩证统一,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出发点、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1.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要求(怎样实现)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 内涵 地位 要求伟大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标伟大斗争 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动力 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伟大工程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保证 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伟大事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路径 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 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 时间 目标第一个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 从2035年到2050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步走战略的具体要求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重大原则,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孩浪的重大考验。(P53末段) (2)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4个机遇:见P54一段),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P54一段) (3)青年的责任 ①原因: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②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锻炼品德修为。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普世价值)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创立的时代背景(回答时代之问)时代产物 是时代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理论意义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世情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国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历史地位。1.“十个明确” (思想层面)①党的领导。(最大优势)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②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④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⑤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⑥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⑦高质量发展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⑧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⑨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⑩党建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地位 ①“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②“十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2.“十四个坚持” (实践层面)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讲的是领导力量问题)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的是政治立场问题)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讲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讲的是发展导向问题) 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讲的是依靠力量问题) 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讲的是法治保障问题) 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的是精神力量问题) 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讲的是发展目的问题) 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讲的是人与自然问题) 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讲的是国家安全问题) 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讲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讲的是国家统一问题) 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的是中国和世界关系问题) 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讲的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地位 ①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 ②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3.“十三方面成就” (成果层面)地位 ①“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 ②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的这一重要思想。三者关系 ①三者彼此呼应,相互贯通。 ②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③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为什么要坚持 1.历史贡献 ①理论创新有广度: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 ②理论创新有深度: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地位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怎样坚持 ①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③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④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