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一框题“逻辑”的多种含义一、理论基础和依据“逻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释义。主要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强调事物发展中新旧更替的必然性;第二,指思维活动(思考)的规律与规则;第三,指某种思维方法或观点,常运用某种逻辑关系的形式,表述合乎(或不合乎)事理的观点;第四,指逻辑学科,常指广义上的“逻辑”。人们对“逻辑”一词的多种解释,说明对逻辑的研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深入各个领域,几乎涉及人类思维的所有方面。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逻辑学主要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大分支;狭义的逻辑学仅指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其中已知的命题是前提,得出的新命题是结论。逻辑推理所涉及的,不是前提本身之真假问题,因为前提真假靠经验判断,不是逻辑推理研究的对象。因此,逻辑学研究的推理,是决定哪些规律可以保证推理有效的问题,即一切推理所必须依据的形式,其任务是识别正确的推理与错误的推理的标准,并教会人们正确地进行推理,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论证是用某些理由去支持或者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或语言形式,通常由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构成。论点即论证者所主张并且在论证过程中要加以证明的观点。论点本身可以成为论题,但论题还可以是论辩双方所讨论的对象,例如“是否应该用法律形式来禁止虐待动物”。论据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它们可以是某种公认的一般性原理,也可以是某个事实性断言。论证要使用推理,甚至可以说就是推理:一个简单的论证就是一个推理,它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从论据导出论点的过程(即论证形式)相当于推理形式。一个复杂的论证则是由一连串相同或者不同的推理构成,只不过其中的推理过程和形式可能错综复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常常把论证和推理同等看待。不过,推理和论证之间的区别在于:推理并不要求前提真,假命题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但论证要求论据必须真实,以假命题作为论据不能证明任何东西。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教学提示:以“走进逻辑的世界”为议题,可通过词语分析把握“逻辑”的多重含义;列举生活中的故事,剖析正确的推理形式;通过组织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推理、论证和论辩的能力。三、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解读“逻辑”一词的不同用法,了解“逻辑”的多重释义;通过评析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领会“逻辑学”的研究内容,理解推理的核心任务,初步学会论证和论辩的技巧,在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增强思维的逻辑性。2.公共参与通过组织和参与辩论赛,明晰相应的活动规则,主动、有序地参与辩论活动,提升在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中表达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了解逻辑的多重释义,以及广义逻辑学和狭义逻辑学的研究内容;理解推理的结构及其核心任务,理解论证和论辩的结构。2.实践应用提高辨析能力,能够识别和驳斥生活中的一些逻辑错误。3.迁移创新初步掌握推理和论证的方法,能够自觉将其运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四、学情分析高二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涉及了逻辑学知识,学生也能简单运用逻辑学知识,比如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运用数学中的充分、必要、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论证,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推理与论证背后的规律及要求。如何在学生已有逻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从逻辑学的学科视角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反思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重视与指导。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狭义逻辑学中的推理问题从教材结构来看,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要点,更是提升科学精神的必备知识。因此,深入理解什么是推理、为什么要推理、怎样进行推理等一系列问题,既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也对学生掌握推理、论证和论辩的方法,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难点:把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形式逻辑在研究推理时,并不是要去研究一个个具有具体内容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去研究它们所分别具有的最一般形式,即思维内容之间的联系方式。形式逻辑常用公式或者符号来表示思维形式,因此,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思维形式的角度来研究推理的有效性问题,这是高度抽象性的,其中的一系列学科术语是令人费解的。但是学好抽象思维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优化活动设计等,将学生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本框题教学引入了生活实例、寓言故事等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任务解决中提升核心素养。2.议题式教学法本节课教学以“走进逻辑的世界”为核心议题,创设具有故事性的教学情境,通过对情境的结构化处理,推进议学活动有序展开。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逻辑、形式逻辑、逻辑论辩,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工具,进一步深化对“逻辑学”的学习。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材料一 播放短视频《什么是逻辑?》,并在PPT上呈现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有人指出你没有逻辑的时候,他到底在说什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观点,到底是天方夜谭的胡扯,还是逻辑严谨的推理。本期所说的“逻辑”指狭义上的形式逻辑,因为辩证逻辑、数理逻辑大家都学过。首先,形式逻辑要求所有的对象都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名称,这个名称是确定的、绝对的,不能是模糊的、流变的······其次,名称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是具有明确的指向的······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连基本的定义都不一致,就不可能作出一致的判断。······所以,我们必须先对定义达成共识,才有探讨的基础······明确了共识之后,形式逻辑就是我们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被亚里士多德归纳为逻辑三段论······三段论的推理形式是一种最基本的逻辑方式,它让人类具备了基本的思维能力······以上只是形式逻辑的入门,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需要大家去系统学习相关的资料。思考:当有人指出你说话没有逻辑的时候,他所说的“逻辑”指什么?【教学意图】以短视频和问题直接导入本框题教学,一方面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学习的主题。(二)新课教学环节一:“逻辑”-蕴含多种含义的词语教师:有个人到饭店吃饭,要了一碗面。当店小二端来一碗面时,这个人又说不想吃面了,要求换两个馒头。于是店小二端回这碗面,又端来两个馒头,那个人拿了两个馒头就走了。馒头既然是换的,便不用付钱;面又没吃,当然也不用付钱。如果你是店家,你会如何让自己不吃这个哑巴亏?学生1: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火气甚旺地责问消费者。学生2:以粗暴的简单对付复杂的荒唐,如“少废话,还得交钱”。学生3:那笔账已经清了,这笔账还要另外结算-把对方的糊涂顶回去。教师:如果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一碗面”等值于“两个馒头”,等值于吃了饭店同等价钱的东西。“没有吃面”是真的,但是“没有吃馒头”是假的,即“没有吃饭店同等价钱的东西”为假判断。所以,那个人犯了逻辑错误。【设计意图】把故事中的逻辑谬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和交流,识别逻辑错误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教师:那么,什么是“逻辑”?请大家思考我们平时在什么时候会用到“逻辑”这个词。材料二 我们在什么情境下会用到“逻辑”这个词?1.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在情理上却有根据。2.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3.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4.黑李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个大黑痣,因此他是黑李;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白李;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是很合逻辑的。5.霸权主义奉行的是强盗逻辑。6.学点逻辑学对自己思维能力提升大有帮助。教师:材料二中的“逻辑”各指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议学活动。建议每个小组对上述语句中的“逻辑”一词进行探究,在成果交流中,每个小组可侧重一个语句作深入解读。学生1:“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中的“逻辑”一词,指思维活动的规律与规则。也就是说,“这个想法也许不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与规则”。学生2:“历史的逻辑”“生活的逻辑”中的“逻辑”指客观规律,强调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学生3:“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中的“逻辑”一词,也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4:“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是很合逻辑的”中“逻辑”一词,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外部特征送外号的做法是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学生5:“霸权主义奉行的是强盗逻辑”中“逻辑”一词指一种思维方法,或者也可以指某种观点或言论。在这句话中,“强盗逻辑”是霸权主义的思维方法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学生6:“学点逻辑学对自己思维能力提升大有帮助”中的“逻辑”一词就是指逻辑学,是一门学科的意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逻辑的四种含义中解释上述语句中出现的“逻辑”,体会逻辑释义的多样性,感悟逻辑学科已经深入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之中。教师小结:我们看到“逻辑”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当它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思维方法”时,它才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逻辑学就是要研究正确的思维方法,它是为把握思维规律服务的。当我们把逻辑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时,我们会发现关于逻辑的参考书五花八门,由此我们应该知道逻辑这门学科是分化了的。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将特定语境中的“逻辑”一词同教学中的“逻辑”一词联系起来,让陌生的知识找到建构的基点。环节二:形式逻辑-关于正确推理形式的科学材料三《狗和海螺》(摘自《伊索寓言》)有一只狗习惯于吃鸡蛋,久而久之,它意识到“一切鸡蛋都是圆的”。有一次,它看见一个圆圆的海螺,就以为是鸡蛋,于是张大了嘴,一大口就把海螺吞下肚去。后来觉得肚里很沉重,很是痛苦,说道:“我真是活该,相信一切圆的都是鸡蛋。”教师:这只狗的推理为什么是错误的?正确的推理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活动:针对上述推理,学生分小组进行议学活动。建议每个小组能够结合具体的推理过程,深入认识抽象的推理形式。学生1:“一切鸡蛋都是圆的”是真的,但是不能由这个真前提推理出“一切圆的都是鸡蛋”,这一推理是错误的。正确推理应该是“有些圆的是鸡蛋”。学生2:依据上述同学的具体推理,我们可以总结出正确的推理形式,由“所有S都是P”,可以推出“有些P是S”。教师小结:“一切鸡蛋都是圆的,所以,一切圆的都是鸡蛋”,其推理形式是“所有S都是P,因此,所有P都是S”,从形式上来看是无效的,因为我们无法从真的前提推导出真结论。事实上,“所有S都是P,因此,有些P是S”,这一推理形式才是有效的。【设计意图】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逻辑学中的推理关注的是推理形式,而非推理前提的真假。因此,通过引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情境分析中,逐步理解推理形式。教师:逻辑学研究的不是具体的某次推理,它关注推理的一般形式,我们来看两则推理;推理1所有的老师都是知识分子小陈是老师所以小陈是知识分子推理2所有的校运动员都爱运动小王是校运动员所以小王爱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上面两则推理共同的推理形式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运用简单三段论的知识,找出两者共同的推理形式,并进一步验证这种推理形式的正确性。学生:推理1、2都由三个判断组成,且每个语词出现了两次,其共同的推理形式是所有M都是PS是M所以S是P教师:逻辑学要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推理形式也分正确的推理形式和错误的推理形式。我们再来看两则推理,他们的推理形式是什么?这样的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推理3一切杨梅都是酸的香瓜不是杨梅所以,香瓜不是酸的推理4所有金属都是导体铜是导体所以铜是金属学生活动:针对上述推理,运用简单的三段论推理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推理中找到逻辑错误,并从推理形式的角度驳斥上述错误。学生1:推理3的推理形式是所有M都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这种推理形式是无效的,结论不必然,可以找到反例,比如,一切杨梅都是酸的,醋不是杨梅,所以醋不是酸的。学生2:推理4的推理形式是所有P都是MS是M所以,S是P这种推理形式是无效的,结论不必然,可以找到反例,比如,所有金属都是导体,石墨是导体,所以,石墨是金属。教师小结:判断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举出反例,但是事例是永远举不完的,且有些同学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可能举不出反例。这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逻辑学,掌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这样我们就能判断一个推理正确与否。【设计意图】逻辑学在研究推理时,并不是要去研究每个推理前提内容的真假,而是去研究推理所具有的最一般的形式。如果推理形式错误,那么推理过程和结果就不具有保真性。通过比较正确和错误的推理形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推理形式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会一些推理的规则。环节三:逻辑论辩-以论证服人材料四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顺境还有逆境,一些人在顺境中成为人生赢家,而有些人在逆境中弯道超车。对于人的成长来说,顺境更有利还是逆境更有利呢?教师:请同学们辩一辩: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长。学生活动:1.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和一个评价组;2.小组代表阐述观点1分钟(立论);3.自由辩论三分钟(反驳);4.评价组根据辩论过程对正反方进行点评。学生1(正方一辩):第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长期身处逆境不利于人身心健康,太多的挫折与困难使人退缩、压抑、否定自己。第二,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人的成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人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能够健全人格。第三,和平安定的国家、和谐的社会更有利于成才。国家提供的发展平台、给予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都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2(反方一辩):第一,逆境是把砺人之剑,让人获得更多的成长。逆境给人提供了宝贵的磨砺机会,可以有效激发人的身体潜能,而顺境中的成长虽然来得容易,却没有逆境中来得实在。第二,逆境是熔人之炉,让人实现华丽的成长转变。顺境中的发展看似“奇速”,却无法让人理解成长的真正含义。第三,逆境是推进历史车轮前进的源源动力,促使人类社会不断飞奔向前。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顺境会令人丧失直面挑战的机会,使得社会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学生3(反方反驳):正方认为,顺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身心发展上,可是身心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发展吗?人体内具有抗体,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受到了病原体的袭击。如果遇到一个严格的老师,严厉的教学风格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身在一个受到父母极度宠爱的顺遂环境里,人的品格会健全发展吗?学生4(正方反驳):人生就像是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加以保障,对方混淆的是什么?在逆境中,人可以成长和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爱迪生通过实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是因为他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一流的实验室,如果这些都匮乏的话,切莫说爱迪生试验5万种材料,恐怕连进行科学研究都成问题。评价组:第一,点评两组同学的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第二,点评两组同学在辩论中是否有效运用推理的相关知识;第三,总结两组同学的观点,阐明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应重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小结:我们在提出一个论点后,应当用有效的论据进行证明,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就是“论证”,用论证的方式说服他人或者反驳他人就构成了论辩。在论证和论辩中,推理是否有效,也就是我们运用的推理其推理形式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谢谢同学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在辩论中同学们对于这样一个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有了更多方面、更深刻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丰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逻辑论证,把课本知识带入现实生活中。同时通过辩论,双方增进对对方立场的理解,有利于引出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之间的联系。(三)课堂总结逻辑学为人们明辨是非开启了一扇大门,通过它,我们会对网络的争论、社会的讨论、别人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发展我们的理性,做一个会思考的社会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