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题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理论基础和依据思维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一样,也是有规律性的,即按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行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许多的规则和规律,这些规则和规律有的只涉及学科的某一部分,有的涉及学科的几个部分,有的涉及学科的全部。涉及学科全部的并且各个部分都必须遵守的规律,称为这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律。逻辑这门学科,也有许多规则和规律。如定义、换质位推理、三段论推理等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则,这些特殊规则的作用都不同,它们涉及的范围也只是学科的某一部分。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规则以外,还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它们不但适用于逻辑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而且也是逻辑这门学科各个部分都必须首先遵守的规律,普遍适用于一切思维形式,贯穿于全部思维过程之中、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保证,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人们的思维首尾一贯,可以保持思维的同一性和确定性,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混乱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这样,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和正确地认识事物。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思维虽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是人们思维中的规律。思维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它不等同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问题。思维规律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只在思维领域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把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混同于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教学提示:以“如何让理性的光芒照进现实”为议题,探究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掌握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可创设辨析性情境,剖析违背逻辑基本要求的错误;分享运用形式逻辑规律认识和解决思维中的问题的成功经验。三、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阅读与评析《铃铛之辩》《鳄鱼悖论》《鲍西亚的三个匣子》三个故事,深入理解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识别并驳斥生活中违背逻辑规律的错误。(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识记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和含义;明晰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时的注意点;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实践应用提高辨析能力,能够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批驳生活中的逻辑错误。3.迁移创新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并发挥其在人际交流、课堂表达、亲子沟通等方面的作用。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能够理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内涵,识别一些简单的逻辑错误,这为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本框题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三个思维上的困惑:第一,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关系?第二,矛盾律和排中律有何区别?第三,如何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辨析各种逻辑错误?因此,本框题教学需要借助案例来展开议学活动,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解开上述困惑。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的思维,这就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既是具体逻辑规则的基础,更是培养科学精神的知识依托,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可以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并识别和驳斥生活中的逻辑错误。2.教学难点:辨别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学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难点在于实际运用:首先,是否能够识别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等;其次,是否能够分析产生上述逻辑错误的原因;最后,是否能够阐述正确的逻辑思维。这就需要解决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化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是通过情境中的学习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情境既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本框题教学以故事所蕴含的理性思维为主题,进一步优化具体情境的功能,创设三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有效支持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2.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本节课教学依托故事情境的可拓展性意义,基于可研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故事人物评价、悖论解析、真假鉴别等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教师: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那么,人的思维有没有规律可循?今天,我们就通过三则故事来解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防止自己的思维陷入混乱与错误,让我们的思维能够理性地运行。(二)新课教学环节一:从“铃铛之辩”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材料一 有一个脑子不开窍的营丘人,平时很喜欢追着别人问问题,可对别人的讲解,又不太能明白,经常会把人问得烦躁不已。一天,营丘人问艾子:“拉大车的骆驼,为什么脖子上要挂一个铃铛?”艾子告诉他:“大车和骆驼都是庞然大物,且经常在夜里赶路,怕狭路相逢,难以避让,所以就挂个铃铛,听到铃声对方就能做好让路的准备。”营丘人点点头,又问:“高塔上挂铃铛,也是为了夜里行路相互避让吗?”艾子说:“你怎么不通事理?鸟雀们都喜欢在高处建巢,把鸟粪拉得到处都是,高塔上挂铃铛,是为了借风吹响,赶跑鸟雀,这跟骆驼挂铃铛不是一回事。”营丘人挠挠头,继续问:“老鹰的尾巴上也挂了铃铛,可没有鸟雀在老鹰的尾巴上搭建巢穴啊,这怎么解释呢?”艾子无奈地说:“你这个人真奇怪,老鹰捕捉小动物,如果不小心飞进树林里,脚被树枝绊住,只要拍拍翅膀,铃声一响,主人就能循着声音找过去,这跟高塔挂铃铛防止鸟雀筑巢怎么能是一回事呢?”营丘人还是不明白,又问:“以前我看过出丧,前面的挽郎唱着歌,摇着铃,那时候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我明白了,他是为了脚被树枝绊住时,能让人尽快找到他。”艾子再也忍不住了,恼怒地说:“那是给死人开路!死人活着的时候,喜欢跟别人瞎争论,所以死后人们摇铃,是为了让他开心!”教师:“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这是苏轼对营丘人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议学活动,每个小组结合故事以及逻辑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营丘人的言行进行批判。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1:营丘人总是会错意,骆驼挂铃铛和高塔挂铃铛根本就不是一个情境,营丘人却混为一谈。学生2:营丘人故意刁难艾子,他和营丘人说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生3:营丘人在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所以他的话是“不中理”的。教师小结: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公式为“A是A”。常见的错误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骆驼挂铃铛,是为了提醒人们夜里行路相互避让;高塔上挂铃铛,是为了借风吹响,赶跑鸟雀。而营丘人却把高塔上挂铃铛的理由说成是为了夜里行路相互避让,偷换了概念,违背了同一律。同学们,切忌像营丘人一样只抓住事物的表面去和别人盲目地争论。【设计意图】寓言故事既具有趣味性,又富含思辨的理性。营丘人不断地问难艾子,实质就是拿表面相似的铃铛穿凿附会,这属于偷换概念的诡辩。学生在驳斥营丘人的狡辩中,能够识别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进而理解遵循同一律的内涵与要求。环节二:从“鳄鱼悖论”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材料二 有一天,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的手中抢走了她的孩子。这位母亲苦苦地哀求鳄鱼:“我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求求你千万不要伤害他,你提出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鳄鱼听了非常得意,就对这位母亲说:“那好,我向你提一个问题,让你猜,如果你答对了,我就不伤害你的孩子,并把孩子还给你;如果你答错了,我就要吃掉你的孩子。”鳄鱼说:“我的问题就是,你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这位母亲仔细琢磨了片刻说:“······”教师:这位母亲会选择哪一句话:①你会放了我的孩子;②你会吃掉我的孩子。请说出你的推理过程。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议学活动,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1:如果选择第一句话“你会放了我的孩子”,鳄鱼就享有“吃”或“不吃”的自由,不会出现自相矛盾。如果选择第二句话“你会吃掉我的孩子”,那么,不管鳄鱼怎么回答都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学生2:如果选择第一句话,鳄鱼会回答“答错了”,然后吃掉孩子,但是如果选择第二句话,鳄鱼就不好回答了。教师小结:如果母亲回答“你会放了我的孩子”,鳄鱼一定会回答说“你猜错了”,然后鳄鱼便会信守承诺,吃掉孩子。但是,如果母亲回答“你会吃掉我的孩子”,就出现了悖论。鳄鱼如果说,你答错了,我不会吃掉你的孩子,就与之前鳄鱼说的“如果你答错了,我就要吃掉你的孩子”自相矛盾。鳄鱼如果说你答对了,也同样会产生这样自相矛盾的结果。所以到底什么是悖论,我们再来深入剖析一下。鳄鱼如果说猜错了,那么按照他之前提出的条件,会吃掉孩子;但是猜错了“你会吃掉我的孩子”,也就意味着鳄鱼不会吃掉孩子。“吃掉孩子”与“不吃掉孩子”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是符合鳄鱼的条件的,也就是说命题“A”和命题“非A”同时为真了,所以悖论也就产生了。矛盾律,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公式为“A不是非A”。常见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例如,“聋子听见哑巴说瞎子看见了爱情”“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设计意图】“悖论”意味着“理智的困境”,“消解悖论”意味着“理智的突围”。通过解读“鳄鱼悖论”,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矛盾律的内涵与要求,也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思维世界,提供新的思维空间。环节三:从“鲍西亚的三个匣子”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材料三 鲍西亚的三个匣子父亲准备了一个金匣子、一个银匣子,还有一个铅匣子,其中,只有一个匣子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逻辑与思维“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为真。鲍西亚的父亲留下遺言,如果根据上述三句话,准确猜中了哪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肖像,那他就可以迎娶鲍西亚。除此之外,求婚者在猜之前,还要答应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宣誓,如果没有猜中,绝不告诉其他人自己猜的是哪一个匣子;第二,必须宣誓,如果猜不中,将永远不得娶妻。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条件,担心自己猜不准后将付出巨大代价,就都退缩了。只有一些真心喜欢鲍西亚的小伙子,选择留了下来。很可惜,没有一个人猜对······教师:请同学们判断肖像在哪一个匣子中,并说明推理过程。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议学活动,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1:假设肖像在金盒子中,那么银匣子和铅匣子的话都是真的,不符合要求;假设肖像在银匣子中,那么金匣子和铅匣子的话都是真的,不符合要求;假设肖像在铅匣子中,只有金匣子的话是真的,符合要求。学生2:金匣子和银匣子的话是自相矛盾的,根据题意“只有一句话为真”,所以这两句话必有一真,那么铅匣子的话肯定是假的,所以肖像在铅匣子中。教师小结:金匣子和银匣子上的两句话是矛盾关系,根据“只有一句话为真”即可判断这两句话必有一真,则铅匣子上的话一定是假话,所以肖像在铅匣子中。这时,我们用到了排中律,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公式为“A或者非A”。常见的逻辑错误是“两不可”。材料四 金、银、铅三个匣子,匣子里面分别是死人的骷髅、傻瓜的画像和鲍西亚的画像。金匣子中有一段话:发光的不全是黄金,古人的话没有骗人;多少世人出卖了一生,不过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虫占据着镀金的坟。银匣子中有一段话:有的人终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寻求满足。我知道世上尽有些呆鸟,空有着一个镀银的外表;随你娶一个怎样的妻房,摆脱不了这傻瓜的皮囊。教师:请同学们品读金匣子和银匣子里的话,谈谈我们从中获得的启发。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读材料四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生1:看待事物不能只凭外表,更要探寻事物的本质,这种探寻的精神或许才是真正闪光的金子。学生2:求真务实的精神,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这才是真正闪光的东西。教师小结: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诱惑,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表象所迷惑,沉浸在虚无的快乐中,逐渐成为被温水煮熟的青蛙。所以,除了黄金,人的理性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闪闪发光的东西。【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两项任务,在第一项任务中,引导学生围绕“鲍西亚的三个盒子”这一故事展开思考,意在让学生了解排中律的基本要求,防止犯“两不可”错误,同时学生也可进一步理解矛盾关系的命题的真假值情况,为理解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与联系提供支撑。第二项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防止一些逻辑错误。(三)课堂总结纪伯伦曾说:“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你的理智、判断总在那里和你的热情、嗜好打仗。”没错,感性的生活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精神,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正确前进的光,失去了方向。同学们,希望大家今后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理性精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坚定而有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