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第一框题 判断的概述一、理论基础和依据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其中,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判断和命题。判断和命题都是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关于二者的关系目前逻辑学界颇有争议。传统逻辑一般不讲命题只讲判断,数理逻辑产生以后,由于数理逻辑把命题作为研究对象,人们才逐渐注重对命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形式逻辑现代化的呼声日高,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命题,甚至在教材中用命题替代了判断。目前,关于判断与命题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命题就是判断,判断就是命题,二者是一个东西;二是认为表达判断的句子是命题,不表达判断的句子就不是命题;三是认为所有判断都是命题,而有些命题不是判断,二者为包含关系。教材中对命题与判断未作严格区分。判断(命题)的分类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特别是其中的《范畴篇》中,研究了命题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形式的不同对命题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分类。亚里士多德把命题首先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两类,但他对复合命题并没有作深入探讨。他进而把简单命题按质分为肯定的和否定的,按量分为全称、特称和不定的命题。他还提到个体命题,这相当于后来所谓的以专名为主项、以普遍概念为谓项的单称命题。亚里士多德着重讨论了后人以A、E、I、O为代表的4种命题。他所举出的例子是:“每个人是白的”“没有人是白的”“有人是白的”“并非每个人是白的”。关于模态命题,他讨论了必然、不可能、可能和偶然这4个模态词。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态,是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可能性等。亚里士多德以后的逻辑学家,如泰奥弗拉斯多、麦加拉学派和斯多阿学派的逻辑学家,以及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等,又对包含有命题联结词“或者”“并且”“如果······则······”等的复合命题进行了不断的探讨,从而丰富了逻辑学关于命题的学说。康德根据他的范畴理论对判断作了分类。这个分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康德对判断的分类主要有4个方面:①量,包括全称、特称、单称三种判断;②质,包括肯定、否定、无限(所有S是非P)这几种判断;③关系,有直言(两概念间的关系)、假言(两判断间的关系)、选言(若干判断间的关系)判断。④模态,有或(概)然、实然、确然几种判断,康德所谓的模态,是指认识的程度。他认为组成假言判断、选言判断的判断,都是或然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逻辑读本对命题的分类不尽一致。大体说来,按关系即按命题主谓项之间的关系分,有直言命题、假言命题(后件主谓项的联系以前件为条件)和选言命题(谓项之间对主项有选择关系)。从质的角度分,有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从量的角度分,有全称命题,包括单称命题、普遍命题(凡S是P)和特称命题。这些读本还讨论了其他一些关于数量多少的命题,如涉及“多数”“少数”之类的命题,并认为,“多数S是P”等值于“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等值于“多数S不是P”。因此,从“所有S是P”推不出“多数S是P”,也推不出“少数S是P”。这些传统逻辑读本在讨论选言命题时,也往往论及联言命题、分离命题(非A并且非B)等。另外,还有一类可解析命题也是常常提到的。在这类命题中,有一种叫区别命题,其形式为“只有S才是P”;还有一种叫除外命题,其形式为“除是M的S外每个S是P”。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教学提示:以“如何正确认识判断”为议题,探究判断的基本特征、表达和类型。可搜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现象,引导学生对其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形成对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的初步认知;可列举生活中可能存在逻辑错误的判断语句,组织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掌握进行准确判断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清判断的不同表达和类型及其区别,从而为科学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三、学情分析从思维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能够积极回应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愿意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认知发展来看,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经过本模块前面内容的学习,他们对形式逻辑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基本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逻辑相关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来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判断的基本特征、表达和类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可能不是特别高,需要教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实现理论知识的生活化。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较差,逻辑混乱的情况较为普遍,更需要加强逻辑基础知识的学习。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认识判断,把握判断的基本特征、表达和类型,从而为正确运用判断打下基础;通过思维训练,进一步理解判断这种逻辑思维形式,培育自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科学精神。2.政治认同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形式逻辑学的基本观点,感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增强政治认同;通过案例分析和情境创设,感受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了解判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理解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把握不同类型的判断及其划分标准。2.实践应用能够运用所学判断的知识,分析典型例句中存在的表达错误,学会正确地判断、表达。3.迁移创新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清楚明确地表达思想,努力避免交流和写作上的表意模糊、歧义和错误,学会辨别和修正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的逻辑判断上的错误。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正确把握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识别一个语句是否表达判断的最基本的标准。学生对判断基本特征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其准确把握判断的内涵,掌握作出科学判断的方法。2.教学难点: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判断的逻辑性质,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断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判断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由于划分不同判断类型的标准不同,判断的分类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判断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学习形式逻辑中基本形式之--判断,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有点枯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2.议题式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议题式教学法,以“如何正确认识判断”为议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3.案例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直接目的,而科学思维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思维训练。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各种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对案例进行探究,可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材料一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一场空灵、浪漫、唯美的开幕式,彰显了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科技之美,再次惊艳世界。三位同学观看开幕式后有了以下对话:小明:你们如何评价这场开幕式?小华:这是冬奥会历史上最精彩的开幕式。小洁:这场开幕式没有邀请大牌明星参与演出。教师: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概念的相关知识,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人们在交流时仅凭概念是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的。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上述三位同学的表达有的是判断,有的不是判断。那么,哪些表达属于判断?哪些表达不属于判断?判断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从北京冬奥会入手,以“如何正确认识判断”为议题来揭开形式逻辑中“判断”的神秘面纱。【设计意图】以北京冬奥会引入课题,希望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生活化场景的创设消除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为议题的探究作好心理铺垫。(二)新课教学环节一:“冬奥”开幕 初识判断-判断是什么?教师:上述三位同学关于“冬奥”开幕式的表达有哪些属于判断呢?请大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活动:自主思考,交流分享。学生1:我认为三位同学的表达都属于判断,因为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思想。学生2:我不认同。小明的表达不属于判断。因为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小明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对开幕式作出断定,即既没有表达肯定,也没有表达否定。小华表达了一种肯定,是判断;小洁表达了一种否定,也是判断。教师小结: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必须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这是我们认识判断这一逻辑形式时首先需要把握的。教师:现在,请大家依据这一点向同桌说出几个能够表达你的某种判断的语句,同桌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学生活动:同桌交流,互相评价。(活动后,教师进行初步归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相信大家通过活动对判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老师给出的两个表达是否都是判断,二者有什么关系。A.开幕式运动员进场环节中中国队是第一个出场的。B.开幕式运动员进场环节中中国队不是第一个出场的。学生活动:相互交流,思考回答。学生1:A不是判断,因为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是判断。学生2:A、B都是判断,只是A的判断是假的,B的判断是真的。教师:有真假之分是判断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因为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是否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问题。如果符合,则判断为真;如果不符合,则判断为假。那么,我们怎么来确定判断的真假呢?请刚才作出正确判断的同学来说说看。学生2:因为我看了开幕式,中国是东道主,最后一个出场。教师小结:对。判断的真假是要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的,同学通过观看开幕式发现A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A是假判断,B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以是真判断。总结一下本环节的知识点。首先是判断的含义: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其次是判断的基本特征: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二是判断有真假之分,社会实践是检验标准。【设计意图】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习判断的知识是为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本环节设置了大量的学生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判断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理解,为进一步正确认识和运用判断这一思维形式打下基础。同时,学生的活动体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可以得到有效的滋养。环节二:全景“冬奥”再探判断-如何表达判断?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共有来自全球的2892名运动员参加。自开赛以来,赛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不断创造佳绩;赛场外,“冬奥热”正席卷全国:冰雪运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冬奥题材的影视综艺霸屏、冬奥话题持续上热搜、冬奥吉祥物及周边产品走俏······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下列语句哪些表达判断?哪些不表达判断?为什么?(1)祝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2)请多关注比赛本身!(3)谷爱凌是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4)表现欠佳的运动员不是更需要我们的鼓励吗?(5)你想要一个“冰墩墩”吗?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围绕判断的相关知识,互相交流,合作探究,自评互判,形成共识,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探究的角度,可从判断的基本特征、表达和类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回答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问。小组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能表达判断,如祈使句、感叹句等,不作断定、没有真假,不是判断。(1)是感叹句,表达的是祝福之情,不是判断。(2)是祈使句,也不是判断。小组2:判断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二是判断有真假之分。(3)对认识对象进行了肯定,而且这种断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一种真的判断。小组3:疑问句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进行断定,所以通常都不是判断,如(5)不属于判断。而(4)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之意,即“表现欠佳的运动员更需要我们的鼓励”,所以(4)也是判断。教师小结:判断的表达形式是语句。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来说,判断都是以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达的,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通常不能表达判断。教师:判断的表达要明确,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探究与分享”。其中的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1)这是新学生宿舍。(2)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3)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完成训练。【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辨析式学习环境。辨析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辨别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亲历思维的碰撞,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深化理解。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身认识的偏差,及时调整自己认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困惑点、疑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效地确定教的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效率。环节三:我看“冬奥”运用判断--判断有哪些类型?材料三 看冬奥比赛是虎年春节期间很多人的首要选择。不同的赛事具有不同的特点:短道速滑紧张刺激,充满悬念;花样滑冰赏心悦目,极具观赏性;高山滑雪速度与技巧并存,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冰球比赛对抗性强,令人热血沸腾;冰壶比赛展现智力与技术的较量······教师: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比赛?请用不同类型的判断来表达你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2页第二、三自然段,了解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划分标准。思考任务内容并尝试表达。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互评。学生1:只要有中国队参与比赛,我就会观看。这是一个复合判断。学生2:我最喜欢看短道速滑。这是一个简单判断。学生3:我既喜欢看高山滑雪,又喜欢看冰壶。这是一个复合判断。学生4:冰球比赛比冰壶比赛好看。这是一个简单判断。学生5:我不是在看花样滑冰,就是在看高山滑雪。这是一个复合判断。学生6:如果中国队有希望夺冠,我就会观看这场比赛。这是一个复合判断。教师小结: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判断的逻辑性质,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断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判断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是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是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按照断定的是性质还是关系又可以分为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按照其所包含的各个简单判断之间的结合情况又可以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教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第32页“探究与分享”。(1)他是中学校长。(2)张华认识雷锋。(3)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4)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上述判断分别有什么特征?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自主思考,交流分享。【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以“冬奥”话题为线索,意在让学生感受到逻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看到知识的实际意义,从而提升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类型的判断来表达思想,意在贯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本环节利用“探究与分享”,一方面意在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重视教材,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检测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三)课堂总结学习形式逻辑可使我们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合乎逻辑地表述和论证自己的思想,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充分根据,从而使自己说话、写文章做到论旨明确、条理清楚、论证严密、有说服力。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了解判断的基本特征、表达和类型,学会正确运用判断,对于我们形成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意图】阐明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所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目标,为有效学习提供保障;总结课堂核心知识,突出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