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第一框题 概念的概述一、理论基础和依据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规律的科学。要研究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没有概念就无法组成命题,更无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因此,概念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概念和语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词是一种语言符号,表现为一定的声音和笔画。语词之所以能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在人的头脑中组成了一定的概念。概念要想存在并被表达出来,就不得不依赖语词。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脱离了语词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没有组成概念的语词也无法交流。概念和语词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概念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语词只是表达概念的声音和符号。第三,概念虽然需要语词来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内的虚词不表达概念。第四,同一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词来表达,或者说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样的概念。第五,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波尔·罗亚尔逻辑》的作者阿尔诺和尼科尔第一次明确区别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该书中说:“必须把“内涵”与概念的外延区分开来,它意味着一个概念或思想包含(的事物)特有的属性。”还说:“普通概念中,有两个东西需要加以区别,即内涵和外延。包含在一个观念(即概念)之中,并且一旦失去即不再成为这一观念的那些属性,我称之为观念的内涵。例如三角形这一观念的内涵包括大小、形状、三条线、三个角、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等。一个观念所适用的那些对象,称之为一个观念的外延,它们也叫作一个普遍项的较低的类,而这个普遍项对于它们来说,则称作较高的类。例如三角形这一观念,一般说来,包括所有不同的三角形。”《波尔·罗亚尔逻辑》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分及这些术语的提出,体现了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日,广为沿用。内涵和外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首先,只有确定了概念的内涵,才能明确概念的外延。也就是说,概念的内涵是了解概念的外延的前提条件,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概念外延的范围。其次,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某个时期内,概念的内涵是确定的,概念的外延也有着明确的范围,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那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再次,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存在反变关系。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杜岫石在《形式逻辑教程》中指出: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重合,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是指所考察的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它主要包括全同(同一)关系、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种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是指所考察的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不重合的,它主要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在讨论这几种关系时,我们可以采用瑞士数学家欧拉创立的“欧拉图”来说明,以便更清晰、直观地区分这几种关系。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教学提示:以“如何正确把握概念,实现伟大梦想”为议题,探究概念的含义、基本特征、意义。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正确运用概念打下基础;通过思维训练和课堂辨析,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这种思维形式,提升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培育自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科学精神。三、学情分析从思维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主体参与意识强,能够积极回应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愿意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认知发展来看,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经过本模块前面内容的学习,他们对形式逻辑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基本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逻辑相关知识可能已经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可能不是特别高,需要教师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实现理论知识的生活化。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较差,逻辑混乱的情况较为普遍,更需要加强对逻辑基础知识的学习。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分析个人梦、航天梦、建党梦、中国梦,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握概念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明确概念的方法打下基础,培育自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科学精神。2.政治认同通过对比航天梦,重温建党梦,描绘中国梦,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形式逻辑学的基本观点,感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增强政治认同;在案例分析和学习情境中,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拥护党的领导。(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知道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实践应用能够运用概念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对概念的理解问题,学会正确地表达概念。3.迁移创新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清楚明确地表达思想,努力避免交流和写作上的模糊、歧义和错误,学会辨别和修正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概念错误。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学生只有通过掌握概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才能正确理解概念,为下节课“明确概念的方法”打好基础,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明确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由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较为复杂、抽象,对学生来说,准确把握各种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基本形式之--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有点枯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2.议题式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议题式教学法,以“如何正确把握概念,实现伟大梦想”为议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3.案例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直接目的,而科学思维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思维训练。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各种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对案例进行探究,可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教师: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重要的年份,为什么?学生1: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学生2: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教师:建党百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请大家说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学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师:很好,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那么不同时期中国梦的表现形式一样吗?(可呈现奥运梦、航天梦古今对比图片)学生1:不一样,1932年奥运开幕,我国只有一个人参赛,有点自卑。学生2:不一样,从载人航天到中国空间站,航天梦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对比中国梦和航天梦、奥运梦,它们的概念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概念到底是什么呢?概念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以“如何正确把握概念,实现伟大梦想”为议题来揭开形式逻辑中概念的神秘面纱。【设计意图】 以中国梦、奥运梦、航天梦引入课题,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生活化场景的创设消除学生学习逻辑专业知识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为议题的探究作好心理铺垫。(二)新课教学环节一:把握概念,正确识“梦”-概念是什么?教师:中国梦、航天梦、奥运梦、爱情梦,这些梦想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学生活动:交流分享。教师点拨:梦想有不同的表现,如中国梦、航天梦、奥运梦、爱情梦,这些不同的具体的梦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和关系,但是不管表现形式如何改变,梦想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梦想”这个概念,一方面抓住了各种具体“梦想”共有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如航天梦或中国梦,而是指所有的“梦想”。可见,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梦想这一概念可以通过哪些语词来表达?学生活动:同桌交流,互相评价,班级分享。教师点拨:梦想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如汉字“梦想”、英语“dream”,可见,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教师: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泰戈尔写过一首诗《梦想》,张靓颖演唱过一首歌曲《梦想》,同是“梦想”,在不同的场合中表达的概念一样吗?学生活动:交流分享。教师点拨:语词“梦想”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可见,同一个语词表达的思想概念可以不同。不作区分,会引起概念混淆。【设计意图】通过对梦想进行定义,明确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继而把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通过对梦想的不同表达,明确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环节二:运用规则,科学析“梦”-为什么要明确概念?材料一 播放视频:《重温建党梦》(电视剧《觉醒年代》陈独秀、李大钊相约建党片段)陈独秀:“守常,我想通了,我们得建党,我们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李大钊:“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党?”陈独秀:“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李大钊:“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陈独秀:“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李大钊:“好,仲甫兄,让我们对着这些同胞宣誓吧。”陈独秀:“来,让我们宣誓。”两个男人同时举起右拳,四目相对,饱含热泪:“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1)你认为视频标题中“梦”是什么意思?(2)生活中你看到或听说过的“梦”有哪些?在一定语境下使用它,让其他小组同学猜猜你列举的“梦”是什么意思。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围绕概念的相关知识,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自评互判,形成共识,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观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提示学生探究的角度,明确学习任务,回答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问。学生1:梦是行动的方向,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学生2:梦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频中,在积贫积弱的国家,老百姓命苦,陈独秀为苦难深重的百姓痛哭流涕,所以他要为每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而建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让人民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境遇。改革开放以后,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人民富起来。教师: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内涵不同。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教师:生活中你看到或听说过的“梦”有哪些?在一定语境下使用它,让其他小组同学猜猜你列举的“梦”是什么意思。学生3:睡梦、晨梦、梦境。学生4:这里的“梦”是指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学生5:航天梦、奥运梦、中国梦。学生6:这里的“梦”是指行动的方向,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小结: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逻辑思维的细胞。细胞出了毛病,机体就会产生故障。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容易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逻辑学错误。要知道一个概念反映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知道一个概念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通过这两个议学活动,我们清楚认识了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教师:不同的概念在外延上存在一定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1)相容关系-全同、属种、种属、交叉;(2)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请同学们运用欧拉图,画出以下不同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①梦想与个人梦 ②航天梦与奥运梦③已实现的梦想与正追逐的梦想 ④中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绘制欧拉图。学生1:梦想与个人梦:属种关系(见图1)。学生2:航天梦与奥运梦:反对关系(特殊条件)(见图2)。学生3:已实现的梦想与正追逐的梦想:矛盾关系(见图3)。学生4:中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全同关系(见图4)。图1 图2 图3 图4教师小结:相容关系即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是相容关系(见图5)。不相容关系即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的部分,又称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见图6)。ABABBA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图5 图6【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概念要通过语词进行表达,把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用正确语词来表达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它们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通过图示方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能力。环节三:辨识概念,理性辩“梦”-如何运用概念?教师:有外国记者炒作说,中国实力增强后给其他国家带来极大影响,中国梦是霸权梦,是其他国家的噩梦!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运用概念的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有理有据地加以反驳。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1:从概念的内涵角度来看,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追求霸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小组2: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是为世界奉献的梦。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国不是噩梦,而是重要的机遇。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小组3: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中国梦与霸权梦是不相容关系,两者是矛盾关系,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现中国梦将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感受到逻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悟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提升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自觉性,及时检测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环节四:运用概念,努力圆“梦”-如何实现青春梦想?材料二 播放视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片断)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视频,以“青春有为,时代有我”为话题,运用概念的知识,对如何圆“梦”进行“跟帖”。示例: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我们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学生1:五四青年,精神永传。我们青年学生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学生2:生在盛世,必不负韶华。百年前的青年人前赴后继,百年后的我们这代青年人更应勇往直前,加油!【设计意图】引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并让学生发表观点,强化运用课堂核心知识,突出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关键能力。(三)课堂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从多角度理解了“梦”这个多元的概念。我们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角度出发,从不同的情境中理解“梦”的不同内涵及其外延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概念,理性辨析概念,科学运用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合乎逻辑,避免交流和写作上的模糊、歧义和错误。【设计意图】 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目标,没有概念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正确运用概念能让生活更美好。了解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对于接下去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