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6.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题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推理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获得新知的方法。人的知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分,而一个人能够耳闻目睹的知识,总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人类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间接知识,而间接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推理。恩格斯说过,形式逻辑首先是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科学家们常常根据某种既得的知识而推出新的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常常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并且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当然,这种推理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并且所得的推理结论还是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推理的意义还在于它是论证和反驳的工具。提出一个判断,要使别人信服,就要进行论证,而论证必须用到推理。同时反驳别人的意见,也离不开推理。
推理还是科学系统化的基本工具,人类零散的知识就是依靠推理组织成科学理论系统的。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推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3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教学提示: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讲述故事、主题演讲等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和推理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推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已经对推理有效与否拥有朴素直观的看法,凭借这种直观的看法,往往也能正确地判别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不是正确的,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但是,这种朴错的可能。只有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这是教学需要关注和提升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科学精神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对推理类型进行判断,领悟正确运用推理方法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知推断未知,增强行动的前瞻性,提升科学精神素养。
2.法治意识
通过思考法庭辩论词案例中证人提供虚假证言带来的后果,感受规则的力量不仅体现在逻辑推理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敬畏规则,自觉遵守法律,做法治的崇尚者、坚定捍卫者。
(二)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
在情境中明确推理的含义、推理结构、推理的不同种类、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演绎推理推出正确结论的条件,领悟推理的意义。
2.实践应用
能结合具体材料分析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提升运用逻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迁移创新
能依据有效的演绎推理方法,通过运用经济等多学科知识,自主填写逻辑变项,提升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推理结论是否正确,除了看前提外,还要看推理结构。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就必须使演绎推理具备真前提和正确的推理结构。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正确运用推理的意义
推理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这也意味着推理是让我们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正确运用推理的意义,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推理是如何实现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意义,达到真正的内心认同。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推理及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感悟推理的意义,这就离不开特定情境的辅助。没有合适的情境,学生对推理的意义感知就不能凸显出来。运用情境教学法,从常见的思维现象中选取典型案例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为学生营造认识和反思思维现象的情境,以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推理的意义,领会教材中推理及推理规则的相关知识。
2.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涉及推理的含义、推理结构、推理的不同种类、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演绎推理推出正确结论的条件、推理的意义等概述性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针对初次接触这些内容的学生,需要为其提供相关推理类情境,对于这些推理的分析需要借助后续要学习的具体的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本节课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在引导学生领悟推理的意义时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教学情境,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在主动探究和自主发现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深入理解和科学建构知识,形成和深化学科核心素养。
七、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哲学学习已经知道,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那么如果在实践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我们能否相信一个结论是真的呢?比如,大家都听闻了东航MU5735坠机事件,如何再现当时事故真相?显然我们无法通过机组人员和乘客得出结论,黑匣子(飞行数据记录器)译码是调查空难事故原因的重要环节,对数据的分析工作成为揭示真相的关键,但若黑匣子破损,我们还能通过其他方式去推断事情的真相吗?推理就是另外一种获取新知的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推理的知识,感受推理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推理的兴趣,也为学生领悟推理的意义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 推理,让我们从已知王国进人未知王国
-预见的力量
教师:学习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吧,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哪位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理论?
学生1: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教师:那同学们听说过“物质波”理论吗?
学生:不清楚。
材料一 1911-1919年,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系统地研究了当时理论物理的一切新成果,特别引起他注意的是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论述量子的著作。他注意到爱因斯坦1905年在光量子理论中提出的辐射中波和粒子共存是自然界的一个本质现象。在随莫里斯作了X射线谱的研究后,德布罗意觉察到“电磁辐射的这种二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了力学中的哈密顿-雅可比理论后,德布罗意在其中发现了一种波粒统一的初期理论,而在深入地研究了相对论后,他深信这种统一一定是一切新的假设的基础。
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的启发下,德布罗意根据类比的方法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更一般的物质粒子,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和光一样,也具有波动-粒子两重性。物质波理论的提出开创了现代量子力学的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德布罗意运用一系列有效推理,推出了“物质波”理论。
凡物质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凡有质量的都是有能量的,
凡有能量的都是有频率的,
凡有频率的都是有脉动的,
凡有脉动的都是有波动性的,
所以,实物粒子都是有波动性的。
1927年的电子衍射图样的发现,证实了德布罗意推测的物质波的理论。1929年,德布罗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德布罗意推测物质波之前,物质的波的属性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4页中有关推理含义、分类的内容,并思考-
(1)德布罗意在提出物质波理论过程中是如何推理的?运用了哪些推理形式?
(2)德布罗意的成功让你对推理的意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图示化表达;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对上述学习任务的看法。
学生1:凡物质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实物粒子是物质粒子,
实物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凡有质量的都是有能量的,
实物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实物粒子都是有能量的。
教师追问:那你能依据你的推理过程,向大家介绍什么是推理吗?
学生1: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教师:那刚才这位同学分析的推理过程中推出了哪些新判断,即结论有哪些?
学生2:比如,“实物粒子都是有质量的”“实物粒子都是有能量的”等,这些都是经过推理得出的结论。
教师:这些推理虽然前提不同,结论不同,但它们存在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学生3:推理结构相同,即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方式相同。
教师:请你尝试使用字母去表示它们。
学生3;所有M是P
S是M
S是P
教师小结:我们把“所有M是P”称为大前提,“S是M”称为小前提,只要它们的逻辑联系方式是真,则结论一定为真。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只要是遵循正确的推理结构,依据科学知识在MPS中填入合适的概念,就能不断得出新的判断。
教师:我们来试试吧,我给出大前提“所有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哪位同学给出小前提和结论?
学生:嘉兴的城投公司是国有企业(小前提),所以,嘉兴的城投公司是公有制经济。
教师:那这一推理从种类上看,属于何种类型呢?
学生:这是一种必然推理。
教师:这是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得出的结论,那么如果依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这是一种什么推理呢?我们在哲学认识论中,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请根据表1,思考刚才这位伟大科学家推理中还涉及了哪种推理形式。
表1 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看推理分类
分类 内涵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根据类比的方法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更一般的物质粒子,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由此可见,这里还包括了类比推理方法。
教师:那么从前提“凡物质粒子都是有质量的”推出“实物粒子都是有波动性的”,还涉及哪种推理方法呢?
学生:这应该是演绎推理方法。
教师小结:的确,他运用一系列有效演绎推理,即一系列直言三段论的连锁式,推出了“物质波”理论。
学生:德布罗意的成功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合乎逻辑的演绎的科学力量,这就是推理的意义。尤其是演绎推理,它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当前提已经被检验为真,而且演绎推理的形式也是有效的,所得结论即使目前无法检验其为真,我们也可以相信其必然为真。
教师小结:推理的种类很多,其中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从这个典型案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演绎推理的理性力量,推理能让我们从已知王国进人未知王国。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有关推理的逻辑知识。通过指出故事中人物在科学发现中运用的推理方法,了解推理,掌握推理的种类。通过问题思考,在交流中领悟演绎推理的价值。
环节二 推理,让我们从已知王国进人未知王国
一规则的力量
教师:侦探故事中的推理充满了神奇,以下就是一段法庭辩论词,读完这个故事,请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法官是如何运用演绎推理的规则让证人的证言不攻自破的?
材料二《法官的辩论》
法官:你真的看清了被告?
证人:是的,我看清了。
法官:你在草堆后,被告在大树下,两处相距20-30米。你能看清吗?
证人: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法官: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吗?
证人: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当时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法官:你能肯定时间是夜里11:00吗?
证人: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15。
法官:由于案发当天是我国农历九月初八或初九夜里11:00左右,是没有月光的。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这场法庭辩论中法官的辩论之所以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之所以让作伪证的证人屈服,是因为法官的辩论中包含两个有效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只有在月光的照射下,证人才能看清被告的脸;
那时夜里11点没有月光;
所以,证人不可能看清被告的脸。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一个前提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这种推理结构叫作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只有在月光的照射下,证人才能看清被告的脸;
证人看清了被告的脸;
所以那时夜里11点一定有月光。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一个前提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这种推理结构叫作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上述证人提供的证言和法官依据证言进行的推理,谈谈你对演绎推理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有关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的内容,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即能够“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2)推理结构正确。
由于证人提供了虚假的证言,违背了证据的客观性,就为法官依据推理规则进行质疑提供了有效前提,从演绎推理的正确性条件看,只有从真前提才得出真结论。
教师小结:刚才这位同学从证人证言的角度进行思考,作为证人我们应当提供真实的证据,这也是守法的表现,违背法律就一定会受到法律惩罚。
教师;哪位同学还能从推理结构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一下对演绎推理要义的理解?
学生:除了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推理结构必须正确,上述案例中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正确推理规则,保证了推理结论能够“必然地得出”,因此掌握演绎推理的逻辑规则可以保持思维严密性,进而更好地揭示事情的真相,得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只要是有效推理结构,不管变项代入什么概念,从真前提一定能推出真结论,正确的演绎推理结构具有普遍保真性。那要是错误的演绎推理结构,会对推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例如,我给出如下推理:
倘若找到生还者,就能还原东航坠机事件的真相。
没有找到东航坠机生还者,
所以,不能还原东航坠机事件的真相。
大家看看,这个推理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依据事实,我们知道通过黑匣子我们也可以还原东航坠机事件的真相。因此,这个推理的大前提是真,但结论是假。
教师小结:这位同学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反例”,这也说明这个推理的结构是无效的,无效推理结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可以为它找到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反例”。
刚才我们深刻感受了规则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在形式逻辑学习中,我们要重视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敬畏规则。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一段典型的法庭辩论词,分析演绎推理“必然性”的力量,感受逻辑规则对思维敏捷性,以及表达严密性、论证性上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两个例子体会了有效演绎推理前提到结论的“形式保真”和结论到前提的“形式保假”。运用正确的逻辑规则,可以澄清事件的是非曲直,这也是逻辑思维的力量。学习研究过逻辑学或受过专门的训练的人,才能正确地判别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不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努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