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题 把握适度原则一、理论基础和依据本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是质与量的相互统一,在度中,事物的质是一定量的质,事物的量则是一定质的量。认识事物的度对于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做到胸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要首先注意它的数量,对它进行量的分析,任何质都表现为一定的量,没有对事物的数量方面的认识,就谈不上对事物的认识。其次,只有了解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原则,如果没有对度的把握,就无法指导实践活动,特别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事物的度的把握越来越严格、准确,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再次,人们在一切实践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既不能过火,也不能不及,要把方针政策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①。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2把握适度原则。教学提示:可从有实践意义的社会热点事件入手,带着对“度”“关节点”“适度”含义的疑问走进事件,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遵循适度原则的必要性,提升描述和阐释、分析和论证事物的水平和能力。三、学情分析通过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九课第一框题“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学习,学生对质与量的含义与联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等知识有所了解,为学习本框题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通过观察和积累发现生活中遵循适度原则的例子普遍存在。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关注到做任何事都要坚定遵循适度原则,不仅要凸显这一原则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体会适度原则的内涵以及其与质量互变的联系。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讲述、分享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故事,领悟适度的含义,感知质与量在度中统一,把握适度原则,发展科学精神核心素养。2.政治认同通过解读杂交水稻的教育故事,学习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埋首田野做科研,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和解决粮食问题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从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① 郑祥福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8页。(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知道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理解度和关节点的内涵与联系;领悟适度的含义、适度原则的内涵以及遵循这一原则的要求。2.实践应用能结合具体材料说明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以及度和关节点的内涵与联系;能用适度原则分析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和价值。3.迁移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说明贯彻适度原则的要求对于培育杂交水稻的重要性;增进对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坚持培育杂交水稻的认同感和敬佩感,将适度原则灵活贯彻到其他领域和日常工作中。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适度原则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适度原则的把握。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学生容易理解度,但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这个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举一些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适度原则。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形成对适度的含义、适度原则的内涵以及遵循要求的理解,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活动设计等,依托杂交水稻的研究背景,在课中辅以生活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2.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节课涉及的概念性知识较多,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由来,围绕课题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为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打好基础。同时,要注重由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测产取得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增至万亩以上,2020年在全国推广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千万亩以上······在袁隆平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水稻良种培育不断创新,产量屡攀高峰。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我国水稻良种培育能够不断创新、产量屡攀高峰吗?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把握适度原则”。【设计意图】从近年来袁隆平等科研人员进行的杂交水稻良种培育引入课题,通过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引起学生注意,也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时政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素养。(二)新课教学环节一:分享海水稻的故事 感知质与量在度中统一教师:请同学们结合预习以及课前所搜集的资料,交流分享自己准备的海水稻的故事,并根据你讲述的故事,谈谈你对质与量在度中统一的理解-你认为海水稻的培育是如何体现质与量在度中的统一的?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课本“把握适度原则”的内容。(2)搜集海水稻的含义和“海稻86”的培育故事,课上交流分享。学生1:耐盐碱水稻指的是能够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也被形象化地称为“海水稻”。有一次,气温一下涨到三十多摄氏度,洒水的时候,工人发现有部分海水稻秧苗蔫了,根据以往培育本地粳稻秧苗的经验,这种情况很难救回来,但科研人员没有放弃,最后海水稻也坚强地挺了过来。我认为,部分海水稻之所以能够在蔫了的情况下仍然挺过来,正是因为海水稻的耐热性,说明气温到三十多摄氏度仍然在海水稻可耐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应当就是度。在这个度里,虽然气温升高了,量在变,但海水稻还是能顽强存活的,质不变。学生2:1986年林果专业毕业的陈日胜在开展海滩红树林资源普查时,在芦苇地里无意间发现一株野生海水稻,并细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种子,从此开启了一条与海水稻交织在一起的人生道路。陈日胜花了5年时间最终选育定型名为“海稻86”的新品系。1992年起,陈日胜不断培育并将“海稻86”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盐碱地上试种。我认为陈日胜最终能够选育定型名为“海稻86”的新品系,就在于他找到了限定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里,可以确定这种海水稻新品系。当然也离不开陈日胜日复一日,风吹日晒地观察和研究,没有这种坚韧,就难以找到限定的度并确定海水稻新品系。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3: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指出,利用“InDel分子指数法”鉴定“海稻86”的籼粳性,结果表明“海稻86”为籼稻,且初步确定其不是野生稻。“InDel分子指数法”是卢宝荣等专家通过比对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93-11基因组序列,筛选并实验验证出与栽培稻的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特异位点,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水稻品种的籼、粳特性及籼、粳分化程度的方法。根据这种鉴定方法的含义,我认为与栽培稻的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特异位点正是一种度,是限定“海稻86”为籼稻而不是野生稻的度。科研人员埋头苦干又不失专业的钻研精神,令人动容。教师小结:海水稻的培育离不开量的变化与积累和质的飞跃,质与量的统一就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综合以上分享的海水稻的故事以及观点,我们对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知道海水稻培育的不易和成就体现了质与量在度中的统一。【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交流海水稻的故事以及质与量的统一如何在度中体现,为国计民生与教材知识建立联结。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是学生分析海水稻培育故事的主要依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细节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环节二:着眼水稻催芽条件 领悟适度的含义材料一 水稻催芽过程应掌握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水分和适时换气。水稻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是30-35℃,超过45℃时就会引起“烧芽”。稻种发芽所需的最低吸水量,籼稻一般为其种子重量的15%,粳稻为18%。在催芽过程中,水分过高或过低不仅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的整齐度和速率,也会造成水稻种子根芽生长的不协调。水稻种子若浸种时间过长,会造成种子缺氧,妨碍种子的正常呼吸。因此水稻种子常采用的浸种方法是短浸多露。具体做法:消毒后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露种8小时。以后每浸6-8小时露种3-4小时,总浸水时间不要超过30小时。教师:请同学们围绕所给水稻催芽的条件(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教材第83页有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尝试解释和论证上述条件如何体现适度的含义、度与关节点的内涵与联系。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指定记录员做好记录和整理,确定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总结发言。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观点。小组1:适度应该就是要保持度在合理的范围。水稻催芽过程应掌握适宜的温度,也就是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中。我们还认为水稻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是30-35℃,超过45℃时就会引起“烧芽”,这部分可以较好地分析关节点。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这里的30℃和35℃很容易被当成是关节点。但是30-35℃是水稻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范围,并不意味着36℃就不适宜水稻种子发芽。也就是说,离开了30-35℃温度范围,水稻种子不一定就发生质变。因此,30℃和35℃不是关节点。超过45℃时就会引起水稻种子“烧芽”,也就是说45℃以上,水稻种子会发生“烧芽”这一质变。45℃是水稻种子烧芽的关节点。小组2:我们认为水稻种子发芽所需的最低吸水量,籼稻一般为其种子重量的15%,粳稻为18%,这部分用于分析关节点也很合适。不同稻种发芽所需最低吸水量的关节点不同,对于籼稻来说是种子重量的15%,而对于粳稻来说则是18%。在催芽过程中,水分过高或过低不仅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的整齐度和速率,也会造成水稻种子根芽生长的不协调。因此,要把握催芽水分的度,才能有利于水稻根芽健康生长。小组3:水稻种子若浸种时间过长,会造成种子缺氧,妨碍种子的正常呼吸。因此,水稻种子常采用的浸种方法是短浸多露。那么若浸种时间过短,是否会对水稻种子生长不利呢?短浸多露的“短”有范围,也就是有度的限定。每浸6-8小时露种3-4小时,总浸水时间不要超过30小时。6-8小时是每次浸种时间的度,而30小时则是总浸水时间的关节点,如果总浸水时间超过了30小时,那么就可能造成水稻种子缺氧。教师小结:各组同学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本度与关节点的有关概念,从所给的水稻催芽条件出发,力图说明度与关节点是如何体现的,有的结合自己的认知理解适度的含义,从水稻催芽温度范围角度说明度的幅度,还有的能够结合细化分析来解释。如果能将度与关节点联系起来看,方能更好地体现适度的含义。我们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水稻种子催芽条件的讨论,而科研人员则是用毕生的时间,不辞辛苦地寻求水稻生长各个环节中最适宜的条件,从而研究出更能满足人民需求的水稻。因为坚守,铸就伟大,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英雄。教师:那么,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学生: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教师: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如何变化?要求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学生:超出度的范围,事物会发生质变,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小组探讨,引导学生结合水稻催芽条件与教材知识,领悟度、适度与关节点的含义,理解事物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之内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能够自然推出我们要遵循适度原则,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环节三:总结超级水稻培育经验 坚定遵循适度原则材料二 2021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基地中实施了中密度种植与高密度种植的对照实验-保持秧苗行距30厘米不变,株距由11.6厘米缩短至10厘米。“虽然看起来只是细微的调整,但这1.6厘米的改变将使得每亩水田能多栽种2000株秧苗”。工作人员表示,同样的面积栽种更多的秧苗意味着将获得更高的产量,但过高的栽种密度并不利于秧苗健康生长,最终适得其反。材料三 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研究高密度种植对秧苗的光照、通风等生长条件带来的影响,以科学严谨的手段找到栽种密度与产量的最佳平衡点,稳步创造“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新高。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84页,了解掌握适度原则的必要性、内涵、具体要求等。阅读情境材料,结合“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伟大成果的取得,思考回答问题。(1)袁隆平团队在研究“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的进程中,是如何遵循适度原则的?(2)在稳步创造“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新高后,科研人员是否还要继续研究高产杂交稻?学生活动:解读情境,小组讨论,思考回答。小组1:2021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基地中实施了中密度种植与高密度种植的对照实验-保持秧苗行距30厘米不变,株距由11.6厘米缩短至10厘米,为了保持超级杂交稻的正常生长,所以株距的调整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新高固然已经令人欢呼雀跃,但只要生命不息,科研不止,科研人员还会继续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前人共同努力的台阶上,继续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的力量,坚守在科研的岗位。小组2: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工作人员表示,同样的面积栽种更多的秧苗意味着将获得更高的产量,但过高的栽种密度并不利于秧苗健康生长,最终适得其反,这是遵循了适度原则的要求。如果栽种密度过高就会犯极端化的错误。通过对比实验,以科学严谨的手段找到栽种密度与产量的最佳平衡点,说明水稻科研人员积极地认识和推动超级杂交稻在合理密度里达到最佳状态。此外,我们小组认为,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创新高已经是伟大的成就,但科研向来都是精益求精的,探索永无止境。因此,科研人员会选择继续研究高产杂交稻。小组3:前面两个小组对于第一问的回答,已经把我们小组想表述的内容说出来了,这里我们就不重复了。我们小组重点谈谈对第二问的理解,其他小组都是从精神层面去理解,我们是从理论层面去理解的。虽然我们稳步创造了“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新高,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还是要继续研究,找到更精确的栽种密度范围,坚持适度原则,促进新量变向新质变的转化,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更高产量。教师小结: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讲的就是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我国超级杂交稻亩产新高的实现离不开适度原则的坚定把握。科研人员不断地进行对比实验,正是在积极创造条件,坚持贯穿适度原则,促进我国杂交水稻产量持续稳步提高。【设计意图】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中,科研团队始终坚定把握适度原则,但鉴于学生直接从适度原则的理论来理解有一定难度,本环节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精选典型事例,设计学习任务和问题链来突破教学难点。本环节借助案例这一载体进行综合性教学,综合不同模块的内容,将适度原则与超级杂交稻亩产新高的实现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过程中培育科学精神素养。(三)课堂总结每个季节、每个环节,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基地的负责人员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耕种、管理,使这块基地的水稻长势均衡,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目前这一地块已经连种5年,2022年或将重新选择地块进行高产攻关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发展,将适度原则贯彻到底!我们在对待学习压力时,也要贯彻适度原则。压力过大或者压力过小,都不利于学习。只有保持适度压力,才能让我们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大到杂交水稻,小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要贯彻适度原则。【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