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全民守法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 全民守法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9.4全民守法
课标要求: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1.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
2.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
3.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
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
科学精神:明白全民守法是—个系统性工程、渐进性工程、持续性工程。
法治意识:通过学习,培养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公共参与:通过了解和分析法治案例,理解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如何增强全民守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出示课题:全民守法
第一目 全民守法的内涵
议题一:为什么要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全民守法的含义: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①要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
法律要有效实施和发生作用,必须做到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②要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全民守法,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者权力、履行义务或者职责。
2、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名人名言: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光有好心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光有法度也不能自行实施。——强调了法治实践的重要性。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
——强调了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一: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之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
(1)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
(2)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提示:(1)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行使个人权利,但是由于其弹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息。我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①如果我是何某,在收到邻居的反馈后,就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邻居进行协商、调整自己弹琴和教学的时间,避免与他人的休息时间产生冲突。
②如果我是受害者,可以与对方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声扰民行为。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到物业、居委会等处投诉,让他们居中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规定既为公民明确了行使权利的规则,又为公民提供了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滥用权利的法律依据。
常见的权利滥用行为可以按照权利人“故意”的不同分为四类:
一是追求权利超过法定的行为,如行使继承权时谋求应得份额以外之所得的行为;
二是以不当手段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如对暂时丧失偿付能力的债务人施以人身束缚的行为;
三是行使权利时牺牲他人权利的行为,如游行过程中,无视交通秩序的行为;
四是把行使权利作为损害他人手段的行为,如行使言论自由时对他人的诽谤行为。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规定确认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
①马克思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互对应,即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一个或几个保证其实现的义务,不管这个义务是权利人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相互依存,即权利以义务的存在为条件,义务以权利的存在为条件,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不复存在。
相互转化,即权利人在一定条件下要承担义务,义务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享受权利,法律关系中的同一人既可能是权利主体又可能是义务主体。
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和维护自己的、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而且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探究与分享二:老赵是一名建筑工人。临近春节,老赵要求公司发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资,公司则以各种借口予以拒绝。老赵工作时,由于脚手架松动,不慎跌落受伤,被送进医院教治。公司却说这是老赵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拒绝支付医药费用。
(1)本案中老赵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
(2)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示:(1)①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②本案中老赵取得劳动报酬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受到了侵害。
(2)①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②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追索劳动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③如果老赵对仲裁裁决不服,他还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参加。
调解:是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
仲裁: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
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第二目 推进全民守法
议题二: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二、推进全民守法
1、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探究与分享三:千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天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有些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遇事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上访、找政府、找领导。
2013年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按照意见,各地实行了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去,导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法涉诉类信访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实效。长期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
②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司法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名词解释:
契约精神:也称为合同精神,指契约双方在诚实守信,公正合理的原则下建立的一种法律义务。契约精神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2、全民守法的重要意义
①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②全民守法是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要求.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③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只有全民守法,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④全民守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全民守法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安宁。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关系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进法治中国建没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3)中国共产党: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4) 立法机关: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行政机关: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6)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公民: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