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第一框题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一、理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真正形成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理论。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在思维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化。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种形式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相反的循环论者,片面地夸大事物发展中的重复现象,把事物发展中的回复性看成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并把它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正常秩序。直线论者则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绝对化,认为事物的发展道路总是笔直的。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反映到认识论上就是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思维方式。简单肯定与否定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会陷于主观、极端化的思维误区。辩证否定观是关于辩证否定的根本观点,即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这一辩证否定的过程既使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又使新旧事物联系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而向前发展。坚持辩证否定观是认识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3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学提示:以“坚持辩证否定”为议题,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理解辩证否定的要义,自觉坚持辩证否定观。三、学情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为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知识支撑,但学生要理解“辩证的否定包含着肯定,同时又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则是一项挑战。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以及平时积累的时政关系密切,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社会现象,学习的生活储备基础较好,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自否定”的概念,较难从“肯定”和“否定”的相互作用中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把握辩证的否定观,这是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反思“存在即合理”这句生活俗语,辨析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并尝试通过解读哲学经典原著的有关内容,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领会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学会在扬弃中推动认识不断发展,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人对事,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增强解决中国改革发展中复杂问题的本领。(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完整地表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辩证的否定的双重特性;领悟唯物辩证法的本质。2.实践应用结合具体材料说明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史实和现实中选择恰当事例分析辩证否定观的意义。3.迁移创新从辩证的否定的角度出发,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领悟辩证精髓,处理复杂问题。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辩证的否定观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对推动认识发展的意义在于,辩证的否定观把否定看作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否则就没有新旧事物的区别。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又具有连续性,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必然要吸收旧事物的合理因素来丰富自己。掌握辩证的否定观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教学难点: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而且否定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理解了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明确事物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己运动”,才能理解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和否定性的辩证法。因而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引导学生在生活逻辑层面上感知它,更要将之置于整个哲学史发展中,通过解读相关经典文本,在辨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中掌握其深层内涵。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但是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应结合学生以往所学加以阐释。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教学内容高度抽象,运用情境教学法,将熟悉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使之转换为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结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2.文本解读法本节课涉及的是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哲学原著中的相关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对原著进行解读,将教材相关原理置于经典著作的大脉络之中,凸显课堂的思辨韵味,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3.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本节课要达成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否定观,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本节课不仅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概念性知识,而且要厘清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因此,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辩证思维,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打好基础。同时又要注重批判性教育,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剔除错误思想,在自否定中实现自身发展和完善,进而深入理解和科学建构知识,形成和深化学科核心素养。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教师:“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同学们或许都听说过。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谈谈对这句“熟知”的话的看法和理解。学生1:万物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并不是强调其本身对错或好坏,而更强调自然界中与生俱来的规律,是用一定的辩证观点来看待每个事物存在或每个事件发生背后的必然性。学生2:“存在”不一定“合理”。若“存在即合理”,便再无在发展中超越自己。但整个世界确实一直在自我否定中前进,所以,“存在”不一定“合理”,而是要不断自我否定。学生3:“存在即合理”有一定的合理性。世上存在着的万物在某一阶段都可被称为“新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性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哲学上所说的运动是自己运动的,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力量来自自己-自否定,即列宁所说的“差异的内在发生”,事物是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运动”的。教师:我们再回到“存在即合理”这句生活俗语上。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这句话是对黑格尔的一句话的简单化处理。黑格尔的原话是这样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对比“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这句原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哲学道理。学生活动:由于这个问题非常抽象,难度很大。教师应事先布置任务,并引导学生搜集黑格尔、列宁等人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利于后面的教学。课上,请3-4名学生分享。学生可能会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区分黑格尔的原话与“存在即合理”的区别,即指出黑格尔的原话蕴含了发展的可能性,而“存在即合理”则是静止的观点的表现。教师点拨:同学们刚才的回答精练、到位。的确,黑格尔的原话蕴含了存在着的事物是会发生变化的,现在看起来是合理的事物,过若干年后可能就极不合理了。一旦这个事物极不合理,那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迈向更高级、更合理的事物,即通过自己否定自己,实现自己发展自己。所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指出,黑格尔这句话可以推演出另一个革命性的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事物自己运动的自在性在思维方式上的映射,很好体现了我们在必修4学习的发展观。反之,如果只是简单地肯定一切,那么事物将无法发展;或者如果只是简单地否定一切,那么事物便无发展可言。这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否定观是我们要克服和避免的。【设计意图】本环节第一个活动通过介绍有人过量服用维生素导致中毒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补充维生素多多益善”的认识是片面的,用事例说明导入环节提到的“存在即合理”这一观点是不合理的。通过“探究否定力量的源泉”和“对比生活俗语与黑格尔原话”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哲学概念的说理方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环节二:品味辩证法的本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教师:那么,我们该如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呢?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从中西方两个视角展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事例。要求围绕主题,分工明确,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学生1:如果没有毛泽东对“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否定,就不会指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学生2:如果没有邓小平对沿袭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学生3: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否定,就不会提出著名的“相对论”。学生4:如果没有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否定,就不会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也不会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秘密。教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体现了辩证法的本质。对于辩证法的本质,马克思是这样说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辩证法对现存事物如此这般理解的依据何在?这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学生活动:自由讨论、探究、发言。学生可能会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点拨:无论是同学们举的事例,还是马克思阐述的辩证法本质,都告诉我们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第一目我们学习了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体现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那么二者的统一在哪里呢?以牛顿的“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牛顿的“时空观”哪些内容是被保留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又是以怎样的角色被保留的呢?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学和历史学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教师点拨:爱因斯坦发动的这场物理学革命是由物理学危机造成的,19世纪后半叶,在物理学领域里边发现了热辐射现象。这个热辐射现象导致了普朗克的量子论的发现。普朗克的量子论无法跟牛顿物理学融合,爱因斯坦于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进行了范式转换。范式转化的结果是,原先的范式成了新范式当中的一个环节,牛顿物理学不是被彻底推翻了,而是把牛顿物理学降低为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特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辩证否定在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时,对其中的合理因素进行了肯定和保留,并且这种保留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以适合新事物要求的方式容纳到新事物之中,进而产生一种新的规定性。【设计意图】“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是本框题内容的重点。本环节通过课前搜集、小组探究、代表发言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深化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分类、归纳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深刻把握辩证否定双重性之间的关系,培育科学精神素养。(三)课堂总结教师: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会陷入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错误。要矫正这种极端思维,需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同时又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是认识深化,并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请同学们齐读黑格尔《小逻辑》中关于“扬弃”的论述:“存在或直接性,通过自身否定,以自身为中介和自己与自己本身相联系,因而正是经历了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存在和直接性复扬弃其自身而回复到自身联系或直接性,这就是本质。”并查阅相关资料,以“扬弃”为主题,撰写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