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真正形成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理论。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在思维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化。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在认识深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即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第二条道路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这两条道路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认识具体事物的完整过程。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逻辑认知的第一个阶段,它是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过程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准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即从抽象的规定达到思维的具体是逻辑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重点。实现在思维中再现具体,正是思维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展现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思维的体现,才能克服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这个阶段的局限性,获得对于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3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教学提示:以“认识深化要经历怎样的历程”为议题,通过搜集并展示人类认识深化的具体案例,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途径,体会认识不断深
化的历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学习,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为全面理解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已学其他学科的内容对掌握认识发展的历程起到了感性积累的作用。但是本节课教学涉及的核心概念较多,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科学精神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理解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的特点、不足以及二者的关系,并尝试通过解读物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有关事例,理解思维具体的内涵,领会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思维过程,提升推动认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
明确思维抽象的环节;了解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桥梁;完整地表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思维过程。
2.实践应用
从生活事例和学科理论中选择恰当内容分析思维具体的内涵;结合具体材料说明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3.迁移创新
从认识的发展途径出发,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思维抽象的具体环节
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但是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掌握了这些重要环节,也就能领悟思维抽象这种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运用了。教学中要注意的是,要在第一单元所学的思维的特征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从一个事例或理论出发来剖析思维抽象的具体环节。
2.数学难点:领悟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思维具体是将反映事物各方面本质的抽象的规定,综合起来形成的关于统一事物整体的认识,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在思维中的再现,即具体在思维中的再现。如何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并在思维中展现多样性的统一难度比较大,且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积累,领悟它并非易事。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生活事实或学科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将它们背后的“各个上升环节”展现出来。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但是难度较大,教师应结合学生以往所学加以阐释和指导。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认识发展的途径,领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学内容高度抽象。运用情境教学法,将熟悉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使之转换为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结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形成思想的共鸣。
2.概念分析法
本节课教学要求学生辨析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这几个核心概念需要从逻辑层面和语义层面作详细而到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着眼于知识转向关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七、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播放学校的宣传纪录片)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对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从学校的建筑、环境、历史文化、食堂住宿条件、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师生精神风貌等角度进行描述。
教师:生活中常听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说法,这些说法反映的是人类的认识发展历程。“如何获得对一事物的感性认识”“如何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设计意图】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素养意义。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知识还原到生活源头,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由朝夕生活学习于其中的学校引入课题,创
设学生熟悉且有深刻体认的场景引起学生注意,也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体验感性具体
教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关于事物的认识,只是层次不同。从这两种认识的区分中我们大体可以理解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那么,我们通过什么去了解现象呢?
学生:对于现象,我们一般是通过感官了解的。就像刚才同学们分享的对学校的感受一样,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感知到一个事物。
教师: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事物,会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能不能从刚才对学校的看法中归纳出一些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结合对学校的看法来分析感官感知到的事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感官感知的总是对事物表象和外部的直观的、朴素的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它又包含了许多丰富的信息,如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一个人,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是有血有肉、有头发、有眼睛、有身材、有相貌的一个人,是十分具体的,因而我们称之为感性具体。
教师:既然通过感官所获得的认识是一种感性具体,那么为什么还要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呢?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从感觉的不确定性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此外,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尽管丰富,但由于感觉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有不确定的弊端。以这种不确定的感性具体指导生活实践,是不能够令人安心的。所以,无论从认识论还是从生存论角度,认识都要向前发展,这就进入了思维抽象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享交流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感知,在生活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之间搭起桥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感性具体的特点,把握感性具体的不足。
环节二:理解思维抽象
材料一 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得到自然数之间相加或相乘的“第一级抽象”;以A、B表示任一自然数,得到A与B之间相加或相乘的“第二级抽象”;以R表示相加或相乘关系,得到A与B关系的“第三级”抽象。
教师:什么是思维抽象?请举例说明思维抽象是如何作出的。
学生活动:前三大组的同学以大组为单位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讨论、探究;同时指定一位同学做好记录和整理,确定代表上台发言。学生可能会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所学的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评价组同学可以从表达内容是否契合主题、阐述的观点和事实之间是否存在恰当的因果关系、语言表达是否流利、形态是否大方等角度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超市里的矿泉水是商品”舍弃了这瓶矿泉水的味道、容
量、品牌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它作为“商品”的规定性,即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教材中介绍的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则是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所以,抽象根据实践的需要不同,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
无论怎样的思维抽象,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对自由落体现象的研究。要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首先要明确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因此要撇开其他现象,如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等,而把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取出来。这一步称之为抽离。然而,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表现受到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所以,人们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就是如此。到了伽利略时代,人们虽然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开展自由落体实验,但可以依靠思维的抽象力,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形态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进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这是思想实验,即提纯,也是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伽利略只用公式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自由落体定律,可见思维抽象结果的表达是简略的,撇开了那些非本质的因素,进而更高地把握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它的规律。概括起来,思维抽象的方式或特征在于过程的抽离、目标的纯粹、表达的简洁、理想化贯穿始终。
教师:你知道这瓶矿泉水是商品,你真的了解矿泉水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可能会从矿泉水的其他属性,如味道、成分等要素展开思考。
教师点拨:(过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思维抽象的不足,那就是零散和片面。只是抓住了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抓住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是整体的,思维抽象是片面的,没有达到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所以,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马克思概括为“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这种抽象的规定就如晶体般纯净、光滑的冰面,但是我们无法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的冰面上行走。如此,我们就要进到下一阶段,即思维具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物理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商品,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快速领悟思维抽象的核心要义。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数学中的“交换”概念、自由落体运动、超市里的矿泉水等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日用而不知,学生一般不会去思考它们得以存在的前提,本环节设置这一活动体现了哲学反思的思维方式特点。
环节三:领会思维具体
材料二 人们早已知道雷电,知道漆棒、玻璃棒与毛皮、绸布摩擦可以吸引纸屑、头发等轻微物质,还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屑等现象。人们还发现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在实验中,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出现以后,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利用电磁原理设计制造发电机、电动机等。电磁波理论推动了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被制造出来,产生了现代遥控、导航等新
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说说人类对电磁认识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认识发展道路的理解。
学生活动:以大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推选两名代表进行发言交流。其中一名代表阐述对问题(1)的看法,另一名代表在此基础上谈对问题(2)的看法。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会从物理学角度来回答;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角度来回答,也就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即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过程,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从普遍性回到特殊性的过程。
教师点拨:从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科学家们在猜想、假设、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电磁的初步规律,形成了电动力学,丰富了电磁理论,使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化。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利用抽象理论指导发展新技术,推动电子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电磁的认识过程不只是从感性具体中抽象共性,更是凭借思维抽象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将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不断深化认识,获得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完整认识。我们可以作个比喻,类似于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过程。那么,该如何从思维抽象走到思维具体呢?我们借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论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关系是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商品”这个概念把各种具体商品的个性舍弃掉,只保留其最一般的规定。以“商品”这个概念为起点,能够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资本论》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具体阐述。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马克思是如何运用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学生活动:前后左右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醒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运用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题的有关知识。学生可能会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剩余价值、经济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教师点拨:同学们较多地运用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的切入点很准确。商品之所以能成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价格把所有东西都卷进来,变成一个商品系统,使得每一样东西都只能按照它的价格彼此关联,商品关系因而变成社会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在流通中商品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商品又是具有限制性具体形态的存在物,无法广泛流通。物物交换是很困难的,其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能满足彼此。为了克服限制性具体形态,使得普遍流通成为可能,就需要抽象化的商品,即货币。当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货币不仅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存在,而且成为能控制生产资料的工具。这就意味着货币转化为资本。当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上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加剧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是通过“商品”这个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变化发展
的“胚芽”概念,逐步展开的思维具体,展现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景象,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课前搜集、小组探究、代表发言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坚持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本框题内容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思维具体,本环节设计富有思辨性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调用已学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三)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停留于现象,认识不深;驻足于抽象,认识片面。只有到了思维具体的阶段,才能把“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和“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这两个阶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完整且深刻的认识,反映事物现象和本质统一的本来面目。
学生活动:绘制本框题核心知识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揭示知识内在逻辑联系,促进学生认知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