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2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一、理论基础和依据矛盾是逆向思维产生的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人们已经认识的往往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方向。为了全面认识事物,往往需要基于事物的矛盾性质,从反方向进行思考,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从哲学的角度看,逆向思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哲学智慧。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目的的思维方法。如果原有思路是正向思维,那么与原有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反向求索,因此也被称作反向法。作为创新思维的常用方法,恰当的逆向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逆向思维可以变挫折、困境等“不利事”为“幸运事”;科学技术领域,逆向思维可以变废钢、废气为宝;当国家发展遇到危机,逆向思维也可变危局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契机。逆向强调转换方向与视角,恰当的逆向思维有助于超越思维困境、走出心理阴影、驱除悲观情绪,从而实现思维创新,破解难题。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4.3分析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教学提示:以“如何理解和运用逆向思维”为议题,探究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可查阅科技发明背后的故事,了解科学家探究未知现象时的逆向思维,尝试运用“头脑风暴”等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举办创意大赛。可搜集生活中逆向思维的经典故事并设置悬念,尝试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感知逆向思维的含义与方法。可辨析关于逆向思维的常见观点,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理解如何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可运用反问推理,对人生之路进行由远及近的规划。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思维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通过本课第一框题“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的学习,学生对思维的方向性已具备一定的认识;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通向思维。但是,大多数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含义、优势、方法以及如何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等知识缺乏系统认识,不清楚其中的深刻内涵,可能也没有尝试过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因此,面对逆向思维这个离学生既近又远的话题,需创设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情境, 励学生参与思考,带领学生进行由近及远、深入浅出的探究,从面引导学生感悟逆向思维的含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科学精神通过出谋划策、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明是辨非、以终为始等活动,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方法以及如何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增强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2.公共参与通过就具体情境出谋划策、以终为始规划好人生道路,理解与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理解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含义、特点和方法,明确如何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把握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2.实践应用掌握逆向思维的具体方法,恰当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迁移创新用逆向思维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演进助力赋能,抓住事物变化发展的契机,实现期待的目标。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正确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怎样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掌握逆向思维的四个具体方法,即反向思考事物结构顺序、转换性思考事物存在状态、反向思考事物功能、交换性思考事物之间因果关系。逆向思维能帮助人们突破思维的困境,但并非逆向思维总比正向思维效果好,也并非所有问题都靠逆向思维解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二是恰当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即逆向思维应当合“理”,逆向思维要以正向思维为基础,正逆互补,携手共进。2.教学难点:理解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辩证关系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逆向思维主要解决突破传统观念的问题,但是仅靠逆向思维而忽视正向思维的基础性作用,是难以实现创新的。当通过逆向思维提出新想法后,还得运用正向思维去解决常规性构思问题。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对事物已有的常规认识,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在通常情况下,正向思维方式比较有效,能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因此,正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总之,逆向思维是建立在正向思维基础之上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属性在创新思维方向上的体现。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涉及逆向思维的四个具体方法,选取了四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并设置悬念,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基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节课还从抗旱保生产这一生活情境出发,启发学生正确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2.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为解决具体问题出谋划策,对常见观点进行深入辨析,在活动中感知逆向思维的含义、方法以及如何恰当运用逆向思维,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增强公共参与意识与能力,提升科学精神素养。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教师: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因此,创新思维要进行多路探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个思维方式?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教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从思维的方向性进行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设计意图】温故导入,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找到第十二课两框题内容的共性,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新知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严密的内在逻辑。(二)新课教学环节一:以小见大,感知逆向思维之义材料一 快马比慢1174年,成吉思汗的父亲统治的部落打了一个胜仗,夺回大片领地和许多牲口。为了庆祝胜利,特意安排了一场赛马,优胜者的标准不同往常,最后到终点的马才能得奖。骑手们想方设法,一个比一个慢,过了好一阵,跑在最前面的马才行进到赛程的十分之一。眼看夕阳不等人,比赛又难以结束,大家有点儿耐不住了。任务一:怎样尽快结束这场僵局呢?材料二 哭婆婆 笑婆婆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他哭婆。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说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任务二:怎样安慰老婆婆好呢?材料三 用短为长两个老板碰面交流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老板抱怨自己公司的三名员工不成才。另一个老板询问原因。老板答道:“他们一个吹毛求疵,整天嫌这嫌那;一个杞人忧天,总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担忧;而另一个游手好闲,喜欢在外面瞎逛乱混。”另一个老板想了想,说:“干脆让他们三人到我的公司上班吧,这样也省了你解雇他们的麻烦。”第一个老板高兴地答应了。任务三:怎样给三人重新分配工作?材料四 先开业后修路的游乐园经过三年的施工,某游乐园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联络呢?对游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设计师已修改了50多次,仍不满意。于是,焦急的设计师让司机带他去散心。汽车奔驰在乡间公路上,这里满山遍野都是葡萄园,一路上他看到人们将无数的葡萄摘下来,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吆喝,然而很少有人停下来。当他的车子进入一个小山谷时,却发现在那里停着许多车。原来这是一个无人看守的葡萄园,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据说这是葡萄园主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的办法。谁料到在这绵延百里的葡萄产区,她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设计师深受启发。回到驻地,他给施工部发了一封电报:·····(仅10个字)。任务四:怎样设计道路连接各景点?尝试写出电报内容。教师:请同学们出谋划策,为上述困境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学生活动:1.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个任务(第一大组完成任务一,第二大组完成任务二,依次类推)。大组内分成若干4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组任务,可任意选择其他情境继续探究。2.每个小组选好发言代表,先由指定组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想法再补充。3.讨论时间为3分钟。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也很开心,看来是集思广益,寻求到最佳方案了。现在请第一大组派代表来讲讲你们是怎样尽快让这场僵局结束的。第一大组发言完毕,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当听到金点子时,请大家主动鼓掌。学生1:可以限定一个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最慢的马获胜。学生2:让骑手们相互调换坐骑,A骑B的马,B骑C的马,C骑D的马······这样一来,每个骑手都希望自己骑的别人的马跑得最快,不能得奖,使自己的马落在最后,从而取胜。(学生鼓掌)教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组同学想到的办法很妙,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停顿)那我们来看看当时是怎么结束这场僵局的。材料一(补充)成吉思汗的父亲想了一会儿,下令道:“谁有办法尽快结束比赛,给予重赏。但是,不能改变赛马规则。”众人绞尽脑汁,仍然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这时,年仅12岁的成吉思汗跑到赛马队伍前,在每个骑手面前如此这般进行了一番安排,然后厉声发出号令:跑。只见骑手们争先恐后地纵马向终点狂奔。很快,比赛结束了。原来,成吉思汗让骑手们相互调换坐骑,甲骑乙的马,乙骑丙的马,丙骑丁的马······这样一来,每个骑手都希望自己骑的别人的马跑得最快,不能得奖,使自己的马落在最后,从而取胜。这样一来,一举打破了众骑手踯躅不前的僵局。教师:祝贺第一组同学成功突破僵局,下面请第二大组派代表来讲讲你们是怎样安慰老婆婆的。学生1:老婆婆,你想啊,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你的两个女儿都生活得很幸福呢,你应该高兴才是。(学生鼓掌)教师:哇,我们这组同学好会安慰人呀,第一个发言就赢得了掌声,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安慰吗?学生:差不多。教师:相信听了同学们这样的安慰,哭婆婆会变成笑婆婆。下面请第三大组派代表来讲讲你们是怎样给三人重新分配工作的。学生1:爱吹毛求疵的一位负责监督,能让公司精益求精;杞人忧天的一位负责安全,能防患于未然;喜欢闲逛的负责外出考察市场。(学生鼓掌)学生2:我们组讨论出来的也差不多。那个爱吹毛求疵的一位负责质量监督;喜欢闲逛的负责外出考察和宣传。(学生鼓掌)教师:各位老板很会用人啊,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故事中的老板也是同样的做法,一段时间过后,这三人在各自的工作上做出了优秀的业绩,那个老板的公司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下面请第四大组派代表来讲讲你们是怎样设计道路连接各景点的,电报内容写了什么。学生1:这个比其他组要难。我们想不出来,不过我们注意到故事的标题是“先开业后修路”,所以,我们觉得可以先开业,看看人们喜欢走哪些路再作决定。(学生鼓掌)教师:是个好方法,不过本就是光秃秃的路,人们走了也看不清痕迹呀?谁能有更好的方法?学生2:我之前听过这个故事,好像是先撒上种子,种上草。教师:虽然很难设计,但同学们很聪明,几乎和著名设计师想得一样,同学们未来可期啊。我们来看看设计师是怎么解决的。材料四(补充)回到驻地,他给施工部发了一封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很快整个游乐园的空地都被绿草覆盖,在游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的小道有窄有宽,方便自然。后来,设计师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该游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教师:刚才的小组合作出谋划策环节,同学们表现很棒,相信同学们从自己的掌声中也感受到了。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1分钟,想一想这些故事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什么启示。学生活动:独立思考1分钟,积极发言。学生1: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进行换位思考,主动改变一些消极的想法能让我们更快乐。学生2: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要全面,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学生3:办事情的时候,不一定按常规思路,可以打破原有的先后顺序。学生4:遇到一些用常规套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着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思考很有哲学智慧。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即进行反向探索,这就是逆向思维。教师:在刚才的探究中,同学们就很自然地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逆向思维的优势了。现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第109-110页的内容,再以小组为单位反思你们运用了逆向思维的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尝试着列举用同类方法解决问题的事例。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归纳逆向思维的方法。活动时间3分钟。学生1:骑手们相互调换坐骑,为了让自己的马落在最后,骑手们尽力让自己骑的别人的马跑得最快,比赛很快就结束,这是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类似的例子有,有些动物园将游客关在游览车中观赏自由游荡的动物。学生2:哭婆婆听了老和尚的劝告,改变了对晴天和雨天的认识,这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类似的例子有,将一幅幅连续变化的图画挂在地铁的墙壁上,乘客坐在列车里,向窗外望去,可以欣赏到引人入胜的动画电影。学生3:用短为长,把人的缺点变为优点,这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类似的例子有:变废为宝;受吹尘器启发发明了吸尘器;受炒菜热锅启发发明炒冰的锅。学生4:先开业再修路,由果溯因,这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我们暂时还没举出类似的例子。教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反向思考事物结构顺序、转换性思考事物存在状态、反向思考事物功能、交换性思考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这就是我们进行逆向思维的四种常用方法。【设计意图】选取生动有趣的逆向思维故事,设置悬念,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感知逆向思维的含义。针对逆向思维的具体方法这个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主动突破这个重点。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提升思维。环节二:明是辨非,发挥正逆互补之用教师:通过环节一的探究体验,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逆向思维的优势,很多人特别崇拜逆向思维。他们一般有以下三个观点,你赞成吗?请说明理由。观点一:逆向思维就是否定性思维,即什么事情都“倒着来”“对着干”。观点二:不知道正向思维,就谈不上逆向思维。观点三:逆向思维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学生活动;(1)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内又分成若干4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个大组确保讨论一个观点(第一大组讨论观点一,依次类推,第四大组任选观点),然后派代表发言。(2)讨论时间为2分钟。学生1;我们觉得观点一是错误的。逆向思维是反向求索,往往是在运用常规思维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那种什么事情都“倒着来”“对着干”的是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觉得,逆向思维应当合“理”,即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学生2:我们觉得观点二是正确的。在通常情况下,正向思维方式比较有效,能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因此,正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和普遍方法。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对事物已有的常规认识,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而且,我们觉得当逆向思维提出新想法后,还得运用正向思维去解决常规性构思问题。所以,正向思维始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生3:我们觉得观点三是错误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正如第二组同学讲到的,通常情况下,正向思维方式比较有效,能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这说明正向思维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当然,今天我们学习了逆向思维,也发现在常规思维突破不了困境的情况下,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可能会很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应该是把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起来使用更好。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观点都很有见解,我们把三组同学的观点结合起来看看,一是逆向思维应当合“理”;二是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三是正逆互补携手共进,如此,才能正确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设计意图】《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的教学建议。让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理性看待不同的观点,对正逆互补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教师:今年入夏以来,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人们积极抗旱保生产,降低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所见所闻,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抗旱保生产。学生1:引水灌溉。学生2:企业和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学生3:人工增雨。材料五 长江流域水库群实施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上中游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四川各地积极落实抗旱措施,组织农村提灌站提水保苗,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对于受旱较重绝收田块,适时改种、补种短平快的晚秋粮食、蔬菜;浙江、湖北、江西等地纷纷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教师:我们来看看材料五各地的抗旱举措,请同学们从创新思维角度,谈谈这些抗早措施对你的启发。学生1:人工增雨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启发我们逆向思维应当合“理”,即要尊重客观规律,学生2:各地的抗旱举措既有正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启发我们要做到正逆互补。学生3:各地的抗旱举措除了运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外,还运用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启发我们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小结: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意图】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辨析中形成对如何正确发挥正逆互补的作用的初步认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巩固提升。因此,选择抗旱保生产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三:以终为始,走好漫漫人生之路教师:现在,让我们尝试着用逆向思维将人生理想进行倒向推理。请仔细想想5年后(大学毕业)的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学生活动:(1)仔细想想5年后(大学毕业)的你最希望得到什么。(2)你的第四年、第三年、第二年、第一年应该做什么事情呢?独立思考1分钟,积极发言。学生1:我想考上C9名校的研究生。学生2:我想考公务员。学生3:我想出国留学。学生4:我想自己创业。学生5:我想在大公司就职。教师:好,现在请你继续想想你的第四年、第三年、第二年、第一年应该做什么事情呢。学生1:第四年、第三年我在努力备考,第二年我适应大学生活,第一年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学生2:第四年、第三年我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年我适应大学生活,第一年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教师小结: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已经清楚这个星期、这个月、这半年、这一年的安排了,那就行动起来,让过程更加美丽,让结果更加灿烂,我们一起加油!【设计意图】熟知的目的在于运用,本节课学习了逆向思维,所以,在课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简单运用逆向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目标,立足当下。(三)课堂总结通过第十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创新思维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还与科学技术领域、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是非常重要、非常实用的思维方法。希望同学们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创新思维赢得未来!【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化为所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